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新規意見稿下發以來,震懾力不可謂不大,引發第二天半數ST股下跌。而“中槍”的近80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是房地產企業,可謂是退市“重災區”。而在退市邊緣的這些房企,近幾年已有業績下滑趨勢,而導致如今慘淡處境多數由於轉型未果。
![](http://timg.juduo.cc/2020/12/943aade65f274c6f94cd35a6bc8b2be2.jpg)
12月23日中房股份釋出公告成,旗下全資子公司新疆中房與強榮物流簽訂協議,新疆中房出售其所屬的新疆兵團大廈裙樓四層面積為950平方米,轉讓價格為1109.6萬元,強榮物流已支付了全部房款。本次出售投資性房地產將增加2020年營業收入1057萬元,預計增加利潤總額550萬元左右。
財報顯示,中房股份三季度實現歸母淨利潤為-0.22億元,已連續兩年虧損,即使加上本次出售旗下房地產所獲的550萬元,中房股份扣非前後都處於虧損狀態,2020年想實現盈利著實很難。而根據退市新規徵求意見稿,中房股份連續兩年虧損將面臨退市的風險。
12月14日,上交所、深交所接連披露了上市規則的徵求意見稿,並擬針對退市建立新的規則。除了在此前的“1元”面值退市基礎上新增了“連續10個交易日股票收盤市值均低於3億元”這一規定。另外,新規中取消了原來單一的淨利潤、營業收入指標,增加了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人民幣1億元的組合財務指標。而中房股份今年前三季度總營收只有25.2萬元,也就是說,如果退市新規實施,中房股份退市將是板上釘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房股份,踩中此次新規意見稿的房地產企業還有6家,是退市新規實施的“重災區”。
房企成退市“重災區”
因此,儘管新規只是徵求意見稿,但對市場的震懾作用不容小覷。新規意見稿釋出的第二天,即12月15日開盤,ST板塊股票大跌,208只股票中,超一半股票出現下跌,超過40只股票跌停。
Choice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企業營收低於1億元、扣非前後淨利潤為負值的股票近80只,其中涉及房企共7家,分別是中房股份、綠景控股、全新好、海航投資、榮豐控股、ST宏盛和萊茵體育。
據統計,今年三季度已實現虧損的房企共有27家,其中,陽光股份、京能置業營收不到2億元,已在退市的邊緣。
業務轉型難導致處境慘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實上,上述多家房企業績近年來已呈現下行態勢,而導致如今慘淡處境多數由於多年轉型未果。
老牌房企綠景控股從2010年開始探索轉型之路,2011年涉足礦業投資和開採領域,公佈不久後便被擱置,現已是登出狀態;2014年募資在柬埔寨投資木薯種植及加工專案,結果因籌資難未能啟動;2015年擬定增100.54億元投資兒童億元集團兒童腫瘤億元等7個醫療專案,後在2018年終止。
今年3月,在綠景控股原實控人餘斌交班其子餘豐之後,綠景控股又盯上了教育資產,欲作價逾12億元收購江蘇佳一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但最終該議案未獲得股東大會透過。
頻繁轉型讓綠景控股錯過了重要的發展期,2016年綠景將旗下房地產存貨全部銷售,僅剩部分車位及少數商鋪,目前綠景已無土儲亦無正在開發及待開發地產專案,僅靠收取物業費維持運轉。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綠景控股實現營業收入791.99萬元,其中,97%來自物業費收入。
同樣在轉型路上坎坷前行的還有萊茵體育。
2014年開始,萊茵體育(曾用名“萊茵置業”)不斷剝離房地產和能源業務,孤注一擲佈局體育產業。但是轉型後的萊茵體育業績並不如意,2015年萊茵體育淨虧損3.52億元,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大額虧損。
今年4月萊茵體育釋出財報稱,萊茵體育2019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602.95萬元,扭虧為盈,同比增長142.59%。而實際上是,2019年12月6日,萊茵體育將旗下萊茵達西部體育發展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萊茵達體育小鎮建設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轉讓給成都文旅集團,因此獲得1.3億元非經常性損益,但扣非後的淨利潤依然為虧損。
而到現在,萊茵體育的體育業務仍不見起色,截至今年上半年,在已無土儲,房地產業務全部為存量商鋪如何寫字樓的銷售及租賃的情況下,房地產銷售、租賃收入儘管分別僅實現2518萬元、2432.6萬元,但均在總營收中佔比達45%左右,支撐著業績。
而海航投資、榮豐控股與上述兩家企業則不同,前者是在是在房地產業績表現慘淡,營收增長緩慢的情況下,近兩年才開始選擇完全放棄房地產業務。
榮豐控股在今年5月釋出公告稱,公司擬以發行股份方式購買威宇醫療100%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盛世達持有威宇醫療30.15%的股權。而在今年12月上旬,榮豐控股釋出公告,公司以6.3億元將旗下僅有的土地儲備所屬公司100%股權轉讓給保利重慶公司。交易完成後,榮豐控股的主營業務將由房地產轉為醫療。
在轉型之前,榮豐控股2017-2019年業績雖算不上好,但相比上述兩家公司好很多,其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億元、2.48億元、4.19億元,歸屬上市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1038.38萬元、882.81萬元、3664.77萬元。但是,自從今年5月份轉型醫療後,榮豐控股的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挫,截至今年三季度,榮豐控股實現營收只有0.44億元,同比下滑88.21%;歸母淨利潤和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未0.21億元、0.29億元,同比分別下滑131.77%、152.72%。
再加上,醫療產業回收期較長,榮豐控股是否能夠撐到醫療業務盈利還未可知。
相比下來,海航投資和中房股份的轉型最為突然。今年12月海航投資旗下全資子公司天津億城山水擬與百年人壽保險簽訂協議,約定由後者購買億城堂庭專案剩餘寫字樓、集中商業、商鋪、酒店式公寓及車位,專案包括各類物業的總可售面積10.30萬㎡及車位1149個,合同總金額達12.73億。作為補充協議,天津億城山水還與背景星彩房地產經紀簽署補充協議,剩餘少量房源一併轉讓給百年人壽。
至此,海航投資唯一在售房地產專案完成易手。與此同時,12月18日,海航釋出公告稱,公司擬租賃海南康樂園海航度假酒店、杭州華庭雲棲度假酒店、昆明皇冠假日酒店、蘇州飯店部分割槽域15年,整體租賃費用為8.26億元,年合計租金5508萬元,並將按照每五年5%增長。
海航表示,公司將透過租賃展開養老業務。而這一公告發布後,12月22日,深交所對海涵下發關注函。上述四家酒店和海航投資同屬一個實控人,且酒店、飯店的部分土地及房產被抵押、查封或凍結。因此,海航清盤房地產進軍養老引來了市場質疑。
重大重組轉型,不成功便成仁
早在2012年,ST宏盛因2007-2009年連續三年虧損被暫停上市,之後便一直尋求轉型之路,先後與贛州稀土、山西天然氣等接觸,還曾在2014年募集資金投資奈及利亞4G專案,披露過收購石材、教育資訊諮詢等資產,但因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未能完成。
今年七月20日,ST宏盛再發重組預案顯示,公司擬作價22億元,以6.61元/股的價格向宇通集團和德宇新創合計發行3.33億股,收購其持有的宇通重工100%股權,同時以發行股份的方式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3億元,本次交易構成重組上市。
宇通重工借殼上市的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從自有房屋租賃業務和汽車內飾業務變更為環衛及工程機械業務,業務範圍涵蓋環衛裝置、環衛服務、民用及軍用工程機械等領域。2017-2019年宇通重工未經審計的淨利潤分別為1.97億元、1.33億元和3.00億元,盈利能力相較上市公司更為突出,三年淨利潤達6.3億元。截至目前,該重組還正在進行中,重組成功將意味著ST宏盛的業績將有所好轉。
與ST宏盛一樣正在重大重組的還有中房股份,11月4日,中房股份釋出公告稱,公司擬透過資產置換及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忠旺精製、國家軍民融合基金持有的忠旺集團100%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後,中房股份控股股東將變更為忠旺精製。
12月16日,中房股份在互動平添回覆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推進重組,透過本次重組,公司將轉型為工業鋁擠壓產品研發製造商,改變房地產主業長期停滯的局面,改善公司盈利能力。
同樣是更換控股股東,全新好卻沒有這麼好運。
全新好上市至今,像是“燙手山芋”,控股股東經歷多次變更,證券名稱更改了八次,涉及的證券曾用名包括零七股份、ST零七等。其實早在2013-2018年,全新好實現扣非後歸屬淨利潤除了2015年實現0.12億外,其他五年皆為負值。也就是說,從2013年開始,全新好的主營業務發展已經不健康了。
到2018年,全新好披露一則股權轉讓協議,公司第一大股東將全部股份轉讓給了漢富控股,轉讓價格9.59億元,轉讓完成後,全新的控股股東變更為漢富控股,持有全新好21.65%的股份。公開資料顯示,漢富控股成立於2014年6月,主要從事專案投資、資產管理、投資管理、投資諮詢等業務,2019年漢富控股實控人韓學淵在採訪中表示,漢富控股曾投資優客工場、雷蛇等專案,打理的資產有900億元,旗下涉及P2P。
一年後,2019年10月,全新好原二股東博恆投資與其一致行動人透過二級市場增持,已經合計控制上市公司22.02%的股份,成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而全新好控股股東漢富控股並不打算把這一位置拱手讓人,釋出公告稱,漢富控股將聯手一致行動人融美科技共同在未來12個月內依法透過司法拍賣、協議轉讓、二級市場增持、主動要約等方式增持全新好不少於5%股份。
但是漢富控股並未完成增持,還被博恆投資爆出漢富控股已“人去樓空”,透過玻璃門縫隱約看到一些投資人催債的紙條,其中,漢富控股欠了1.59億元股權交易的尾款,屬於佔用上市公司的資金。
直到現在,漢富控股持有全新好60%股權佔公司總股份的12.99%處於輪候凍結狀態,且有1.59億元的股權尾款尚未支付。全新好的主營業務範圍隨著控股股東的一再變更,從電子到投資、商業、餐飲酒店再到物業管理、房屋租賃,如今僅靠物業管理和房屋租賃“苟延殘喘”。
原本這些房企就在退市邊緣掙扎,靠著出售資產避免被退市,而在退市新規下,這些房企退市或許已無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