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阿里巴巴港股IPO在港交所塵埃落定,最終發行定價為176港元/股。按照5億新股和0.75億超額認購的發行量計算,阿里巴巴本次最多募集資金101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910.32億)。
一、優勢還是那個優勢,問題也還是那個問題從三季報可以看到(招股書截止到今年9月,正好與3季報重合),阿里在今年三季度營收和經營利潤的同比增長分別為40%和51%,環比二季度有所放緩,但仍然維持了高增長。阿里於今年三季度取得了螞蟻金服33%的股權,產生了一次性權益收益692億。剔除這一收益之後,非美會計準則(Non-GAAP,後文如無說明,均為非美會計準則)下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0%。作為對比,騰訊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1%。因2018年美團單獨上市造成的影響,騰訊進行調整之後,今年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37%。這裡橙哥需要說明一下,美團上市給騰訊淨利潤造成的影響只是一個大致估算(主要是美團上市前後的估值變動),資料有一定偏差,但不影響結論——阿里的增長仍然出色,優勢仍然明顯。
但是阿里的問題也是一如既往:
摘自《阿里巴巴2019年三季報》
由表中可見,廣告和佣金收入(最上面的兩個)仍然在阿里的營收中佔據半壁江山,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仍然來自新零售、菜鳥物流和雲端計算。除了核心電商之外的其他業務仍然都在虧錢,整體格局與上季度區別不大。但也有這麼幾點變化:
今年5月31日,盒馬鮮生崑山吾悅廣場店宣佈關店,這是盒馬正式運營3年來首次關店,雖說開店關店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這也標誌著阿里新零售業務已經停止毫無節制地燒錢;一直沒有收費的菜鳥物流開始收費了,每單1分錢。根據今年智慧物流峰會上的發言,菜鳥網路一年遞送的包裹近300億個,這樣每年就是3億的現金流;雲端計算雖然環比增長19%,但這主要來自價格提升,持續性如何尚待觀察。畢竟在公有云領域,華為正向阿里發起挑戰;比較讓橙哥心塞的是,收購考拉並沒有明顯改善阿里國際零售業務的業績,環比僅增長8%。年化增長落後於整體增速;王磊帶著餓了麼奮鬥了1年多,餓了麼市場份額不升反降,從最高的48.8%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43.9%(據易觀資料)。目前餓了麼的管理團隊來自於原阿里口碑,這是一支面對美團從沒有打過勝仗的隊伍。繼續失敗實在是意料之中。摘自《阿里巴巴2019年三季報》
二、挑戰者的越跑越快,就問老大哥你慌不慌?前幾天,京東和拼多多相繼釋出了三季報。
拼多多的情況稍微複雜一些。公司二季度虧損10億,大幅好於市場預期;但是三季度又虧損23.35億,虧損額同比增加一倍多,又大幅不及預期。但是拋開業績的劇烈波動,拼多多的GMV(訂單總量)已經達到8400億,活躍使用者年度消費達到1566.7元,同比增長75%。根據京東之前的經驗,一旦GMV過萬億,阿里就很難再遏制這位奮起直追的小老弟了。
摘自《拼多多2019年三季報》
緊追著阿里的京東和拼多多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獲得了微信的流量介面。流量是電商的源頭活水,社交電商是流量爭奪的焦點,所以騰訊掌握著最大的流量入口。阿里先後推出了“來往”“支付寶圈子”和“釘釘”等一系列社交產品。但是來往失敗、釘釘更多用於辦公、支付寶圈子甚至還鬧出了不雅照事件。阿里做不好社交,跟騰訊做不好電商是一個道理——思維轉變不過來。
近年來,以廣告費和佣金為主要收入的阿里不斷將公域流量向天貓平臺和大品牌商傾斜,不少小商家只好轉投京東和拼多多。甚至在阿里“2選1”的要求下,商家通過渠道商也要曲線入駐京東和拼多多,以期在微信的“流量庇護所”裡分得一席之地。這是阿里面對的一個不利狀況。
當然,京東的定位更接近與天貓,而拼多多的打法更類似與淘寶。橙哥認為,以阿里的體量、業務線和增長能力,是很難被京東和拼多多打倒的。但是阿里的客戶和收入會被分流,造成佣金和廣告收入會被不斷分食,拉低阿里的增速和增長空間。畢竟,佣金和廣告收入是阿里目前唯一的利潤來源
三、阿里的迴歸能使港交所雙贏嗎?由於認購者眾多,阿里的港股IPO比計劃時間提前半天結束。其實大家都明白,阿里並不缺這個錢,此舉背後的意義在於“中概股”迴歸這一趨勢。這既是阿里在向本土投資者示好,吸引南下資金,或許又是在為整體迴歸投石問路。
對於港交所來說,上市公司多年來高度集中在地產和金融領域,科技股少之又少。騰訊一家的市值佔了港交所全部上市公司總市值的10.63%。這樣的公司結構再加上港交所偏向於機構的交易規則,導致港股日均交易量只有千億級別,這與其地位很不相稱。
2012年,阿里因為其特殊的合夥制結構“同股不同權”從港交所退市遠走紐約。當年的港交所認為這是香港的勝利,現在的港交所終於意識到這是香港的失敗。此次阿里迴歸港股,能否帶來港交所風格轉變的東風和投資者的活水?這要考驗李小加帶領下的港交所的魄力和格局了。
注: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