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十一月份,《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顯示,近6成工作90後擁有實質性負債,比例高於其他年輕人群。在中國年輕人中,總體信貸產品的滲透率已達到86.6%;年輕人平均債務收入比例為41.75%。年輕人網際網路分期消費產品的滲透率達到60.9%。

當然,從調研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被負債拖垮,反而還存下了一些錢。調研發現,32%的年輕人表示有明確的存款計劃,且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每月新增存款比例也有明顯提升,6成學生和近8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

但調查顯示,一線城市、有著高收入、本科以上學歷和海外經歷的“高薪高知”人群中,擁有實質負債的人數比例遠高於“小鎮青年”和低收入者。超前消費,是他們負債的最重要原因。

那麼,超前消費,究竟滿足了人們的何種心理?為什麼年輕人總是難以有存款?有多少存款才不焦慮?

過度超前消費,可能是自戀人格下的心理補償

今年的雙十一,天貓淘寶再一次重新整理了去年的成交額紀錄,達到了2684億元。可就在雙十一前夜,一個29歲的男人卻爬上了自家樓頂的天台想要跳樓,幸虧被人阻止。他尋短見的理由很簡單直接,因為他的妻子經常在網上購買各種大牌的包包、衣服和化妝品,去年就已經負債20萬。

每月只有幾千元收入的他想盡辦法,好不容易把這20萬給還清,可妻子卻完全沒有收手的意思,今年又因為網購刷爆了信用卡,借了各種貸款,變本加厲地欠下了30萬的債務。面對不聽勸阻的妻子,丈夫終於在持續增加的壓力下崩潰了,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消費主義的時代,我們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好像例子中的妻子一樣,陷入了網購和網貸的癮而不可自拔了。超前消費成了小Case,所謂的花唄、京東白條等網路信用卡應運而生,讓你在經濟條件並不那麼寬裕的情況下,可以超前享受你的購物樂趣,然後再分期還款,而且很多已經超出了人的還款底線。別說讓我們有存款,每月能還清欠款,都已經很不容易了。

朋友涵涵今年29歲,她也是網購和網貸的生力軍。到她家,你會看到各種網購產品,比如,各式錦衣華服、高檔化妝品、包包、鞋子……涵涵是個精緻生活的倡導者,大至家電,小至家裡的擺件、裝飾品等,她都精益求精。她的收入一個月也有著一萬四五,但是她也依然會哭窮啊,因為各種貸款、分期付款名目繁多,由於網貸習慣加劇,她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兼職收入,天天忙得不行。

她天天看財經節目,琢磨理財產品,陷入債務漩渦。而談起戀愛的時候,她就缺乏那一份真正的高雅和遊刃有餘了。她開口閉口都在跟對方談錢,其實她心裡想的主要還是怎麼還清貸款。

她慢慢發現,那些和她談過物件的男人,談不了多久,紛紛提出分手。為什麼呢?他們發現,涵涵是一個“偽精緻”女性,而不是一個真精緻女性。怎麼說呢?由於陷入債務危機,讓她氣質無法脫俗優雅,每次出去約會,都會喜歡跟對方談錢論錢,讓人覺得她還沒有走出生存恐懼,難以和男性交流深層的精神類話題。可能人家男性想聊聊歷史、政治、哲學等,但是發現她興趣不夠廣泛。精神上難以產生共鳴……

由於屢次的戀愛失敗,她也沒有辦法,只有保持單身狀態。而這也會造成她情感上的空虛無聊,於是便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超前消費的迴圈……

從女性過度超前消費的原因來看,可見這種消費渴望有一部分跟情感飢渴有關。透過消費的行為填補自己情感上的空虛寂寞狀態,暫時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滿足感。但是,真實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種替代性滿足又有限,等再次空虛襲來,便又會通過超前消費的形式來購買物品,獲得多一些滿足感,以此迴圈。

像第一個例子中的妻子,為什麼網貸消費成癮,給丈夫欠下超額負債?可以想象,這一對夫妻之間平時的情感溝通是十分不足的。而妻子沉迷網購,各種包包、衣服、化妝品等,這體現了什麼樣的潛意識聲音呢?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一書中記敘著:一些中空的東西如船,各種容器亦具有同樣的意義。代表著女性的子宮,或者生殖器。長的物體——如木棍,樹幹,及雨傘(開啟時則形容豎陽)也許代表男性性器官……帽子都是男子的象徵。這些都是人潛意識的再現。

試想一個總是在買包包、衣服、化妝品的女性,我們可以看到的潛意識象徵意義是,她有強烈的女性意識,渴望被看見,被愛慕,被更好地關注。但是,她幾乎沒有買一些象徵男性的東西,也可以見到和男性之間的關係有一些距離感。似乎早年和男性之間的親密有一些問題。她只能通過不斷買女性產品,來提升自己的女性魅力,但卻沒有為自己的丈夫買一些東西,體現不了夫妻之間的相互關愛。且過度超前消費,害得丈夫跳樓輕生。可見換位思考不足,自我為中心,頗有一些自戀型人格傾向。

而所謂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她們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擁有權力、聰明和美貌,遇到比他們更成功,更好的人就產生強烈嫉妒心。他們過分關心別人的評價,要求別人持續的注意和讚美;對批評則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無動於衷的反應來掩飾。他們不能理解別人的細微感情,缺乏將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際關係常出現問題。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她在早年的經歷中體驗過人際關係上的創傷,如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關係不和或者父母對其態度過於粗暴或過於溺愛等等。有這樣一些經歷,使得他覺得自己愛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應當的。且也會表現出缺愛,極度渴望愛,過度追求功利,貪慕虛榮的特質。

同時,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的“伏核區”是一個多巴胺感應區,當人經歷愉悅體驗,例如賺到錢或者發現心儀商品的時候,這個區域就會活躍起來。在試驗中,志願者看到心儀的商品時,他們的“伏核區”內迅速活躍,而其中部分志願者的活躍程度超過一般水平。心理學家納斯頓表示,這部分人往往有更強烈的購物慾望和衝動。而那些“伏核區”不太活躍的人,往往比較節儉。

解析存款焦慮:要精緻生活,更要健康心態

調查發現,6成學生和近8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高薪高知”人群中,擁有實質負債的人數比例遠高於“小鎮青年”和低收入者。

這又說明了什麼呢?先來看近十年來的房價漲幅。據調查,從2005年到現在,全國城市房價幾乎漲了150%,尤其一線城市的老百姓已經倍感吃力。

首先北京市的房價上漲最為明顯,在十年間房價翻了七倍,而與此同時北京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翻了三倍。十年之間上海的房價翻了4.43倍,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約翻了三倍。

十年期間二線城市的房價平均翻了3.92倍,與此同時房價的波動也比一線城市平緩很多。然而注意到,儘管房價上漲了很多,而人均收入的變化也幾乎是同步的。

而研究發現,你的每月房貸和收入比,最好控制在50%以內,過了這個警戒線,就不適合更好地理財了。由於安土重遷的國民傳統,不少90後年輕人已經買房子了,而他們買房子幾乎要掏空家裡面上下六個人的錢包,才能付掉高昂的首付,然後再開始按揭。身邊不乏那些按揭房子車子,再加上生活用度,每月成為月光族,財政預算赤字的朋友。當然,不少90後年輕人並沒有買房,但是大城市租房等費用也是比較高昂的。

2018年《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年輕一代(35歲以下)有56%的人暫未儲蓄,銀行卡餘額為0,而另外44%有存款的年輕人平均每月的儲蓄金額也只有1389元,一年下來平均存款兩萬塊錢不到。

難怪,身邊對於存款的焦慮不絕於耳。沒房族忙著買房子,租房子,注重消費,各種網購網貸不斷;有房族忙著養孩子,錢包也不閒著,既是房奴,還是孩奴,同時還成了卡奴……

談到存款焦慮症,我想現代青年多少都有點吧。存不下錢來,成了大家共同的心聲:房貸(房租)+生活購物費+花唄白條等網貸還款+養車費用+社交+孝順父母費用等雜費……發了工資,基本就是“白領”,把錢從這個銀行搬運到還款銀行而已……還談什麼存款?

在我看到的,患上存款焦慮症的,女性居多。由於女性相對來說比較感性,更加抵擋不住所謂的精緻生活消費文化的誘惑:比如住別墅、開好車、穿戴名牌、旅遊、醫療、給孩子的精英教育,給父母的孝順花銷等。一來二去,女性花錢的專案要大大多於男性,她可能更容易感覺存款不足,錢少,並表現出焦慮的症狀,出現: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等,及運動性不安,煩躁,難以靜心,從而還會影響兩性關係,給丈夫和自己太多的掙錢壓力,可能出現爭吵,重則離婚、分手等情況的發生。

青青去年和相戀同居三年的男友分手了。對她來說,分手的原因就是感覺男友不夠上進,掙錢能力不足,而自己對於高尚生活的需求又很迫切,感到了強烈的存款焦慮。青青那個圈子,高尚人士比較多,海歸、精英、空中飛人……圈子裡的成功中年男人年收入50到100萬以上是小CASE,還有一部分是千萬億萬富翁。但是,自己這個男友太過於平凡,年入二三十萬計,完全滿足不了自己的消費存款需求。

兩個人,房子是她自己買的,車子對方買。房子不大,車子也不是一線品牌,存款也不多,導致了感情不和……青青看了心理諮詢師,透過諮詢,一方面看見了自己焦慮更深的來源,可能是小時候,對自己的父親,本就缺乏信心。父親能力普通,母親總是有些挑剔。這導致她有一種補償心態,對自己的另一半要求就比較高,但同時又缺乏安全感。

在清晰看到自己對於未來生活的需求,以及現男友的軟肋之後,她理智地選擇和他分手。青青屬於很上進的女青年,她不想小富即安。她喜歡精緻高雅的生活。分手後的她,通過努力自我成長,換了一個國際化的工作,還把家搬到了國外某宜居城市。

現在的她,和一個符合自己理想的男人談著戀愛,同時雙方保持著財務方面的相對獨立性。她除工作外,定期參與社交派對,每年做環球旅行,養寵物,健身,會把面板晒得黑而健康。但是通過系列的心理諮詢,她從心態上也得到了調節和提升,她認為:另一半不是自己的爸爸、哥哥,不需要總是幫自己負擔什麼。雙方最好保持應有的獨立性和相互的尊重,把彼此的期待調整到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同時也要在感情方面有溝通和情緒調節的能力。

她也保持著心理諮詢中學會的內觀禪修的習慣,在自己焦慮不安和情緒失控的時候,能夠不帶評判地向內觀照自己的身體、呼吸、情緒、念頭等,保持距離地觀看而不融入其中,能夠慢慢看到自己負面焦慮情緒的源頭,然後去調節並放鬆自己,這是她最大的收穫。對她來說,再多的存款,不如心理存款,精神存款,讓自己的底層具有更多的安全感,調節力,這才是能給自己帶來全方位幸福感與滿意度的東西。

作為普通人,面對你的存款焦慮,提出以下的幾點建議:

1、聚焦你的焦慮情緒。

表面看,你的焦慮來自於存款問題,但深入來看,有可能是對你自己目前生活和現狀本身的焦慮。比如,你可能是對親密關係品質不夠滿意?目前的工作還沒完全實現個人價值?自我成長和發展受到早年成長的影響,有一些被阻礙等。這些焦慮可能都會濃縮成所謂的“存款焦慮”表現出來。在有意識地防止過度消費,提高你的存款以及理財能力的同時,不妨加強自我成長,改善成長品質。

2、探索你存款焦慮的源頭。

一般,如果童年生活比較拮据,金錢方面過得比較困難的人,成年之後更容易出現金錢方面的焦慮症。而且這種焦慮症也有代際遺傳的影子,比如你可以探索一下你的父母、祖父母等,有沒有存款焦慮問題,找到了焦慮的源頭,便於對症下藥。

3、光焦慮是沒有用的,最重要是採取行動。

所謂焦慮,是對於未來的不安和擔憂,那麼你要釐清楚,你對未來的需求到底是什麼,你的生命目標和價值感究竟是什麼。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奇蹟問題:“假如現在,所有的焦慮全都解決了,你睜開眼,第一個看到的畫面是怎樣的?”以此來探索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然後再有的放矢地採取行動去獲得。

你是月光族,還是存款派?

你有存款焦慮嗎?

最新評論
  • 1 #

    好可怕啊,來個壯漢保護一下

  • 2 #

    遲早玩出金融危機來

  • 3 #

    還特麼不如買房呢 !

  • 4 #

    工地上的農民工有存錢,城市的大學生基本上都負債累累

  • 5 #

    老婆負債丈夫自殺,可笑可悲。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澳大利亞第二大銀行或被罰328萬億美元 相當2018年全球GDP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