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不久前美國商務部向華為發出封殺令,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與產品。4天后谷歌便宣佈停止與華為合作,隨後各大美企陸續跟進,其中就包括華為最大的晶片供應商英特爾

這一場由美國高舉國家安全大旗,聯合多國對一個普通中國企業實行封殺打擊的鬧劇至今仍未落下帷幕。如此大動干戈,只為了阻礙中國企業對晶片核心技術的研究與發展,自主的晶片技術對於現代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國晶片發展歷程

我國作為製造業大國,晶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核心產業,大到航空航天飛行器,小到手機平板,可以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晶片是無處不在。

我國在生產各品類電子產品的同時,也對晶片的供應量有巨大的需求。中國目前的晶片消費量佔到全球消費量的30%,對於任何一個供應國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市場。

需求量如此之大,但我國對於進口晶片的依賴卻很嚴重。2019年我國進口晶片金額超過3000億美元,晶片的國產率不足20%。特別是在一些核心領域的晶片上,我國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訊裝備等領域,晶片國產率不足5%。伺服器,個人PC,數字訊號處理裝置等領域的國產率為0。

國家一早已經看到技術是未來發展的核心力量,很早就開始大力扶持晶片生產行業。可是剛起步那幾年,我國的晶片技術發展卻因為一個人遭到了沉重打擊,直接導致技術研發停止,落後世界水平十餘年。

直至近幾年,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在晶片設計與生產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才慢慢開始追上國際行業水平。

陳進與“漢芯”

陳進是直接影響國內行業程序的關鍵人物。1968年出生於上海的他從同濟大學畢業之後去往美國德州大學深造並獲得博士學位。在美國一間晶片設計公司因為剽竊他人工作,陳進被開除,同時也無法再在美國晶片行業立足。

走投無路的他選擇了回國。2001年他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參與國產晶片“漢芯”的研發,並被上海交大任命為該專案總設計師。他還擔任上海交大晶片研究與發展中心的主任。

此時還是熱血報國形象的陳進,兢兢業業工作,帶領研發小組成員刻苦勤奮地戰鬥在自主晶片研發的第一線。他升任研究中心主任16個月後,專案小組宣佈“漢芯1號”成功。上海市新聞辦公室親自主持了“漢芯1號”釋出會。

中國擁有了自主晶片的訊息自然是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漢芯1號”工藝先進,完全不輸於國際先進水平。多位院士組成的專家組對“漢芯1號”進行鑑定後認為“漢芯1號”是中國晶片研究歷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陳進透過這個專案可以說是名利雙收。他被譽為中國的“晶片之父”,開創歷史的先驅者。各種光環與榮譽加身的他還進一步獲得了鉅額的專案研發資金。

“漢芯”的真相

“漢芯1號”問世之後,陳進以驚人的速度又推出了“漢芯2號”、“3號”、“4號”。這個更新迭代的頻率已經遠高於行業的正常水平,漸漸有同行就開始產生了質疑。

在質疑聲日囂塵上之時,一封匿名信的出現引發軒然大波。該匿名信據說是陳進的專案助手發到網上。

信中揭露“漢芯1號”並非自主研發,而是陳進委託自己在美國的弟弟購買摩托羅拉晶片後,自行抹去晶片上的“摩托羅拉”字樣,再印上“漢芯”字樣。所謂自主研發的晶片徹頭徹尾是一個騙局。

這名助手還說到陳進在進入專案組前基本是從事積體電路的測試工作,並未真正接觸過晶片技術。同時這位匿名舉報人聲稱自己手裡有一枚造假的晶片作為證據已經提供給專家組,並澄清是擔心自己與同組的其他成員受到造假的牽連,才採取這樣的方式將騙局公之於眾。

恍然大悟後憤怒的民眾發現:此時的陳進已經離開上海去往美國。在被曝光前他已經在美註冊了一家空殼公司,打著與漢芯合作的旗號,逐步將鉅額研發資金轉移至海外,金額高達11億。這是一個精心策劃,籌謀已久的騙局。

陳進本人的所有職務被取消,名譽掃地。他並未受到更嚴厲的處罰,也並未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他用之前被轉移至海外的高額研發資金繼續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過得十分瀟灑。

但他以及“漢芯”專案卻對我國的晶片研發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漢芯”造假事件後,我國對晶片研究資金的稽核更為嚴格,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同類項目的資金申請都無法透過審批。沒有資金也就沒有辦法繼續研發。陳進因為一己私利從客觀上導致我國晶片自主研發技術的停滯不前長達13年。

作為“漢芯”造假的始作俑者,陳進並未離開晶片行業,反而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創業。他目前擁有多家公司,業務仍與晶片研發與生產相關。透過複雜的持股關係,初步估算陳進現在已經擁有上億的身家。

“漢芯”事件對我國晶片事業的全方位影響是不容否認的。百尺竿頭,不進則退。我們停下來的時候,其他國家在全面發力,一度把我們甩得非常遠。但好在國家對晶片技術發展的支援不變,國人擁有獨立晶片技術的決心不變。我們用大踏步把落後的距離追了上來。

近年來“學術不端”的事件時有發生。小到論文代筆,大到博士畢業生不知知網為何物。但當“學術不端”成為一種慣性,就有可能對社會甚至對國家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如何避免“學術不端”現象,如何追究“學術不端”人士的責任,如何彌補由此帶來的損失,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張江又有2家企業完成新一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