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過去十年裡最差的一年,但卻可能是未來十年裡最好的一年”。
彼時,在共享單車與外賣兩大賽道,美團勝局初定。本該春風得意的王興,卻格外地感到擔憂。
王興是個聰明人。
他敏銳地察覺到,已經高速馳騁了近十年的、名為“網際網路”的快車正在減速。對於後起之秀美團來說,機會之門逐漸關上,再想要成長為阿里、騰訊式的巨人,已然不可能。
對於普通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的大潮曾經裹挾著大多數人急速奔流,不少人乘勢完成了階級的躍遷。其中的佼佼者,更是一步登上社會金字塔的頂層。
然而,有潮起就有潮落。近幾年不斷下行的GDP增速,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改開後最大的財富浪潮,已經一去不復返。僅剩的幾朵浪花中,擠滿了試圖“上車”的人們。
但如果從更長遠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也不必過於悲觀。可以預見,未來十年中國依然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以“新冠”疫情為分水嶺,我們或許見證著,“中國世紀”正在朝我們走來。
機遇就如同金礦,而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黃金國”。
但隨便揮一下鐵鎬,就能挖出金子來的時代,顯然已經過去了。未來,勘探金礦需要運氣,更需要知識和經驗。
秘訣其實並不難。當我們重溫過去四十年那些“淘金者”的故事,梳理被反覆驗證過的財富規律,或許就能發現,中國未來的“金礦”坐落在哪裡。
80年代:甦醒
1982年,改革的鐘聲剛剛在中華大地上敲響,喚醒了第一批沉睡的人們。
這一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在國家的分配下走上工作崗位。其中,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的李東昇,進入了家鄉惠州的政府部門,而武漢鋼鐵學院畢業的許家印,則在舞陽鋼鐵廠擔任車間主任。他們的故事,我們後面再講。
按照普通人的劇本,這屆大學生畢業後,會迅速填補十年動亂後幹部隊伍的空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最終會成為社會中堅力量,過上小富即安的生活,接受鄉親們羨慕的目光。
然而,在四川新津縣古家村劉家,劉永好四兄弟,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不解的決定——幹部不當了,辭職回鄉創業。
劉氏兄弟的大膽想法,最初來自於老三陳育新(原名劉永美,幼時因為家貧被過繼到陳家)。陳育新上大學前,經過鄰居家門口,看到門上貼的一副春聯:
“借新帳,還老帳,帳帳不清;吃一斤,少一斤,斤斤少少”,橫批:“何時能富?”
回想到從小到大吃不飽飯的經歷,心中酸楚不斷刺激著陳育新。他暗暗發誓,畢業後要回鄉當一位“新型農民”,發財致富。
而時代正巧給了他選擇的機會。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提出“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適當發展。”——這是中央首次承認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
彼時,距離“包產到戶”政策的實施,已經過去4年。農業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這個古老的領域迸發出巨大商機。
中央檔案給了陳育新極大信心,四川農業大學畢業的他,向其他三個兄弟提出,要回老家搞養殖業。
四兄弟一拍即合。他們賣腳踏車、賣手錶,湊出1000元錢本金,幹起了鵪鶉養殖的行當。
因為大哥劉永言和二哥劉永好是電子行業出身,他們將計算機裝置用於飼料調配和良種選育上。三弟陳育新和四弟劉永行,則利用自己的農業知識,摸索出鵪鶉、豬和魚迴圈養殖的路徑,大大降低了成本。
俗話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短短6年時間內,劉氏兄弟的養殖規模就達到年產15萬隻鵪鶉蛋,資產1000萬元。四兄弟的成功,甚至掀起了新津縣養殖鵪鶉的熱浪。
(劉氏四兄弟)
80年代末,米飯饅頭剛剛吃飽的中國人,肉類消費快速增長,全國禽畜養殖規模一年一個臺階。而迅速擴張的飼料市場,則被以泰國正大集團(正大綜藝的贊助商)為首的外國飼料商佔據著。
養殖戶們為了買到育肥效果好的“洋飼料”,甚至不惜送煙送酒,晝夜排長隊搶購。
曾經在飼料研發上頗有心得的四兄弟,決定二次創業,殺入這個更廣闊的市場,正面挑戰外國廠商的霸主地位。
他們請專家、做試驗,很快就研發出“希望牌”飼料。“希望牌”不但效果上不輸“洋飼料”,而且成本更低。一番價格大戰過後,“希望牌”飼料擊退正大集團,雄踞西南三省飼料銷售榜首。
自此,劉氏兄弟和他們龐大的飼料帝國,漸成雛形。
不過縱覽80年代,在官方檔案中,“民營經濟”仍屬於資本主義的“尾巴”。即使如劉氏兄弟這種每年盈利上百萬元的企業家,也只能以“個體戶”、“公私合營”的形式,羞羞答答地展現於世。
真正的機遇,還是更多地屬於那些敢想敢幹的國營廠長們。其中,就不得不提佛山市三水飲料廠廠長李經緯。
1984年,曾經幹過縣體委副主任的李經緯,透過關係將廠裡剛研發出來的“健力寶”運動飲料,送到了廣州亞足聯會議的桌子上。
這種裝在高檔易拉罐裡的橙味飲料,讓中國足協官員們嘖嘖稱讚。經過足協的引薦,健力寶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首選飲料。
健力寶一夜成名。
短短兩年時間,健力寶的銷售收入,就由0飛躍至1.3億。最緊俏時,一車皮健力寶的批條炒到2萬元。
李經緯的發家速度,堪稱劉氏兄弟的十倍。
然而,當指標指向下一個十年時,李經緯和劉氏兄弟的命運,卻驟然發生倒轉——曾經高光無限的李經緯,逐漸墜入輿論的漩渦,而劉氏兄弟卻在兜兜轉轉中,登上生涯的巔峰。
90年代:變革
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講話猶如一陣春風,吹散了“姓資姓社”的陰霾。同年10月,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市場經濟體制。
在政府的許可下,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1993年,私營企業數量從1990年的9萬多戶,猛漲到23.8萬戶,增長170%。
嚮往財富與冒險的人們,終於勇敢地揭下了“民營經濟”的面紗。其中不少當年下海的人,如史玉柱、郭廣昌,日後成長為商界大佬,被媒體們統稱為“92派”。
對於劉氏兄弟來說,這一年,是他們人生的分水嶺。
經過80年代農業生產大解放,90年代農業市場逐漸飽和,飼料行業利潤下降。四兄弟中,有人因此產生了轉行的想法。
經過商量後,四兄弟正式分家。老大劉永言回到了他鐘愛的電子行業,後來研發出了著名的“森藍牌”變頻器和中央空調;老三陳育新則開始涉足房地產業。
三年後,老二劉永行和老四劉永好也因為經營理念不同、分道揚鑣,劉永行繼續深耕於飼料行業,劉永好則實現了“新希望集團”的上市和多元化經營。他甚至還作為“非公有制經濟”的代表,當上了全國政協委員和工商聯副主席。
幾乎同一時間,健力寶集團也發生裂變。
1994年,體操名將李寧聽從朋友的建議,從曾經大力扶持他的李經緯手中,購回李寧公司的股權,從此脫離國資的控制。
此後二十年,李寧在中國體育用品市場一騎絕塵。
這次股權回購,雖然得到了李經緯的首肯,但卻沒有經過健力寶股東——三水政府的同意。白白丟掉“李寧”這個金字招牌,讓三水政府和李經緯之間的關係,從此出現裂痕。
三年後,李經緯在廣州斥巨資建造“健力寶大廈”,並希望搬遷總部,這進一步激化了他和三水政府的矛盾。自此,李經緯陷入到與當地政府爭奪國資所有權的漩渦當中,健力寶的銷量也大受影響。
最終,李經緯被踢出局,直至身陷囹圄。而健力寶這個紅極一時的飲料品牌,也因為後繼者經營不善,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李經緯被政府股東踢出局)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他的著作《大敗局》中,將健力寶的失敗,主要歸因於那個時代特有的產權糾紛、政商矛盾。即在改制過程中,國企廠長們普遍帶有的“原罪”。
然而,他或許忽略了更重要的一點——飲料行業格局的急劇變遷。
健力寶崛起於中國人對於“吃和喝”極度渴望的80年代。那個時候,飲料市場一片空白,成就了健力寶和李經緯。
然而到了90年代中後期,隨著國人的口腹之慾得到滿足,飲料市場從野蠻生長,轉入精耕細作。恰逢此時,可口可樂等外資廠商,大舉攻入中國。
在積累了上百年營銷和管理經驗的外資對手面前,無論是國營的健力寶、北冰洋、冰峰,還是民營背景濃厚的娃哈哈(曾推出“非常可樂”),都毫無例外地敗下陣來。
從這個角度看,健力寶的消亡,或許是時代的必然。
在變革的90年代,不少像健力寶一樣國企在轉型中陣痛,但也有國企,乘著行業東風,完成華麗轉身。
李東生帶領的TCL,就屬於後者。
大學畢業那年,抱著對電子產業的滿腔熱情,李東生向惠州市政府主動請纓,要求下放到當地一家小電子廠鍛鍊。
無奈之下,電子廠轉產電話機。
產品剛出爐的時候,剛剛成為總經理的李東生,帶隊前往西安展會銷售產品。但擺了一天攤,李東生只簽下10張訂單,賺的錢還不夠此行的差旅費。
“技術男”李東生徹底體會到了市場的殘酷。此後,他一改國企廠商只顧埋頭生產的弊病,花大力氣建設銷售網路。透過向郵電局讓利,TCL電話機在80年代末,一舉成為全國第一。
然而李東生並沒有滿足於這一成績。
李東生敏銳地察覺到商機。1992年,他斥資引進一條大螢幕彩電生產線,拉開了TCL彩電王國的序幕。
為了搶灘市場,TCL不但在電視臺黃金時段和報紙黃金版位,大面積投放廣告,還和商場簽訂“不平等條約”——如果銷售額不達預期,TCL將給予商場全額賠償。
這種在當時聞所未聞的市場“打法”,取得了奇效,也反映出李東生對於自家彩電的極度自信。物美價廉的TCL王牌彩電,很快攻佔各大城市櫃檯,TCL也躋身國產彩電行業前三強,與長虹、康佳、創維等品牌齊名。
有意思的是,TCL李東生,與康佳陳偉榮、創維黃宏生還是同班同學,三人均畢業於華南理工無線電專業,被稱為“華工三劍客”。
(左:黃宏生 右:王東生)
所謂“時勢造英雄”,僅一個班級就能湧現出如此多的豪傑,90年代家電行業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
只可惜,盛宴終將散場。
00年代:盛宴
年紀稍長一些的人,可能還會對世紀之交的那場彩電大戰記憶猶新。
隨著各大巨頭紛紛在90年代擴建產能,彩電行業很快演變為一片紅海。索尼、三星等日韓廠商,乾脆退出中低端市場,專注於高階技術研發。
對於缺乏技術積累、只能遊走在中低端市場的國產廠家來說,一場價格大戰,在所難免。
行業老大——四川長虹率先開了第一槍,宣佈旗下所有產品降價一折到兩折不等。TCL等有實力的龍頭,很快宣佈跟進。
此後每一年,彩電行業價格戰似乎都成了慣例,甚至蔓延至冰箱、空調等其他家電領域。為了抗擊長虹,李東生、陳偉榮、黃宏生三位同班同學,一度結成價格聯盟,死扛著不降價。
但最終,陳偉榮還是率先敗下陣來,偷偷地降價,“把哥幾個給賣了”。
這場世紀大戰戰況慘烈。如意、黃河等地方品牌紛紛倒下,國內六十多家彩電廠商,十不存一。
“華工三劍客”也難得善終。因為業績下降,引發股東不滿,陳偉榮被迫隱退;黃宏生則由於激進擴張,挪用公司資產,將自己送進了監獄。
李東生的處境也異常艱難。因為國內機會渺茫,李東生決定走國際化路子,先後併購法國彩電企業湯姆遜和阿爾卡特的行動電話業務。
但李東生不僅沒能讓“洋企業”扭虧為盈,反而造成了TCL的不斷失血。因為這件事情,李東生甚至被《福布斯》評為“中國最差老闆”,迎來職業生涯的“至暗時刻”。
家電行業的盛宴結束了。但與此同時,一場更大的盛宴,正在徐徐展開。中國即將迎來五千年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造富運動,上千萬人因此受益。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餘威猶存,中國經濟硬著陸。為了培育新的增長點,中央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開始推動房地產市場化改革。
房地產市場化的時間點,正巧趕上70、80年代中國“嬰兒潮”一代成家立業。而這一批人又直接或間接地,受益於2000年後中國“入世”,家庭財富快速增長。
多因素作用下,中國房地產業開始了狂飆突進的20年。
這個行業的“蛋糕”如此之大,以至於其中混雜著民企、央企、地方國企,甚至連買衣服的、搞家電的,都要來摻和一腳。
例如前文作飼料起家的劉氏四兄弟,除了老三早早地鍾情於房地產外,其他三兄弟雖然分家時方向各不相同,但最終也都不約而同地涉足房地產業務。
不過在這些人中,跑得最快的,還是當屬我們的“許首富”許家印。
論資歷,許家印入行時間是比較晚的,1997年才推出恆大的第一個專案。此時馮侖、潘石屹等前輩,早已在90年代初海南的地產泡沫中,經歷了一輪沉浮。
但若要論衝勁,無人出許家印其右。
許家印出生在河南周口農村,幼時喪母,家徒四壁——上學時帶到學校的饅頭和地瓜餅,發黴長毛了也不捨得扔,18歲前只去過一次縣城。
因為對貧窮的記憶,貫穿於青少年時期。許家印和劉氏兄弟一樣,有著對財富的異常渴望。
但搞房地產,光有衝勁還不夠,還需要有敏銳的商業嗅覺。而許家印的長處,就在於十分擅長資本運作。
許家印開發恆大的第一個盤——廣州金碧花園時,啟動資金不夠。他首先向銀行貸款付了土地定金,又說服施工單位帶資入場,並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火爆出售,創造了“當年徵地、當年開工、當年售罄、當年入住”的速度神話,恆大也因此賺了“一個小目標”。
今天,這一套策略被坊間稱為“高週轉”。
許家印心裡清楚,資本不足是地產公司擴張的最大阻礙,因此他十分重視為恆大開啟資本市場的大門。2002年,恆大收購上市公司“瓊能源”,成為廣東第一家借殼上市的公司。2006年,恆大又聯合國際投行,發行了數十億美元債。
2008年3月,恆大首次衝擊港股上市,但不幸遭遇金融危機,上市折戟。為了彌補資金缺口,許家印隻身赴香港,連續3個月內,每天陪著鄭裕彤、劉鑾雄等港商大佬玩“鋤大D”。
一年半後,恆大終於在港股上市成功。敲鐘當天,鄭裕彤、劉鑾雄等“牌友”到場為許家印站臺,使得恆大股票獲得了47倍的超額認購,當天股價上漲35%。
(許家印與“大D會”)
憑藉著港股融到的資金,恆大一舉攻入全國地產商前十。而許家印也搖身一變,成為“許首富”。
有意思的是,恆大港股上市當天,被許家印擠下首富位置的人,也是00年後這輪財富浪潮中崛起的新貴。
此人名叫王傳福。
許家印創辦恆大的時候,王傳福還在深圳研發手機充電電池,並且做得初具規模。但真正讓王傳福名揚天下的,是汽車業務。
與房地產類似,世紀初的汽車產業,也受益於中國家庭財富增長和城鎮化提速,以至於成為一個,增速每年高達60%的“肥肉”。
手機電池業務增長停滯後,王傳福便將目光盯上汽車板塊。2003年,比亞迪以2.7億元的價格收購秦川汽車,成為繼“吉利”之後,第二家進入汽車行業的民企。
兩年後,比亞迪的招牌產品——“F3”轎車下線。雖然F3一經問世,就被媒體質疑“頭部抄花冠,尾部抄飛度”,但比日本車更省油、更經濟的特點,完美地切中了大多數中國家庭購買第一輛車的痛點。
2006年,F3帶領比亞迪汽車奪得中國市場增長冠軍。2007年1月,F3創造出一個月賣出10000輛的記錄。
F3成為“爆款”後,王傳福的身上從此多了民企造車的神話。而2008年巴菲特對比亞迪的投資,又使得這個光環格外耀眼。
(王傳福獲得巴菲特認可)
10年代:新貴
王傳福頭頂上的光環,可惜並沒有持續太久。
隨著“四萬億”帶來的經濟熱度逐漸散去,汽車市場增長勢頭放緩。僅靠一兩款明星車型打天下的比亞迪汽車,逐漸陷入困境。
2012年,比亞迪全年賣出42萬輛車,較兩年前下降10萬輛,公司利潤則下降九成。業績下降讓管理隊伍人心渙散,比亞迪的高管們瘋狂減持股票,經銷商們紛紛出走。
比亞迪的股價,從2009年的高點80塊錢,一路狂洩至10塊錢,以至於坊間紛紛嘲笑巴菲特“看錯了人”。
這一邊,王傳福在困境中煎熬,但另一邊的許家印,卻依然在獨領風騷。
(滿面春風的許家印)
照片上的許家印跑姿銷魂、滿面春風,正對應著當時恆大集團在房地產業務上的狂飆突進。
憑藉著初創時定下的“高週轉”策略,恆大準確地踩踏住了金融危機後,三輪地產繁榮週期,完成了從2010年年銷售額500億,僅為龍頭萬科的一半,到2018年年銷售額6000億,與萬科平起平坐的壯舉。
持續20年的地產狂潮,不但成就了許家印,也為胡潤富豪榜貢獻了一票地產名人,如碧桂園的楊首富、萬達的王首富等。
但從2014年起,胡潤富豪榜又發生了新的格局變化。這一年,阿里巴巴美股上市,馬雲第一次問鼎首富。
網際網路新貴們粉墨登場。
作為“92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馬雲的創業歷史,其實比許家印還要長。當許家印還在為第一個樓盤的資金奔走時,馬雲的“中國黃頁”專案,就已經搭上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第一班車。
1999年,馬雲又看中“電子商務”這個賽道,在杭州西湖畔的一個公寓裡,建立了阿里巴巴。
可惜的是,阿里巴巴似乎出生的太早了。
馬雲創業的年代,中國網際網路才剛剛普及,只有企業和富裕的家庭才會擁有電腦。全民進行網路購物的時代,還遠沒有到來。
馬雲只能靜靜地蟄伏起來,眼看著丁磊、李彥宏等同齡人,前往納斯達克敲鐘,笑傲網際網路江湖。
2007年,阿里巴巴曾嘗試在港股上市,但沒想到“出道即巔峰”,不佳的業績讓投資者十分失望。此後5年時間內,阿里的股價一路下跌。同一時期,投資騰訊的股民們,早賺了數倍。
五年後,阿里巴巴私有化退市,慘淡收場。
馬雲鍾愛武俠小說,而小說中的主人公,通常只有在走投無路的時刻,才會逆天改命,阿里巴巴也是如此。
退市的時候,阿里其實正處在爆發的前夜。智慧手機和3G/4G網路迅速普及,讓中國的網民基數極速擴張,全民網際網路的時代即將到來。
這一年“雙十一”,淘寶成交金額達到驚人的191億,是前一年的6倍。第二年夏天,餘額寶橫空出世,管理餘額寶的天弘基金,規模很快超過萬億元,與一家中等規模的銀行相當。
乘著網際網路時代的東風,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此後數年不斷創造出驕人戰績,推動馬雲本人的財富再創新高。
2018、19、20,馬雲連續三年,總共四次登上胡潤富豪榜首富的寶座,創下了富豪榜開榜以來的新紀錄。
(阿里巴巴上市,馬雲大笑)
榜上除了同為網際網路新貴的馬化騰以外,包括許家印在內的地產大佬,與馬雲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為馬雲將長久“霸榜”的時候,歷史的河流卻再度發生了轉向。
20年代:抉擇
每十年,中國的財富機遇,就會發生一次大變遷。
2021年,我們正站在新舊歷史的分水嶺。
一邊,我們見證歷史的終結,舊的時代呼嘯而過:
狂奔的恆大撞上了“房住不炒”的南牆,爆發財務危機,以至於公開求救。
看似大而不倒的阿里,遭遇監管“反壟斷”的重錘,股價閃崩。
另一邊,我們拉開歷史的序幕,新的時代撲面而來:
曾經困頓的TCL壯士斷腕,放棄家電業務,押寶半導體制造,涅槃重生。
銷售危機中,比亞迪始終堅守電池研發,逐漸蛻變為新能源巨頭。
我們不禁要問,未來十年,個人的機會在哪裡?
其實,縱覽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梳理出,時代機遇的兩條主線:
一是政策紅利。
80年代包產到戶、90年代市場經濟、00年代住房改革、10年代資訊化建設。每一次的財富浪潮,最初都源起於政府的國家戰略。
二是消費和產業的升級。
80年代農業大解放,是為了滿足“吃與喝”;
90年代輕工業蓬勃發展,解決了“穿與用”的問題;
00年代重工業與房地產齊頭並進,背後是“住與行”的需求;
而10年代網際網路產業擴張,則為生活帶來快捷和便利。
未來十年,兩條主線將再次交叉。
《十四五規劃》檔案中明確寫明,未來國家將利用“舉國體制”,攻堅一批“卡脖子”技術。後者主要集中在半導體、新能源、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是未來中國產業升級,引領智慧化時代的主要技術。
毫無疑問,上述領域將會提供無數實現個人理想和財富增值的機會。嗅覺敏銳的人,應該提早進入這些新興科技行業工作。(劉永好、許家印等人從底層逆襲,都是因為踩中行業風口)
但與此同時,另一些行業機會,恐怕很快就會消失。若不及時轉向,將會無端地耗費有限的職業生命(李經緯,00年代的李東生)。
然而不可否認,職業的選擇和切換,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中國的產業越來越偏向高階化,導致知識門檻也越來越高,普通人難以企及。
不過幸運的是,重知識、輕資產的高科技行業,天然適應於資本市場。隨著中國股市的規範和開放,我們還有很多機會,透過股票或基金,去分享下一個10年優秀企業的成長紅利。
時代是慷慨的,也是無情的。
在過往40年的時光變遷裡,它讓許多善於把握時代機遇的人,紛紛實現了命運的逆襲;但也使很多遵循守舊的人,逐漸被甩出了財富的巨輪…
站在2021年的起點上,新10年的財富大潮已經緩緩開啟。在新一輪財富更迭的週期裡,時代終將會獎勵那些審時度勢,努力去把握新機遇的人們。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