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歐盟委員會發布2020年歐盟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2020 EU Industrai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oreboard》。這是歐盟委員會連續第16年釋出該記分牌。
2020年記分牌統計了2019/20年度,全球研發投入(R&D)做多的2500家公司公佈的經營資料,包括2500家母公司及80多萬家子公司的關鍵指標,這些指標能夠評估企業的經濟和創新績效。
結果顯示,今年能夠入選全球TOP2500榜單公司的R&D投入門檻至少為3470萬歐元,2500家公司總共R&D投資金額為9024億歐元,相當於全球企業R&D投入的90%。
今年入選的公司中,美國有775家公司(38%),繼續保持全球R&D投入公司的第一大國地位。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1)、微軟(2)、蘋果(5)、Facebook(7)和Intel(8)這五大科技巨頭位列美國公司的前五位。
第二名是來自中國的624家公司(25%),其中大陸公司536家,臺灣公司88家。華為(3)較上一年上升兩位,超過大眾和三星,位列第三,阿里巴巴(26)和騰訊(46)緊隨其後。臺灣公司排名最高的是鴻海集團(57),排名也較上一年上升四位,也一舉超越了臺積電(58)。
歐洲公司共有613家(24%),其中歐盟27國421家(21%),剛剛成功脫離歐盟的英國121家,瑞士58家,挪威10家。大眾(6)和羅氏製藥(9)是歐洲唯一研發投入超百億歐元的公司,汽車和製藥也成為歐洲為數不多的能夠引領全球創新的產業。
日本309家公司(13%),全球前十名中,依然沒有日本企業,排名最高的豐田(12)、本田(17)和日產(35)均是汽車企業。傳統巨頭松下(39)和索尼(43)下滑明顯。其餘是179家世界其他國家的公司。
今年前五十名中,有兩家公司的研發投入排名上升很快,一個是美國吉利德科學(15),從2018年的41位上升了26位,另一個是美國Uber公司(37),排名較2018年的112位大幅上升75位。
從2500家企業領域來看,ICT製造(23.1%)、健康產業(20.5%)、ICT服務(16.9%)和汽車(16.3%)是研發投入的主要領域,總計吸引了77%的研發投入。
華為代表中國企業第一次攀升至全球研發投入三強,僅次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231.6億歐元)和微軟公司(171.5億歐元),較2018年上升兩位,其2019年的研發投入達167.1億歐元。
在記分牌釋出的第二天,華為駐歐盟機構首席代表Abraham Liu就表示,“歐盟證實,華為目前已躋身全球創新型企業前三名。華為隨時準備與歐洲合作,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顯示出華為對歐洲市場重要度的關注。
華為研發投入的金額約等於緊隨其後的三家大陸企業和兩家臺灣企業之和:阿里巴巴(26,54.9億歐元)、騰訊(46、38.7億歐元)、百度(66,23.4億歐元)、富士康(鴻海集團,57,27.1億歐元)和臺積電(58,27億歐元)。
實際上,專利作為研發投入的一個指標,可以很好的表徵這些公司真正的創新投入情況。
從專利資料的對比就可以看出,華為研發投入是“BAT+富士康+臺積電”之和是有一定道理的。
華為以一己之力,在全球申請了20萬件專利,這與五家企業全球25萬件專利接近。關鍵的是,二者美國數量相似都是2萬餘件,五家企業的中國專利較華為中國專利多5萬件,但華為在歐洲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數量要比五家企業多5萬件。所以最終算下來,華為為此付出的專利費或是R&D支出甚至有可能要多於五家企業的總和。
雖然華為一枝獨秀,但是中國整體頭部企業的R&D支出與美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在TOP 50中,美國有家21家企業入選,中國只有華為、阿里巴巴、騰訊三家企業位列50名以內,歐洲雖然正在衰落的過程中,但是依然有18家企業入選,日本有7家企業,也比中國多。
從TOP 50和TOP 10的中美研發投入來看,美國無論從總量還是公司平均值來看,都是中國公司研發投入的2.77-2.85倍。
從入選TOP 2500記分牌中國624家公司和美國775家公司資料來看,美國公司研發投入的均值是中國公司的2.04倍。
上述對比顯示出,公司數量越多,中美公司研發投入的差距可能會越小,因此可能會誤認為中國在企業研發投入上已經與美國企業很接近了,但實際上,在頭部公司的比較中,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的差距依然很明顯。
所以,中國企業的創新之路還很長,企業研發投入未來還會持續增加。惟有如此,中國才能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不再受帝國主義“卡脖子”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