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歐洲“三駕馬車”的經濟增速都很不理想。其中,德國的經濟僅實際增長0.6%,創數年來的增速新低。完成的GDP約為25499億歐元,按平均匯率摺合約為2.865萬億美元。
英國與法國的經濟增速也較低,都是1.4%。其中,名義GDP約為16547.11億英鎊,約為2.1萬億美元;法國完成的名義GDP約為17955.62億歐元,摺合美元正好略微超過2萬億。並且由於歐元、英鎊的貶值原因,導致英法德的GDP換算成美元后,還縮減了。
同期,中國的經濟實際增長了6.2%,GDP總量接近10.2萬億美元,與英法德三國的經濟總量差距進一步擴大。美國在前三季度的GDP增速為2.3%,GDP總量上升到15.91萬億美元,也遠超過英法德三國。這種現象我們如何解讀呢?
規模優勢,使得經濟增長具備了優勢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學生知識學習的很厚實,基礎牢固。他每次考試的成績就都會比較靠前,且波動性不大,整體穩定。而一些知識學習的不牢靠,基礎不厚實的學生,往往某一段時期學的還,考試成績很好。
某一段時期,學的不夠充實,成績較差。因此其考試成績波動性就較大。南生認為,這也適用於各個國家。對中美兩國來說,整個國民經濟結構比較充實,基本擁有所有行業。尤其是咱們中國,已經是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國家。
除非遇到經濟全面、大規模的下行,否則總有一些行業表現突出,總有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好,使得經濟增長率較高。即使某幾個行業遭遇寒冬,也只是使得全體經濟增速略微下降,不會出現大幅波動的現象。
這點在中國身上,表現的最為突出。美國,由於之前的產業轉移出去的較多,使得其經濟結構略有不足,但也相對完善。整體來講,美國經濟中的亮點總要比英國、法國、德國,這些規模小一個級別的國家多很多。
因此,也總有一些新行業發展較好,支撐著美國經濟增速不至於太低,從而在主要發達國家中保持了領先優勢。南生認為,特朗普上臺後大力強調“製造業回顧美國”,實際上就是完善美國的經濟結構,使得產業鏈更加的完備,從而增加國民經濟中的“亮點”,穩定經濟增速。
正所謂百花齊放,即便寒冬來了,我總有一些花能適應這樣的天氣,保持香氣瀰漫。而那些經濟結構相對單薄的國家,卻無法抵禦寒冬,導致花朵全部凋零——增長波動性較大。
全球經濟中心,已經向亞太地區轉移了
另外一個解讀,就是全球經濟格局由之前的歐盟——北美,轉移到了亞太地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是全球經濟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經濟中心加速向美國轉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了全球經濟超級大國。
美蘇冷戰之後,世界經濟中心有了多極化的趨勢,且經濟增長轉向了亞太地區。歐盟經濟整體在全球中的份額是逐季下降,而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份額卻在不斷上升,全球經濟的區域化正在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