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賺市值,兼總結2020
先不說收益。說點別的。
自2016-2017入市以來,我只認為不停賺錢,增長賺錢疊加穩定賺錢的股票是好股票。進入股市正是價值投資大行其道之年,一開始就入了“名門正派”的感覺。我也因此看了好多書,並深以為然,股息增長再投資使得我一再偏執,認為一切偏離此道的都是騙子。終究一天會穿幫。其實這也有個好處,免走了很多歪路,但也賺少了很多錢。
然而,回看歷史我發現,其實自從2003年之後,一套叫做“虧損賺市值”的邏輯慢慢開始壯大。這個概念張化橋老師講的很好,類似亞馬遜這種故意不弄利潤出來,把利潤都化為現金流和淨資產,一來免於交稅,二來可以扼殺競爭對手。利潤只會矇蔽你雙眼。這種東西在現金流裡面要掰要造出來有多難?但對經營沒好處,淨資產和現金流的增加也是一種股東回報。當然很多先知先覺的大佬敢於買進,糟老頭老巴最後也醒悟了。原來還能這樣玩。後悔沒有買入亞馬遜。
這套東西未來一定會是主流,而我認識得實太晚也是源於偏見。直到自己今年買入的B站獲利4倍有餘,才深深切身認識到這套邏輯的威力。這也解釋了很多虧損股為什麼越漲越好,因為重點在於營收和淨資產增長,出利潤其實真的是分分鐘的事情。b站繼續一直虧,但流水一直增加,你難道會覺得b站會倒閉嗎?怎麼好多公司越虧越壯大。這就是要害所在。當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當滿大街都是特斯拉,自然他就能造血,出不出利潤無所謂了。
以前只執著於利潤,看分紅增長。眼裡就只有銀保地,分紅又高。如果還能有個5、10%增長就賺大發了。當時喜歡萬科平安招商,眼睛也死盯著這幾個,其他股票看啥啥不順眼,頂多加點消費。(去年入坑了白酒是一個極大的進步,那是我在挪威旅遊的時候慢慢開始建倉的。當時的pe其實也不是歷史不算低的位置)
現在覺得新經濟(虧損賺規模)的模式如果還不加以學習,未來吃虧的只有自己。這種套路和價值投資的理念有點違背。但有它的道理,你錯過了美團,微盟,錯過了京東健康。2021年,你還會錯過位元組,快手。
以前的自己,對夾頭一套非常迷信,市場不屑一顧,然後市場對我爆打一頓。吃虧的最終是自己。我認為兩者都不能走極端,我越來越認為,夾頭這套東西,是可以讓你排雷,免得你踩到驚天巨雷,但你想賺大錢,你不靠市場,用分紅麻醉自己。最終跑輸通脹。過去跑輸深圳樓市的投資我都覺得是失敗的投資。你連續拿10年8%分紅都沒用,年化收益率拿不出手。你說自己會投資,5年8年下來一看。親戚朋友笑話你。所以一定要學習市場和理解市場。從邏輯角度。不要看了書之後,人家鄙視市場先生,你也跟著一起。只要你確認那是好股票、高分股票,順勢定投一定比陰跌補倉要賺得舒服。
另一個震撼到我的當然就是美股ark女神,最近大家紛紛都當了她的乾兒子了。她斷言,標普500其他不創新的傳統股會被慢慢邊緣化,被市場逐漸拋棄。所謂的拋棄,並不是不賺錢或者破產退市了,而是交投清淡,毫無人氣。股價如一潭死水。
往後慢慢做減法。把持倉股票集中,減到剩下2-3只和一隻etf,買一隻股票,拿高的年化收益比拿20只容易。因為我看對一隻就好了,不需要看對2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