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朋友圈裡一片喜大普奔,苦盼利好政策久已的房地產,像是久旱逢甘霖一樣,很多人跑來問攸克君,降息的通道是不是持續打開了?畢竟降息直接關係到房地產開發貸款利率、按揭貸款利率,然後關係到整個房地產市場的活躍程度。
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先要弄懂當下的利率水平是如何決定的。而央行近兩年的調控調節手段也讓人眼花繚亂。概括來說,當下的利率是由以下兩方面來綜合決定的:
央行MLF的利率水平。什麼是MLF,可以簡單理解為,央行給商業銀行借貸放錢,但凡借錢給別人,自然有利息,MLF也不例外,商業銀行拿央行借給的錢再去放貸,首先要算從央行借錢的成本,所以,MLF的資金價格,就成為一個市場利率的“錨”。銀行報價的“加點”。這個就是LPR利率的核心,可以簡單理解為,商業銀行給央行報價,加多少點利率,單叫BP,這和土地競買差不多。銀行加點之後的利率水平,是商業銀行獲得資金的成本。很多朋友說今天的降息來得意外,其實不意外。幾天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西安召開部分省區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會上再次提到“加強預調微調”。此後,專項債不幾日就立刻放行。眾所周知,預調微調就是兩個工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已經提前放行了專項債,那麼,國務院發話,貨幣政策也應有所表現,於是,今天上午刷屏的降息訊息,就順理成章了。
最近三個月來,關於利率走勢,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需要諸君注意一下。新的LPR制度實行以來,8月20日是銀行第一次報價,商業銀行給央行的報價降低了6BP。然後,第二次報價,商業銀行又降了5BP,這樣算來,前兩次報價後,降了11個BP。
當下中央政策的核心,是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通俗而言,就是要把銀行給實體經濟的利率水平降下來。這一點請大家必須明確,房地產是跟著喝湯的,在降低融資成本上,房地產想“吃肉”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到10月20日那次LPR報價的時候,商業銀行的加點不再降了,和9月20日的那次報價一模一樣,仍維持4.20%。也就是說,商業銀行通過加點報價調低的方式,降了11個BP之後,不願意降了。
商業銀行如此操作的原因,我們放在後面再說。此時,央行看到這一幕,決定出手了。雖然商業銀行的加點不再降,但央行直接降低MLF的利率,這樣,即便商業銀行不再繼續調低加點報價,那麼,利率水平也是下降的。
是否就此打開了持續性的降息通道?這和銀行那兩次不再調低加點報價的原因有關。那就是,銀行活得不舒服。因為銀行的錢並非完全從央行舉借而來,它更主要的來源還是存款等,銀行願不願意讓出更多的利益,持續放出更多價格更便宜的貸款,取決於銀行自身的資金成本。
中國的銀行,基本上是靠利差賺錢。這是一種躺著也能賺錢的方式。但是,現在的存款低利率給銀行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在利率基本已經低於CPI的時候,居民存款會搬家。因為大部分都能算得清賬,不可能存款賠錢。於是,貨幣基金成為一大去向,各種真真假假的資管平臺,也是重要去向。
銀行靠存貸差賺錢,靠放貸規模撐大業務規模,這都決定了銀行必須有錢。在存款搬家的情況下,銀行仍要做大業務規模,就只能以更高的資金成本獲得存款,比如,同業存單等等,這些資金成本遠遠要高於居民存款。這樣的狀況下,要銀行過多讓利是不現實的,這和土地拍賣是一樣的道理,開發商高價拿到的地,你讓他主動賠錢賣,這怎麼可能持續?
所以,銀行的意願就變成了,要求我降低信貸資金價格可以,但我要“過得舒服一點”,這個舒服一點,就是銀行的資本金要得到充分的補充,只有我手裡的錢多了,我才能降低貸款利率,否則,就會出現潛在的金融風險。
於是,諸君就可以看到,央行給了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一系列的工具,就是為了讓銀行活”舒服“,才能降低實體經濟的成本。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銀行接下來會“舒服”下去麼?攸克君認為,“舒服有限”是一個比較客觀的答案。因為這是一個多種任務目標疊加的狀態,別忘了,還有“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個底線思維在那裡擺著。
所以,現在的局面,就是商業銀行和巨集觀政策之間一場博弈的開始,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房地產跟著喝一點湯,但這個湯濃到什麼程度,恐怕還要看這場博弈的結果。別忘了,房地產市場現在的問題,在於增量的匱乏,而增量,是資格控制的,和利率水平的關係不大。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房地產並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房貸利率錨定LPR之後,各區域之間也存在一些差別。比如,深圳多家主要金融機構近日就下調了二套房的貸款利率,而且是在央行今天降低MLF利率之前。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房地產市場固然很難回到2016年,但也沒有你想象得那麼糟糕,我們可以比去年底更加樂觀,市場回暖可能打開了一個隱形的視窗。積極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