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俗話說的好,好的專案三分靠建設,七分靠運維。對於智慧安防行業來說,運維這最後一公里,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很多使用者來說,智慧安防裝置易操作、難維修的特點極大的影響了他們的使用體驗,能夠及時、快速的提供運維服務,已經成為了使用者在購買專案時需要考量的重要事項,對使用者滿意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今年由於疫情原因,大部分企業的後期運維都受到了影響,但仍有不少企業在艱難的情況下維持著運維。比如說在疫情最嚴重的的3月份,大華的後期運維在疫情期間依舊提供上門服務,得到了使用者的廣泛好評。

所謂細節決定成敗,隨著智慧安防時代的來臨,安防行業運維服務不能再同以前一樣,僅停留在故障檢修,裝置維護,還需要安防企業引進先進科學的運維流程和閉環機制,整合運維資源,提高團隊專業素質和技術,完善故障發現、修護、日常管理等流程,而這對安防企業來說,顯然是一個新的挑戰。

亂象滋生出的新市場

從服務形式的角度來區分,目前安防行業主要的運維途徑有三種:

1.安防生產製造商提供的質保

這是最為常見的售後服務,一般質保期在一年到三年不等,只承諾質保期內裝置故障免費維修與更換,只承諾質保期內裝置故障免費維修與更換;

2.工程商的專案質保:

以前安防專案建設大多是“甩手掌櫃”,工程商一般是藉助於產品供應商的產品質保,加上線路鋪設、系統功能等執行中問題的質保,質保期大多為一年;

3.運維公司進行維保:

此類是專業安防維保公司或具備維保能力的安防工程商承接使用者的防範系統維護,他們帶有服務商屬性。

不過遺憾的是,由於目前的運維市場還存在亂收費、標準不統一、技術單一、能解決的品牌種類較少等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困境。

不難看出,不管是工程商提供的質保,還是運維公司提供的質保,都有風險較大、沒有統一技術標準、質保時效短等缺點,而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對第一方有著極大的技術依賴,沒有第一方提供的技術指導,這些後續的運維將很難成型。

但作為第一方廠商,他們在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偏遠地區的運維能力又十分有限,這就造成了一個怪象:有能力的沒服務、能服務的亂收費這樣的現象,極大地擾亂了運維市場的市場秩序。

而隨著安防智慧化的不斷深入,地方的後期運維保障越來越困難,高整合化的裝置和系統運維迫切需要成熟的運維來保障其執行。想想為何海康大華要在海外頻繁建設分部,甚至找專門的海外代理公司來運營業務?正是因為對於運維的重視,沒有運維,產品再好也很難大面積推廣。

在此基礎上,整個行業對於運維的需求,特別是對智慧安防產品的運維需求正快速上漲。

國內規模超300億,運維市場迎來快速發展期

調研統計,2019年我國安防運維與服務市場規模約為342億元,且還在快速增長中。請注意,這裡的運維市場指的是刨去第一方直接運營服務後的市場規模,而如果算上第一方直接提供的運維服務,整個市場將變得大得多。

而在智慧化時代下,這一趨勢將被進一步放大。

華為政企服務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高立斌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指出,過去的運維解決的可能是“一點”的問題,現在則是一條線、多個面的問題;同時,缺乏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就無法將裝置故障發現、報修、維修、反饋、統計、考核等形成完整的閉環,也就無法保障系統維護的及時性,而安平重要業務系統不能停滯,裝置故障對業務的影響將會很大。

華為政企服務解決方案銷售部部長高立斌

隨著安平大聯網成為市場剛需,監控點位數量激增、解決方案式安防專案越來越多,行業內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更垂直的,系統化、一站式的解決方案,而打造創新的服務模式將成為後期運維行業賴以生存的技能。

這就是如今運維市場的發展現狀:速度極快、成長空間很大、二三線城市市場空間很富裕、但行業整體對技術的要求在不斷提高,要求企業對整合系統的掌控能力越來越強。

矛盾下的破局,新時代運維或許終會變成大企業之戰

目前運維市場的矛盾就在於:小企業做不了運維、大企業在二三線城市的運維週期又太長。而安防頭部企業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還針對性的設計了運維平臺。

從原理上來說,運維平臺更像是電腦的防毒軟體,如果哪裡出了問題,透過運維平臺可以得到直觀的體現,雖然這種方法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地方的運維問題,但隨著解決方案的整合性不斷加強,這類產品的適應性正在快速下降。

目前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已經很少有一家企業承包的局面了,大部分都是由ICT企業組建上層的城市大腦,安防企業負責中下游的系統整合和硬體提供等。這樣繁多的企業、產品的差異性就讓傳統的運維平臺很難發揮效用,很多時候都要安防企業去訂製一個特殊的解決方案,降低了效率。

而華為在近日召開的政企運維峰會上給出了一個不同的提案:用生態玩法拉動運維發展。

相較於傳統的安防運維平臺,華為依靠其生態型的玩法正在大批拉攏廠商和硬體提供商,為了搭建生態,華為於近日釋出了全新的IMOC統一運維平臺,併為硬體廠商提供了相當多的可適配運維套件,幫助他們建設能夠連入自家運維平臺的硬體。

可以看出,同今年早期釋出的四無型生態攝像機一樣,華為此次的運維平臺同樣是走的那套生態型的玩法,優點有,那就是如果能夠成功建成生態,那麼將很可能對安防行業的運維產生深遠的影響,自家也能依靠其中臺型的服務賺的盆滿缽滿。

但缺點也不小,正如同華為軟體定義平臺一樣,僅僅有50多家廠商加盟的演算法平臺並不能撼動傳統安防龍頭的行業地位,想要用生態玩法贏下市場,首先就要拉攏足夠多的夥伴。

正如同安防軟體和硬體之爭一樣,如今的運維行業也面臨著一場生態和傳統的玩法,而在華為運維大肆開拓市場前,我們還是不妨觀望一下,看看這股生態的力量,到底能不能撼動一顆顆的行業巨樹。

24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5G:春季躁動最先爆發的板塊!調整充分目前還在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