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導 言

在網際網路金融和利率市場化的趨勢下,傳統銀行業面臨重大的挑戰。中國銀行業未來向何處發展,中國的銀行家需要有怎樣新的觀念,中國的經濟、金融存在怎樣的問題又有怎樣的發展趨勢?作者朱小黃博士投身銀行業30餘年,經過長期的觀察與思考,在書中勾勒了一箇中國過去與當下經濟金融現狀縮影,同時也為亟待進行的中國經濟金融改革提供了一種思路和路徑。

本文寫於2014年5月4日,原文《從規模銀行走向價值銀行》內容較長,分上、下兩篇刊載。

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業績和資本實力大幅提升,並在綜合化國際化領域實現長足發展,但與之不匹配的是股價表現。以工行、建行、招商和中信銀行四家為例,統計其2007~2012年的行情走勢和估值表現,除招商銀行在2007~2008年波動較大外,其餘三家均在低位徘徊。進一步比較2008年至今的銀行股漲幅、滬深300指數漲幅、定期存款利率和國際黃金價格走勢等常見投資品的價格變化,甚至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過去5年中,買銀行股不如買指數,買指數不如存定期,存定期不如買黃金。在社會普遍資產升值的背景下,獨有銀行股值未能飆揚,被指價值低估。這的確是一個頗費思議的現象。

中國銀行業市值表現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

社會上普遍認為銀行股被低估。一時低估確有可能,但如果說長期低估就站不住腳了。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平均成交價就是對銀行價值的真實反映,銀行股的低價主要還是由基本面決定的。

中國銀行業轉型長期以來未見明顯成效

多年來中國銀行業一直在強調業務轉型,但是轉型成效卻非常有限。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利息,約佔營業淨收入的80%。雖然近年中間業務收入佔比和增速表面上看有所提升,但收入結構並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有相當部分是在嚴厲的考核壓力下從利息收入轉移而來,且包含大量資本消耗業務,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投資者未從上市銀行利潤快速增長中實質獲益

近幾年,儘管上市銀行每年都分紅,但風險資產急速擴張,導致銀行頻繁透過增發、配股來補充資本。表面上看,銀行分紅回報了投資者,但是頻繁的融資卻造成了分紅不足以覆蓋投資者的再次投入。以上市股份制銀行為例,現金分紅總額雖高達1702億元,但是2007年至今,在A股市場上除IPO(首次公開募股)以外的股權融資金額已逾2500億元,顯著超過分紅金額,實際效應相當於投資者還是在向公司注資,現有股東權益持續遭到攤薄,沒有實現資本平均回報。

市場對銀行業資產質量的顧慮影響投資者心理預期

2013年以來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持續反彈,資產質量下滑壓力加大。截至2013年年末,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5921億元,比上年增加93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0%,比上年上升0.0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在2007年以來首次出現“雙升”。目前市場普遍認為銀行業的不良情況沒有充分暴露,但是也難以合理預計不良情況究竟將發展到什麼程度。這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平均10%的增速發展,沒有經濟增速降到6.5%~7%,甚至更低的先例。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沒有足夠的資料積累來測試中國銀行業的不良情況,投資者只能選擇規避。其次,投資者普遍認為目前銀行業整體的風險暴露並不完全,一方面無法預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速度和程度會怎樣,產能過剩行業深藏的風險有多少:另一方面近年來“影子銀行”規模迅速膨脹,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和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產品和承兌匯票等表外業務的違約風險不斷提高,未來風險轉移的可能性較大。

上述三方面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的商業銀行雖然規模、利潤等與10年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內在價值卻未能取得與之相匹配的發展。

長期以來推動中國商業銀行發展的主要動力

中國宏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銀行業長期得享的“兩大優勢”是近10年來這一行業高速發展的主要動力。

宏觀經濟增長是銀行業快速發展的主導力量

社會融資需求的飛速增長推動銀行規模快速擴張。中國銀行業貸款增長與融資規模增長高度同步,存貸款規模曲線與經濟總量曲線基本平行,經濟總量增長帶動融資需求增長成為銀行規模擴張的主要支撐。2003-2013年,中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由28萬億元躍升至151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8%。銀行業務快速擴張的10年也是宏觀經濟高速發展的10年,2013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已達57萬億元,較2003年翻了兩番多。在以投資拉動為主要引擎的發展模式下,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直接帶動了社會融資需求的迅猛增加,融資總量從2003年的3.4萬億元增長到2013的17.3萬億元。而這些融資需求中有60%以上都是依靠銀行貸款實現的。

資產價格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暫時紓解了銀行風險。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另一個亮點是資產質量的顯著改善,主要商業銀行在貸款規模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不良貸款由2003年的2.44萬億元下降至2013年的5921億元,不良貸款率由17.8%最低降至2013年的1%。資產質量的持續改善一方面得益於2003年以來的銀行股份制改革、不良資產剝離和自身風險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更多的是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的自然反映。實證研究表明,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具有高度順週期性。2003-2013年,中國的資產價格,特別是不動產的價格翻了幾番,人均收入增長了200%,經濟繁榮向好的大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緩釋和掩蓋了銀行的資產風險。

中國銀行業發展長期享有兩大“天然優勢”

中國的銀行業在發展過程中,更長期享有“法定利差”和“社會融資主要地位”兩大天然優勢。

一是長期以來的法定存貸款利差。我國長期以來實施利率管制,自1996年起,中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差基本上保持在3%的水平,這意味著只要信貸規模持續擴張,銀行業就可以保持穩定的息差收入。近年來銀行整體利息淨收入增速與貸款增速高度相關也證明了這一點。儘管貨幣當局也早已意識到利率管制的弊端並著手推進了改革——從1993年提出改革基本設想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取得重大進展——但是最關鍵的人民幣存款利率目前仍未完全放開。

二是間接融資長期以來的主導地位。銀行業一直是我國金融領域的主力軍,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儘管近年來直接融資發展迅速,2013年間接融資佔比雖已下降到51.4%,但仍然處於絕對主導地位,這還不包括銀行表外的大量資產。此外,經營權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銀行業起到了保護作用。

上述幾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終促成了近10年來中國銀行業規模的快速增長與盈利的大幅提升。2012年中國銀行業實現淨利潤1.5萬億元,是10年前的近50倍,已有若干家中國銀行躋身於全球最賺錢銀行的行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利率管制和融資渠道相對受限的情況下,實質上是實體經濟成就了中國銀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模式面臨挑戰

目前,長期以來推動銀行業發展的外在因素正在發生變化,儘管有些變化還處於初期,但趨勢不可逆轉。

宏觀經濟增長放緩

從2010年起,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2013年GDP同比增長7.7%,2014年目標增速7.5%。中國經濟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首先,從國際環境來看,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國際金融市場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隨著跨境資本流動日益頻繁,部分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的調整可能會對中國國內市場的流動性、資產價格等產生動搖,帶來多重不利影響。其次,新一屆政府“防風險、擠泡沫、去槓桿”的政策取向逐步明朗,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態度非常堅決,經濟增長將更多關注質量和效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難以再現,銀行業作為典型的“親經濟週期”行業,發展速度也必然受到影響。

現階段中國經濟7%~8%的增長率,符合國際上經濟體高速成長一段時期後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規律,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在這種規律下,銀行業只能選擇順勢而為。

利率市場化改革程序加速

截至目前,除人民幣存款利率尚未完全放開外,其他利率已基本實現市場化。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擴大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周小川行長也在2014年“兩會”上表示人民幣存款利率將在一兩年內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全到位後將對銀行業提出一系列嚴峻考驗。

一是短期內利差縮小,盈利受到衝擊。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後,搶奪存款使得價格競爭加劇,綜合付息成本將顯著抬升。從美國等經濟體的經驗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前後,存貸款利差一般會縮小0.5~1個百分點。二是風險管理能力面臨挑戰。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驟然增加,利率敏感性缺口風險、利率期限結構風險變得更加複雜;資金來源穩定性明顯下降,流動性風險顯著提高;利率波動加劇增加借款人違約機率,拉抬銀行信用風險。三是銀行競爭加劇,大量銀行可能破產或被兼併。利率市場化加劇了行業競爭,銀行被兼併或破產的風險大幅提升。從歷史上看,1986年美國存款利率市場化完成時,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商業銀行機構總數從14210家急劇下降到2009年年末的6839家。四是定價管理、產品創新等管理壓力加大。利差收窄使傳統經營模式受到挑戰,銀行必須在利率定價以及創新盈利模式等方面構建新的核心競爭力。

資產質量壓力日益增大

2013年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為5921億元,不良貸款率經歷了連續7個季度的下降後,重回1%。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宏觀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直接增加了系統性風險;二是金融危機之後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產能;三是近年來的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國內外需求疲軟,導致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傳統信貸投放集中行業不良率大幅攀升。

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長期持續,結構調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預計銀行業的不良風險還會持續暴露,未來資產質量不容樂觀。

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將對銀行業產生巨大沖擊

2013年開始,出現了以網際網路金融和大資料為關鍵詞的新一代資訊化浪潮,銀行業紛紛攜手網際網路公司進軍網際網路金融業。標誌性事件是阿里巴巴推出的餘額寶和中信銀行推出的從評級授信到貸款全流程不落地的網路貸款。以網際網路和大資料為特徵的資訊化浪潮將給銀行構成新的挑戰。一是將倒逼銀行創新商業模式。網際網路金融在緩解資訊不對稱、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方面明顯優於銀行傳統運營模式,將倒逼銀行創新,提供更加集約綜合、精準對接、靈活多樣的金融服務。二是資訊化將使銀行風險防範面臨全新考驗。資訊化是一把雙刃劍,銀行在利用資訊化創造價值的同時,也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隱患,大到與宏觀經濟執行高度相關、高度敏感的金融資訊保安,小到客戶資料安全、系統執行安全、客戶資金安全等。

儘管不同的銀行會有不同的經營偏好、市場選擇,但毫無疑問,它們共同依賴的規模優先的經營模式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同的銀行要選擇不同的生存方式。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關於螞蟻金服暫緩上市的個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