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常住人口32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7.79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88.28%。公安戶籍人口170.47萬人。
全年生產總值(GDP)3450.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同)增長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6.89億元,下降2.5%;第二產業增加值1734.97億元,增長4.9%;
第三產業增加值1648.45億元,增長9.1%。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9:50.3:47.8。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3.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1.4%,金融業增長6.0%。
全市人均GDP達106327元(折15748美元),增長5.7%。
記者了解到,在控制人口增長過快的同時,中山也在極力提升城市配套水平,僅生態環境這一項,近六年來我市就花了100多個億上馬12項工程。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市還將投入約100億元改善城市環境配套和保護生態資源。 ■全市四成以上人口集中在六鎮區 在統計局的公報上,記者還發現一個有趣的資料:全市42.48%的常住人口集中在小欖、火炬區、坦洲、石岐、三鄉、東區這6個鎮區。 全市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小欖鎮,達到31.56萬人,最少的是神灣鎮,為3.14萬人,只有小欖鎮的十分之一。資料表明了全市人口分佈不均勻的現狀,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鎮區,主要為外來人口。 人口的過於集中也帶來一些問題,鎮區空間狹小、資源有限,而十年間經濟迅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資源的消耗也比較大。據透露,現在很多飲水源附近都開始受到被開發的困擾,一些鎮區的環境衛生設施也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
資料顯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4.27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5.55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2640人上升為777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41萬人上升為2.11萬人。 10年間,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市人口文化程度有了較大提高。據普查資料顯示,我市戶籍人口中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數為9447人,比全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數8930人高517人,但是,我市外來人口每10 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數為6928人,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市常住人口中大學文化程度人口比重。
記者發現,人口較密集的鎮區已經開始感覺到教育、衛生等公共設施投入的壓力。古鎮的一位企業家說,現在無論什麼時候去醫院都是人滿為患,子女就學也是學位緊張。鎮區也在積極應對來自人口密集和增長的壓力。古鎮最近就啟動多項民生工程,包括建高檔次的新醫院以及教育園區,以提高城市配套水平。
孫志巨集介紹,珠三角城市中,中山對於人口的控制措施是比較好的,市政府早就開始將人口管理與環境資源保護、經濟發展一起規劃。這10年來,大量湧入珠三角城市的人群,以青中年人群為主,但隨著這些人逐漸在珠三角城市定居,人口老齡化問題開始引起關注。
“中山現在還不存在人口老齡化問題,但也要關注這個問題。”孫志巨集介紹,目前,我市人口年齡結構表現為“兩頭低,中間高”的特點,即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較低,而勞動力年齡段人口比重較高。主要原因是大量外來勞動力在中山就業,拉高了勞動力年齡段人口比重。據普查資料顯示,戶籍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8.78%,外來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0.88%。由於有大量外來人口,減緩了中山人口老齡化程序。
公報還顯示,我市總人口性別比不斷升高,外來人口男性多於女性。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65.63萬人,佔53.07%;女性人口為146.46萬人,佔46.93%。總人口性別比 (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13.09,比全省的總人口性別比109高出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