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就執行態勢而言,減速增效、轉型升級已成為農機行業發展新階段的鮮明特點,產業進入持續緩速執行期。事實上,產業執行大勢不可逆轉,唯有順勢而為,尋求新的突破和新的發展機會才是最有效的途徑,而這個過程中,信心最重要。

著眼未來,農機行業依然面臨著良好的發展預期,以下5點也預示著產業前景可期,機會可循。

穩定政策服務市場

長期以來,國家針對農機行業的政策都保持著穩中向好的主基調,自2004年開始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保持了一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截止到2018年,中央財政共投入2000多億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年度補貼資金額從最初的0.7萬元上升到最高的237.55億元,全國3000多萬農民獲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8%以上,全國農機總動力達10億kW。

就目前公佈的政策路線判斷,國家對於農機行業的支援力度不減,雖然在補貼額度、補貼種類、補貼側重點等環節有所微調,但是總基調不變。

2015年農機行業進入轉型升級階段以來,國家針對機械化薄弱區域、薄弱環節、短板農機產品等出臺專項政策,農機產業“高品質”發展的大幕全面開啟。

穩定的政策能更好地服務市場,農機產業未來所面臨的政策助力效應長期向好,未來市場依然可期。

更新增加存量需求

目前佔據絕對市場比例的拖拉機、聯合收穫機、水稻插秧機等傳統農機品類,經過10餘年的快速增長出現過剩跡象,市場剛性需求基本喪失,會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全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2238.66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超過670萬臺;聯合收割機保有量達到205.92萬臺。

在綜合農機行業發展歷程,結合行業資料統計發現,2011—2014年是傳統農機市場銷售的鼎盛期。這個階段市場銷量驟增,形成百萬臺的銷售體量。一般農機產品的使用年限在5~8年,以此判斷,社會存量的傳統農機產品將近兩年進入更新期。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傳統農機市場下行,不代表沒有市場需求,只是剛性增量需求趨緩,存量更新需求成為主力。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必須抓住使用者的更新需求方向,形成適銷對路的產品體系,在可靠性、智慧化、先進性、多功能、高階化、價效比等環節上狠下功夫,以滿足使用者升級換代需求。

引領傳統產業,也可以創造未來,不管行業如何變化,傳統農機企業必須堅守主業,把核心優勢產品做到極致,繼而尋求新的增長點,才有可能實現新的更大進步。

小眾品類啟用市場需求

與福斯化、傳統農機市場走向低速發展的新常態相比,小眾產品逐漸成為熱點。小眾產品具有良好成長性,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 滿足市場需求空白

這類產品的創新性和含金量一般都比較高,如葡萄培土機、柑橘收穫機、果林採摘機、辣椒去蒂機等市場幾乎為空白,使用者不在乎價格,只要找到產品就可以銷售。

2. 補齊產業短板

中國農機行業在整機制造及核心部件、關鍵技術等環節短板依然不少,尤其是高階化、大型化、智慧化產品依賴進口現象突出,價值高、服務不及時、配件昂貴等問題令使用者憂慮。

令人欣喜的是,這類農機產品中國產化程序在加快,如甘蔗收穫機、採棉機等市場的迅速升溫,與產品中國產化供給改善密不可分。

3. 特定農機產業發展剛需

使用者和市場剛需決定了市場走向,農機企業只有全面及時了解使用者需求,才有可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未來一段時期,新興小眾農機品類的不斷湧現和體量增長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引擎。

“大而全”轉向“專而精”

今後較長的時期內,農機行業將圍繞產品升級、短板補齊和使用者新生需求滿足等要素展開品質發展新程序,不僅要實現全系列農機產品有效供給,而且要在完成“做大”的基礎上向“做強”方向進步。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機行業在專、精、尖、新上仍大有可為。“專”即專業化、專屬領域,產品更聚焦,針對性、適用性更強;“精”即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把產品做到極致。“尖”即頂尖、高階,攻克壁壘,爭取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新”即創新、出新,研發製造新產品滿足使用者新需求。

在舊市場回落的同時,新市場必然同步崛起,找準“紅海”市場的風口與發掘新的“藍海”市場同等重要。農機企業必須結合不同時期的市場特點,制定針對性的經營策略,聚焦產品、聚焦需求、聚焦市場、聚焦技術、聚焦創新,打造可持續發展力,實現新突破。

剛需帶來無限潛力

中國幅員遼闊,耕地面積大、農作物種類多、地形多樣,因此也產生了對農機的多樣化需求。

另外,國內經濟作物、畜牧產業、蔬菜園林、中草藥加工等產業機械化短板甚至空白領域大量存在,市場和使用者剛需強烈,有需求就有市場,就有價值。

所以,進入常態化發展的農機行業依然向好,產業價值潛力巨大,值得具有堅守與創新精神的農機人持續耕耘與開拓!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沃特瑪之後,又一家新能源電池企業破產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