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未來10年,將會是中國百年不遇的機遇期,將造就一批新富翁。

01

轉型過渡期,一場大洗牌

GDP增速減緩,並不一定反映經濟衰退。從規律上來講,經濟達到一定規模以後,GDP規模與增速成反比,GDP的規模越大增速越低。這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並不反映經濟衰退。

現在中國經濟的狀態是,沒有太差,也沒有很好。

目前,中國處於轉型過渡期,正在推動大規模結構調整。

實際上就是調整支柱型產業。過去有三個支柱產業:1、傳統制造業;2、建築業;3、房地產業。

隨著發展,這三個產業已經不再是支柱了。傳統制造業,今年汽車開始出問題;建築業,隨著基礎設施任務的不斷完成,貢獻也開始下降;房地產業更可想而知,對經濟貢獻正大幅度下降。

此外,中國城市化尚未完成,人口階層正在調整,小鎮青年還在往大城市遷移,但較高的房價限制了他們。雖然有4億中產人群,但大部分消費已經飽和,新中產還未產生,還需要一段時間。

最重要的是,我們真正的短板尚待解決,我對出口企業進行調研時發現,他們最大的擔憂不是美國不進口他們的產品,而是裝置和技術都來自歐美。

結構調整期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我的估計是5-10年。現在最重要的是,讓這幾個產業逐漸平穩著陸,別因為它們的收縮而引發失業、引發呆壞帳,同時大力推動新的支柱型產業發展。

過渡期可能是很長的一段時間,大家要有這個心理準備,不應該幻想可以有過去那樣高的增長。

02

未來10年,百年不遇的大變局

我認為,未來10年,是百年不遇的一次大變局。

現在國內的個別富翁可能會沒落,明年房地產企業繼續優勝劣汰,整體上進入富翁群體的調整期。此外,第二次全球化結束,第三次全球化開始後,又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動。未來10年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也是機會最多的時代。

我曾經說,第三次“造富時代”將至。

中國的造富分了幾個階段:

階段一,體制造富。體制內、體制外差異很大,有些體制內的人膽子大,衝到體制外,獲得了財富。

階段二,產業造富。主要是房地產和資訊產業。我們國家的富翁基本都產生在2010年以前,2010年後就停止造富了,因為產業已經飽和。

階段三,技術造富。擁有技術知識產權的人將變成富翁。

未來誰擁有技術誰就可以獲得龐大的收益,未來擁有技術的人將可能成為中國的富翁。

技術造富與網際網路造富最大的區別是:

網際網路時代造就的是網際網路技術的使用者。比如,馬雲是不懂技術的,他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創造的財富,他對技術本身沒有貢獻。但是這個時代已經結束,再想利用它已經不可能了。

那就需要真正的技術創新,比如晶片,如果不在這方面努力,我們的晶片永遠發展不起來,永遠受制於人。

晶片之所以發展不起來,是受制於晶片技術的發展,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需要科研人員的投入,如果沒有這種精神,都想著賺快錢,等著使用技術帶來收益,我們的短板是補不了的。

技術造富是在修改知識產權制度的條件下才會發生的,如果技術都是國家和機構的,就無法造富。只有技術研發人員能夠享受他所研發的智慧財產權的經濟收益才行。

如果技術研究人員獲得很大的經濟收益,這個人群會越來越多,我的估計是到2023年這個現象會非常明顯。因為,2023年左右,戰略新興產業可能逐漸取得突破。

我估計要不了三、五年會爆發一批因為技術而產生的富翁。

未來10年,是一個不穩定的時代,富翁洗牌勢不可免。但也是機會最多的時代,未來的富翁將更多出自科技工作者。

03

賺快錢的時代,再也回不去了

過去是時代支援人們賺快錢。在2014年時,一夜之間就可以冒出很多新風口。

因為市場有需求,過去的企業只要做實業,就能賺錢。但現在市場飽和了、實業難做了,而需要技術的我們又做不了,不需要技術的都已經飽和了,就產生了這幾年盲目擴張投資的狀態。

現在社會需要的是補足短板,短板就是技術。

如果所有人的日子都很好,都能賺到快錢,就沒人做科技研發了。現在賺不到快錢了,很多人就開始投資技術創新。比如醫藥行業,已經賺了的錢就得用於新藥的研發,逐漸把人推向所謂的理性和冷靜。

我估計2018-2020年這三年過後,很多人會受到教訓,明白了要理性,不能存在幻想,經濟不能存在幻想。

但是,技術不僅僅是錢能砸出來的,錢的作用是調動真正做事的人的積極性。我們並不缺資本,比如賈躍亭,2000億投到FF汽車上,那是沒用的。真正的技術還沒做到那個程度,怎麼可能做得出來。

過去資本沒有給到真正在做科研創新的人,這叫資本活動與科研活動的分離。只有資本真正給到技術人力的時候,他們才有積極性,才能產出技術。如果資本沒有投入到技術領域,很可能只是擴大了規模。

比如說產業政策,我做過研究,專門寫了文章,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是可以的,能產生正面效益,但是政府投資應用技術的情況,效果有限。

所以說,建議政府不要直接投資技術,而是應該投資基礎研究。

之前時候,因為政府直接投資應用技術,出過個別問題。所以,建議政府的產業基金最好不要投向和經濟直接掛鉤的技術。

但是,基礎研究有時很難劃分。就像中國一開始研究高鐵,並不是為了生產高鐵而是先突破技術。因為當時沒有技術,只能從資料、實驗等開始研究。技術突破之後,才造出高鐵,與經濟直接掛鉤。

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投資的成功在於對於基礎研究的投資。

如果國家一開始直接投資造高鐵,而不是投資於基礎研究,大概率會是失敗的。可能政府決定投資造高鐵,就開始購買零部件,很快高鐵就造好了,但是沒有核心技術,不能長久。

所以我們需要在制度設計上,把資本變為真正的技術推動力量。

未來,怎麼能夠做好技術創新?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解決技術創新的資金問題。技術創新是燒錢行為。美國之所以是技術創新大國,是因為它有大量資金支援。美國的很多人離開世界後,他們的錢就變成公益性基金,大量投入了創新領域。公益基金不是慈善基金,他們覺得把錢給窮人,還不如用創造技術來拯救社會。

99%技術創新都是失敗的,我們的許多留學生不回國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找不到研究基金。資金投資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今年國家做了兩件大事:

1,加大政府的資金投資,今年的技術投資應該在1萬多億,是多年來最大的一年。

2,放開科創板,吸納社會資本進入技術創新領域。

這兩件事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社會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援。

第二件事是建成現代化實驗室,構造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沒有龐大的實驗室經濟體系,是不可能搞經濟創新的,經濟創新都在實驗室裡完成的。

美國人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實驗經濟國,從1900年到現在,75%的諾爾貝獎在美中國產生,因為它有龐大的物質基礎。現在美國對我們全面封鎖、徹底封殺,留學生根本不能進入美國核心實驗室。怎麼辦?只有自己幹才行。

要注意,一些名詞的提法變化很快,過去叫開發區,後來叫產業園,現在是科學城。科學城的核心是現代化的實驗室,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現在,粵港澳大灣區批准檔案提出建立世界一流的華南技術創新中心;杭州成立西湖大學,只招三個專業: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生命生物工程,從招博士開始,博士做論文就在現代化實驗室完成。還有浙江大學實驗室、阿里巴巴實驗室等等。

未來幾年內一個重要的政策導向是推動科學城體系的形成,為企業提供現代化的實驗室體系,完成技術創新。

第三件事是調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做知識產權制度的調整。過去大型智慧財產權都是國家或者某個機構的。這次全面修改法律體系,個人可以擁有智慧財產權所帶來的收益,他們可以持有股權。

在這個制度的推動下,中國才能產生第三次造富行動。

近我去調研,有一個實驗室凌晨2點還沒關燈,在繼續幹活。這個制度調整讓個人能獲得智慧財產權所帶來的收益,極大地調動技術業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個對未來技術創新有巨大的意義。

我最近查了一下,可能在短期內會有十多項技術類有所突破,產生一大批新富翁。

過去技術不好是因為我們的制度升級有問題,而現在要全面調整。

這三件事情如果持之以恆做的話,中國的這種短板會很快得以彌補,未來10年內中國技術創新一定會有所改觀。

04

第三次全球化,中國用好2大優勢

除了改善內部環境外,還要考慮外部因素。

現在,以國際貿易為核心的第二次全球化,已經走到盡頭。人類歷史上,第三次全球化要來了。

第三次全球化與第二次全球化核心的區別是:從以國際貿易為主,到以海外投資、技術投資為主。

在貿易時代,中國大量出口造成很大的順差,逆差國失去了就業和稅收,最終一定會反對中國。

現在中國可能不是把產品出口到非洲,而是到非洲投資,到非洲建廠,給當地帶來就業和稅收,在此基礎上獲得相應的利潤和資源。

我很支援曹德旺,到美國投資汽車玻璃廠是對的。如果不斷向美國出口玻璃,一定會給導致美國的逆差,同時就業和稅收都離開了美國,美國一定不想讓你的產品在美國銷售。解決的辦法就是到美國來辦廠,美國獲得就業和稅收,我們拿到了利潤。

到海外配置資源,配置的是技術和資本。如果我們的技術和資本服務不斷強大,對外的資源配置能力更強,就不一定總是要對外出口產品。

美國的2個優勢是技術和軍事,中國的2個優勢是製造和市場。中國應繼續發揮、強化這兩個優勢,才能有話語權。

現在,第一個當務之急,就是強化製造優勢,從製造業大國變成製造業強國。

中國現在是製造大國,很多是全球第一的生產量,而且是聯合國所公佈的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

製造大國這個優勢帶中國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讓中國在世界產業領域中佔據了非常好的地位,發達國家離不開我們。特朗普一直要求蘋果回撤到美國,結果回不去。美國生產不出手機,畢竟工業中的多個條線都在中國。

所以要進一步發揮製造的優勢,還要把製造大國變成強國才行,才能夠更有能力參與第三次全球化,進行全球資源配置。

中國第二個優勢是市場優勢。今年雙11,淘寶公佈資料,全天成交額2684億。

中國有4億中產階級,只有把這個市場開放了,讓大家來搭你的便車,才能不讓別人來抑制你。

中國現在最需要開放的市場有三個:

一是物質產品市場。比如現在打造的上海的進口博覽會,廣州的出口博覽會。

有人擔心如果這樣開放,會不會影響中國的供給體系。不會的!我們越開放,反而越能推動中國供給體系的提升。中國企業學習能力極強,企業家韌性極強,創新能力是世界少有的。

比如,拉桿箱的生產,之前勞動力成本上升,這相當於產品不能在中國生產了。但是100多家企業聯合起來,分工協作,每一家企業只生產一類零部件,品質提高,同時降低了成本,最終生存了下來。

第二是服務業市場。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市場要全方位開放,我估計未來海外醫生在中國行醫、海外教師在中國支教、海外律師在中國做執業律師,這些都不遙遠。

第三是投資市場。投資市場也要全方位開放,我們通過了《外商投資法》,裡面有關鍵的兩條:

外商進入中國從審批制變成負面清單制,而且負面清單不斷地壓縮;

對外商實行和中國企業平等的國民待遇原則,不再要求轉讓技術產權。

這些如果做好了,再加上持續的減費降稅,中國和中國人將迎來一個百年不遇的10年,不僅僅產生一批新富翁,更是逐漸擺脫西方對我們的抑制關鍵10年。

最新評論
  • 1 #

    靠投機來致富越來越難了

  • 2 #

    賺錢的方式要變了!

  • 3 #

    唱歌的,表演的有這麼高的薪酬永遠是發展技術革命的硬傷!

  • 4 #

    中產有4億,是不是多了點?

  • 5 #

    分析到位,有水平的文章

  • 6 #

    單純的技術驅動,也是很難有很好的表現,而且市面上並不缺少碎片化技術,關鍵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的整合能力

  • 7 #

    作者 內容還是以日本模式和產業形態變遷為意識形態 更像是總結前瞻性不強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僅1億市值的袖珍黑馬股,簽約百億合同,業績暴漲8921%,週一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