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背景下,杭州市首次在前三季度實現GDP破萬億的佳績。浙江產權交易所副總經理,浙商研究會副會長兼祕書長、民革浙江省委會智庫成員徐王嬰女士以蕭山區為例,從區縣發展的視角,對此進行了解讀。
晚桂飄香的深秋時節。
統計部門傳出訊息:杭州市首次在前三季度實現GDP破萬億的佳績,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511億元,同比增長6.7%。
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背景下,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而背後則是杭州市各區縣“你追我趕”的競相發展。
百舸爭流的區縣競爭,可說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道風景線。曾連續23年高居杭州市各區縣榜首,有著“全國明星縣”、“全國十大財神縣”之譽的蕭山區,可謂是風景中最靚麗的一道。
令人驚奇的是,“靚麗”之外還有“神奇”。曾是“邊緣化”的餘杭,在去年一躍而為杭州市年度GDP之冠。今年前三季度則再傳佳音,該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722.38億元,增長8.6%;增速分別比浙江省和杭州市高了2和1.9個百分點。
各區縣冠亞軍之座的更迭,背後是時代的變遷,是區域的演變,是產業的興衰,是文化的張揚。而對各區縣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是鞭策、是責任、是擔當,引發的是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新一輪的競相發展。
儘管蕭山的冠亞軍之變,是在划走濱江、錢塘新區(部分)之後,客觀上有一個區域的大小之變、經濟主體的多少之變等問題。但仍激勵著蕭山區深刻反思,並主動對標餘杭,學習濱江,以數字經濟為“一號工程”,繼而打出“1+4+X”產業發展規劃、“四大平臺”、“雙招雙引”……一系列的組合拳,推動著新舊動能的轉換。今年上半年,就創下了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速40.2%,“增速全市第一”的成績;最新三季度的資料顯示,其數字經濟增速30.1%,仍穩居全市第一。
是的,有著8000年文明史,孕育了跨湖橋文化、臥薪嚐膽的越文化、艱苦創業的圍墾文化的蕭山;以及以“勇立潮頭”著稱的蕭山人,又豈能自甘落後,怎能不奮勇直追,發起一場“對標一流、趕超發展”的量質之變?
壹變“製造優勢”為“新制造優勢”
毋庸置疑,工業經濟是蕭山的“金名片”。據悉,蕭山擁有4家中國企業500強;10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而其中大多是製造型企業。
正所謂“一個銅錢兩個面”。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各個地方都在探索如何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以抓住數字經濟的風口。作為老牌工業強區的蕭山,製造之長可謂其經濟發展的一大法器。但過於倚重,卻成為跨越趕超發展的短板。反觀餘杭的崛起,原本工業基礎薄弱,反而對新經濟懷有更大的熱情,並以阿里的入駐為契機,抓住數字經濟的機遇實現彎道超車。
那麼蕭山是否要舍製造而奔“數字”?答案是否定的。數字經濟當然要,但前提不是“舍製造”,而是“+製造”。換句話說,就是變蕭山的製造優勢為新制造優勢。
事實上,當前數字經濟的重心,已從“數字產業化”轉移到“產業數字化”(即“工業網際網路”)上來。所謂“產業數字化”,就是把傳統產業和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兩化”深度融合,使傳統經濟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而上個月杭州正式釋出和推動實施“新制造業計劃”,就是要推進新時代製造業高品質發展,讓製造業與數字經濟共同形成城市發展的“雙引擎”。
當此之時,有著雄厚的工業經濟基礎,有眾多的製造業企業和豐富的大資料應用場景的蕭山,無疑將是開創下一代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藍海,可謂是撞上了“新制造業計劃”的風口。
事實上,近年來蕭山一直致力於經濟轉型升級,構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體系。從2017年開始就出臺了“1+N”的扶持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套政策體系。近期蕭山又把推進“新制造業”計劃作為“一把手工程”實施。
在一系列組合拳的作用下,2017年蕭山工業經濟企穩回升,到2018年開始呈現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今年1-9月,全區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408.33億元,同比增長3.5%;三季度以來,規上工業增加值從1-6月的2.1%到2.5%、2.8%再到1-9月的3.5%,呈現逐月回升發展走勢,為近三年來首次。同時蕭山工業經濟的品質不斷提升,今年1-9月,全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R&D經費投入佔GDP比重達2.57%,較上年度提高0.63個百分點。
是的,“兩化融合”催生的“新制造優勢”,將是蕭山經濟“更上層樓”的利器。隨著科大訊飛、北大資訊科技高等研究院、阿里巴巴“城市大腦”、網易人工智慧、商湯科技、傳化智聯等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相關產業龍頭企業及高成長性企業相繼匯聚蕭山,藉助大資料、雲端計算、VR、機器人等新技術的介入,蕭山的傳統產業轉型跑出了“加速度”。航民百泰舊廠房改造、時尚傢俱生產基地、兆豐股份智慧化工廠……一個個傳統企業在升級,一個個“樓宇工廠”、“智慧工廠”拔地而起。萬向、傳化、榮盛、恆逸等500強企業,正與眾多嫁接了網際網路基因的製造企業一道,扛起了蕭山新制造的大旗。而蕭山,也正逐漸實現從“蕭山製造”到“蕭山智造”的跨越。
貳變“小狗經濟”為“平臺經濟”
蕭山素以“藏富於民”著稱。
千家萬戶種苗木、繡花邊、辦工廠曾是蕭山的區情底色。在這樣的背景下,鄉村、街道處處有工業園區,以致於蕭山傳統的工業園區一度超過8000個。
以往蕭山是“鄉鎮經濟”的發展模式,鎮鎮辦廠、村村辦廠、戶戶辦廠,“小狗經濟”對當地經濟、稅收增長起到了顯著作用。而隨著共享經濟時代的來臨,這一模式顯然已經過時。民營企業在“四千精神”之外,更要具備“四共(共享、共生、共融、共贏)”理念。在此背景下,蕭山適時而變,做的比較大的調整之一,就是從“重鎮街”向“重平臺”轉變。
於是蕭山從前年起,就著手打造“1+4+X”開放平臺,包括“兩帶兩廊”規劃、四大主平臺及若干個創新載體。為進一步拓展新興產業發展空間。蕭山還提出,構建以四大產業新城、兩大產業基地、八個特色小鎮、六個產業社群為重點的“4286”產業載體。
進一步解說,“1”是指經濟產業佈局的“兩帶兩廊”;“4”是指經濟技術開發區(蕭山科技城)、錢江世紀城、空港經濟區、湘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四個全區最重要的平臺;“X”是包含“4286”在內的重點產業載體。
現在,蕭山正在全力打造“1+4+X”開放平臺,謀劃建設以“4286”為重點的產業載體,努力將“關鍵一招”變為“制勝一招”,不斷把平臺的潛力轉化為發展的動力,以平臺作為發力點,持續驅動城市鉅變、經濟質變、社會大變。
而在“平臺經濟”的強勢帶動下,蕭山全區的“招大引強”也在持續發力、加碼、提速。今年前8月,在全區實際利用外資這項資料中,數字經濟和製造業到資佔比大幅增長,同時都以兩位數同比增長。其中,紫光恆越、浙大科創中心、5G創新谷、明電舍、漢爾科技等一批重大專案成功簽約,浙商銀行、臺泥集團、仁和集團等總部專案完成註冊落地,群碩電子、信達期貨、第一產業集團、順豐同城等專案完成落地工作,浙大計算機創新研究院、院士島等創新平臺正式啟動……
誠如杭州市委常委,蕭山區委書記佟桂莉所說:做好平臺經濟,是蕭山實現趕超發展的重要抓手,要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大抓平臺,抓大平臺,真正把平臺做大做強。而平臺經濟的發展,勢必將蕭山引入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快車道。
叄變“鄉鎮蕭山”為“國際蕭山”
“擁江發展”行動把杭州從精緻和諧的“西湖時代”帶進了大氣開放的“錢塘江時代”。而隨著杭州日益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作為杭州市的視窗,又恰逢“後峰會”、“前亞運”的歷史時刻,蕭山的經濟發展,毫無疑問必須以國際化為座標,必須實現從鄉鎮經濟到都市經濟的蛻變。換句話說,就是要實現從“鄉鎮蕭山”到“國際蕭山”的轉變。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視窗,蕭山又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是發展臨空經濟的機遇。事實上,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大通道”建設行動計劃和打造“民航強省”,以及杭州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的獲批,都為蕭山區發展臨空經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另一個則是由“亞運會”帶來的國際化城區建設和發展的機遇。
為迎接亞運會,蕭山啟動了總投資2000億元的交通大會戰。而“大交通”的建設將進一步奠定蕭山國際城區的格局。比如時代大道改建,北起濱江蕭山區界,向南延伸近7公里,它猶如一條“大通道”,把亞運會對蕭山發展的巨大拉動力擴散到蕭山的“三江口”區域,更讓蕭山的“南翼”厚積薄發。
蕭山經濟產業佈局的“兩帶兩廊”,正是順應了蕭山發展的國際化機遇。具體地說,“兩帶兩廊”包括錢塘江新興產業帶、機場臨空經濟帶、風情科創走廊、時代智造走廊。
以錢塘江新興產業帶和時代智造走廊為例,包括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世紀城、湘湖旅遊度假區、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等四大平臺沿錢塘江南岸一線佈局,構成蕭山的錢塘江新興產業帶;而時代智造走廊,則是沿著時代大道,將產業創新的脈絡擴充套件至“杭州南花園”。目前,這條走廊上從北到南,佈局著未來智造小鎮,以及位於義橋的智慧裝備產業園和軍民融合產業園,以及更南面的省級中心鎮河上的膜分離小鎮。
順便說一句,無論是臨空經濟產業,還是文旅、會展及體育產業,都是萬億級的產業蛋糕。與此同時,隨著“擁江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從杭州市中心出發,分別沿著錢塘江南岸、機場城市大道、風情大道、時代大道這4條“大動脈”向蕭山的“四面八方”,都擴散著產業創新的能量。
蕭山,這個昔日因鄉鎮企業崛起而令人矚目的經濟熱土,終將華麗轉身,成為國際化的大蕭山。
肆變“圍墾經濟”為“灣區經濟”
當土地、貨幣等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圍海造田就成了時尚。
上個世紀80年代,15萬民工在錢塘河口段築堤圍塗5.2萬畝的壯觀場面可與治黃、治淮媲美。這種“奔競不息、勇立潮頭”的圍墾精神成了蕭山發展的軟實力。
當然,圍墾精神至今仍是蕭山發展的一大法寶。但今天的蕭山必須圖新、求變,必須駛入高品質發展的康莊大道。
竊以為:以土地、貨幣等要素驅動的“圍墾經濟”必須讓渡給以科技、人才、創新等驅動的“灣區經濟”。
在灣區經濟不斷升溫的當下,杭州市提出實施擁江發展戰略,就是為了開啟杭州城市發展的大空間,成為全省“大灣區”建設的主平臺。事實上,灣區經濟最重要的指標是人才與創新。也就是說,打造灣區經濟的“醉翁之意”,就在於“矽谷”。
發展灣區經濟,蕭山正逢其時。善借東風的蕭山,全力對接全市、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數字經濟產業、人才、技術,搶抓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浪潮,實現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的良性迴圈,力使蕭山真正成為大灣區的創新高地、數字矽谷。
有報道說,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日前赴杭州臨空經濟示範區調研。其時,杭州灣生物科技谷的核心產業專案即將開建。周江勇就此指出:空港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加快重大產業專案招引,推動發揮集聚效應,以更高標準打造符合臨空特色的國際化平臺經濟。
另據介紹,杭州灣生物科技谷將通過存量盤活和有機更新,構建“藥+醫+器”三位一體產業發展體系,打造重大生物醫藥創新叢集、大規模生物醫藥CDMO叢集等五大產業叢集,目前已初步形成1+X(一園區+一產業、一基金、一政策、一中心、一智庫、一峰會)的運作體系,成為蕭山4286產業載體的重要成員平臺。
而令筆者興奮的是日前蕭山釋出的“人才生態25條”。其中包含13項引才計劃,三大人才引進工程,聚焦高精尖缺人才、重點產業人才、青年人才引育,其中不少舉措具有首創性。在高精尖缺人才引進工程中,啟動外國高階人才引進計劃,建立外國專家工作站等。在青年人才工程中,再次加大對博士、碩士等青年大學生的政策招引力度,青年創新創業團隊最高可獲800萬元的專項補助,大學生創辦企業可享受最高100萬元的創業發展扶持……
正如蕭山一路攬江入懷,按下灣區經濟的按鈕,首先開啟的是海納百川的胸懷,引進世界各地的人才和創新要素資源。從院士島到中國(杭州)5G 創新谷再到杭州灣生物科技谷,人才戰略牽引下,灣區內的一個個產業載體,積極吸納和集聚著國內外創新要素資源,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新一代資訊科技、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產業、新材料、高階服務業等高階產業。
如果說,圍墾經濟是圍海造田,向海要土地以求發展;灣區經濟則是海納百川,以大海的胸懷和引力集聚海內外的創新要素,並以此打造世界級先進產業叢集。
所以說,發展灣區經濟不僅是蕭山深度融入大杭州、全面接軌長三角的良好契機,更孕育著蕭山美好的未來,澎湃著這個“全國明星縣”強勁的發展動力!
“濤來勢轉雄,獵獵駕長風。”
看蕭山經濟發展,如觀錢塘潮湧,怎不讚一句:“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湧自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