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涉及企業的發展戰略無任何關聯。
作者簡介:金腰子 一顆曾長期混跡於銀行與網際網路圈的腰子。
本篇源於對實操的體悟,供大家一起探討。
不少的銀行都在提“使用者戰略”,這既是網際網路平臺經濟的發展起點,也是商業銀行應對客戶觸達不足、洞察不足的首要行動起點。
使用者概念在商業銀行的提出並不算晚,在可考察的商業銀行行動規劃中,至少在2014年左右,使用者優先的戰略規劃就已經在一些大銀行、小銀行出現。
而時至今日我們去覆盤5年來的發展。商業銀行真的建立起使用者池了嗎?使用者發揮出經營牽引力了嗎?
“使用者戰略”普遍只能說“叫得響,落得淺”。
可能最熟悉使用者的都集中在總行層級,在“非經營單位”這個角色下,總行的宏觀管理定位對使用者可以說更好理解一些。即便如此,這種理解普遍也是不均衡的,不同的總行部門對使用者的理解千差萬別,中後臺部門甚至並不關心使用者,絕大多數前臺部門更關心業務,渠道部門更關心所轄渠道的使用者,而從使用者特型來看本質上仍然是客戶。使用者也就變成了和“客戶”模糊共存的一個群體。
“看似重要,無從下手”也就成了使用者經營的一種普遍狀態。
畢竟使用者的理解維度從來都不是應對“業務”的,使用者的理解更加多維,多層,碎片。因此使用者的經營也比客戶的經營要更加複雜,更需要藉助科技方法的加持。
無論是總行圍繞統一通用渠道開展遠端的直接經營,還是推動成立直銷銀行部門或者獨立法人直銷銀行,說到底都是奔著使用者經營落地的方向去的。無奈,使用者越來越碎片,使用者在銀行外生態的社群孤島越來越凸顯,銀行在外部生態中的主導作用越來越弱,使用者的經營也就越來越難以實施。
面對困局,事情還要做,而銀行內的經營手段,主要依靠是多層級的授權經營與考核,最有效的生態場景,莫過於網點渠道這一自有生態。自然使用者的目標也就被層層向下傳導,寄希望透過傳統經營模式帶動使用者層面的突破,但是,“全民做使用者”真的有效嗎?
隨便抓出幾個基層網點的骨幹,恐怕“使用者”在他們心中都只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何為使用者?使用者與我有何關係?在績效考核的模式之下,沒有使用者,只有客戶。
與其發展使用者,再轉化為客戶。把手上的客戶轉化為使用者更符合網點的生存法則。所以過度營銷,多渠道重複營銷這些問題也就出現了,大量的同質化APP相互打架的問題也就層出不窮。
另一方面,渠道工具不在自己的手上,運營不可控,不精細,都是問題,客戶轉成使用者,會不會對“客戶角色”造成傷害?因此更多的網點員工寧願自己用社交軟體維護客戶,也未必願意強行將客戶轉化為使用者。
在網點的生態中,使用者客戶的經營邏輯是截然不同的。總行要讓使用者變成客戶,而網點卻只能把客戶變成使用者。
不是網點不願意遵從,而是分散的網點沒有工具、渠道、資源去執行使用者向客戶的轉化,網點也從來不具備“邊際成本遞減”這一使用者經營的基本條件。
如果總行與網點在使用者訴求及邏輯上存在出入,中間的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又將何去何從呢?
可以說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很多以省、直轄市為軸心的一級分行,普遍開始萌發使用者經營的概念,在沒有客戶的總部,使用者是更能夠開展互動的群體。省、直轄市畢竟具備本地資源的聚合能力,一級分行在解決有效觸達客戶這一難題方面普遍在積極嘗試。
但當你再往下走一層級,會看到地級市、區縣一級的銀行經營管理機構,普遍的經營邏輯仍高度集中在客戶經營。使用者、客戶兩個經營邏輯的對撞點也普遍集中在這兩個層級。背後的原因也並不複雜,使用者這一概念,很難在這個層級實現規模化發展,使用者經營的效益不顯著。
從使用者戰略的傳導也可以看出,使用者經營理念在一級分行向二級分行、支行的傳導效率會出現大幅衰減。從個人觀察來看,這種衰減問題客觀的存在了很多年。
很多時候大家還會在想,應該如何打通這個“中梗阻”,把使用者理念一貫到底。但更現實的問題可能不在於此,而是兩種經營邏輯本就不同,甚至也不該相同,使用者在其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因為渠道型別在分化,職能也在分化。
用總部做客戶和用網點做使用者,結果可能是一樣的,那就是畸高的經營成本和畸低的經營效率。
總部對使用者的訴求在於觸達海量,把人引進來。網點對使用者的訴求更在於提高粘性,把人鉤得住。(對公業務成效此處不算在內)使用者與客戶的經營流程亦存在差異。
而中間的銜接點,更集中在使用者與客戶資料的匹配關係。核心在於大量資料的收集以及精細化的洞察。
回到上一篇,這或許便是總部機構的職責所在。
因此,使用者與客戶之間的經營邏輯博弈,在我看來本質上沒有必要完全統一,網點也未必需要真的去深耕使用者經營。是否能夠有效達成使用者經營的目標,在於總部、一級經營總部的使用者總盤子,以及第二級到第三級分行、支行等中間層級的使用者資料分析與應用能力。
總盤子靠的是快速可批次的渠道工具體系,資料分析應用能力靠的是第一性原理和演算法模型。
或許賦能基層網點,首先要賦能中間的關鍵層級。
大腦很重要,但末梢神經敏銳,肌肉才能更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