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將於11月26日在港交所上市,每股發行價確定為176港元,與美股19日收盤價相比,折價約3%。要知道,阿里巴巴美股自2017年有過一波大漲之後,已經橫盤了兩年之久,說它被低估的聲音也正變得越來越響。
那麼此番折價迴歸,能否認為它是更加顯而易見的低估呢?
閱讀完整本招股書之後,我發現不用通過複雜的excel計算,就可以直接給出我個人簡單粗暴的答案:是的,這個價格被低估了!
截至2019.6.30止12個月,阿里歸屬股東淨利潤為1001億元人民幣(自由現金流1045億),對照3.5萬億發行市值,整體PE為35倍。
這裡需要補充說明的是,1001億利潤是根據美國公認會計准則編制得出的,而在招股書P6的概要中,呈現的則是非公認會計准則下淨利潤1043億,後者剔除了股權激勵、投資收益等影響,被認為“更有助於識別業務的基本趨勢”。
然而我堅持認為,還是公認準則的淨利潤更有參考意義,原因很簡單:股權激勵儘管不消耗現金,但無疑是有價值的,當你給員工提供了一件有價值的東西時,那不是成本的話又該是什麼呢?而投資收益就更不用說,若是把它剔除掉,那不就相當於把兩三千億的投資資產全部清零了嗎?
我們繼續往下看,阿里的業務板塊較多,分為核心商業(淘寶天貓菜鳥盒馬餓了麼口碑飛豬Lazada等)、數字媒體娛樂(優酷UC大麥等)、創新業務(高德釘釘天貓精靈)、阿里雲、螞蟻金服。
這麼多業務中,眼下真正能賺錢的母牛,只有兩頭——(1)核心商業:通過客戶管理(搜尋展示等數字營銷服務)、天貓店鋪佣金和天貓超市賺錢;(2)未並表的螞蟻金服:今年9月24日阿里拿到了螞蟻金服33%的股權,在此之前阿里每年從螞蟻金服提取稅前利潤的37.5%。
其他各業務板塊,都處於嚴重“拖後腿”狀態,合計貢獻了約400億的經營虧損,其中以娛樂(優酷)為最。
我們再把目光投向核心商業這頭“大奶牛”,又會發現其實裡面真正的“奶源”基本只有天貓淘寶,而本地生活服務(餓了麼口碑飛豬)、新零售(盒馬先生)、菜鳥網路等同樣也都是“拖後腿”的角兒,它們合計產生了250多億的息稅攤銷前虧損(EBITA)。
很明顯,上面這些虧損業務讓公司最終呈現出來的合併報表暗淡了很多,也嚴重影響了公司的估值倍數,那它們的價值究竟該如何評估?難道真的應該把它們視作負資產才是合理嗎?
接下來我們做個假設,先把上面這些虧損的業務全部以0元剝離(即假設它們是一文不值的,剝離換不回1分錢),掐指頭一算,公司的自由現金流和淨利潤將至少提升到1400-1500億的水平,還保持著30%+的增長速度,算下來它對應的市盈率只有23倍左右。
但是,那些被免費剝離的盒馬先生、菜鳥網路、阿里雲、餓了麼、飛豬、優酷、高德、釘釘等,怎麼可能連白送都不值?如果將它們一一拆分上市,肯定都會受到熱捧,其中盒馬先生當屬“曲奇模式”的正面典型(《曲奇模式,如何面對高速成長股的誘惑》),已經走在了全國批量複製的快速通道上,而阿里雲則是國內雲端計算的絕對一哥,估值已被華爾街標到了670億美元。
那麼我們再腦袋一拍,給整一個“虧損的包袱”保守估算為6000億人民幣,並把它從當前3.5萬億的市值裡減去之後,靜態市盈率將下降至20倍不到,滾動市盈率只有約17倍。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十分便宜的!
當然,信奉傳統巴菲特主義的投資者可能不太會燃起對阿里巴巴的興趣,一是因為它經營版圖廣闊繁雜,不符合“簡單易懂”原則,二是虧損業務又較多,預測未來幾年的自由現金流有著很大難度。
不過這也正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特殊性,它必須如飢似渴地開疆拓土,像“飛輪”般不斷開拓新業務,才能緊跟上使用者需求的進化,維持自身護城河的寬度,以及更重要的,吸引和留住最優秀的人才——而後者,正是網際網路公司最寶貴的“資產”。
而一旦公司的“飛輪”停止運轉,開始滿足停留於一個“簡單易懂”的業務時,那麼整個團隊將會進入網際網路公司最害怕的“舒適區”,創新活力消失殆盡,隨之而來的景象是“鐵打的老闆,流水的副Quattroporte”。
噹噹網就是個典型的案例,從2010年紐交所風光上市,到2016年市值縮水90%私有化黯然離場,背後的核心原因就是它一直安逸地固守圖書市場,不做3C全品類、不做金融支付、不做倉儲物流、不做社交電商、也不做知識付費,來到今天,只能淪為中國電商行業一個極其微不足道的小玩家,而眼看著京東從一隻腳下的螞蟻成長為千百倍於自己的巨象。
所以我認為,投資網際網路公司,“業務簡單易懂”既不可當做充分條件,也不可當做必要條件。最終能不能下手投資,還是要取決於你對公司護城河的理解,對企業文化價值觀的認可,以及對未來幾年業績的“模糊”預測。
至於阿里巴巴,我還從沒有持有過它1股股票,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杭州佬”,阿里的出現極大改寫了我們的城市面貌、居住條件、人才資源,還幫助這座城市的股票(房子)持有者拉了好多個“漲停”——從這個意義上,我早就“重倉”阿里了。
所以這次港股上市,我並沒有調整現有投資組合,轉而重配阿里的打算(除非有新增資金,我會考慮配置10%左右)。可若真有3.5萬億以下的低估買入機會出現,我還是願意為自己家鄉最好的公司,倒騰出2%-4%的小資金的。
風險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立場,投資決策需要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投資者還需自行思考研究。本文中所提任何資產和證券,僅限於學術案例的交流,不作為任何推薦交易的理由。
關注投資&理財
點下方連結進入巨集赫理財知識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