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若無煩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夏未盡,秋已至。最近,因"買賣"煩心的乳業巨頭蒙牛秋燥似乎來得早了些。

7月份以40.11億元出售了"現金奶牛"君樂寶的51%股份的蒙牛,又在9月16日發公告宣稱,以總對價不超過14.6億澳元收購貝拉米,交易價摺合人民幣約70億元。

蒙牛與貝拉米這一筆"大膽"交易曝出後,投資市場反應不小,而貝拉米的利好大於蒙牛。港股上市的蒙牛乳業股價連跌,而澳洲上市的貝拉米股價卻大漲。

據業績報告顯示,一方面,君樂寶在2018年為蒙牛貢獻了約20%的營收、10%的利潤;另一方面,截止2019年6月30日,貝拉米公司營收2.66億澳元,稅後純利為2170萬澳元,相比於2018年同4280萬澳元盈利,同比下降約50%。

值得注意的是,收購公告顯示貝拉米淨資產約2.323億澳元,而蒙牛給出的14.6億澳元收購價格已是超高溢價。

對於蒙牛而言,溢價收購將為企業帶來數十億的商譽;而對於業界而言,蒙牛出手賺錢的"本土駿馬"君樂寶的"瀟灑",以及入手利潤下降的"海外豪門"貝拉米的"闊綽",其"拔草"與"剁手"背後,有著急於"補血"奶粉板塊、構築商業版圖閉環和壁壘的迫切。

在業界看來,2020年將至,2017年許下的"2020年銷售額和市值達到千億元"的承諾如何兌現,蒙牛的鋌而走險,猶"踩鋼絲"般讓人驚呼不迭。

無可奈何"君"欲去:蒙牛奶粉板塊頻告急?

善始者眾,善終者寡。把企業養肥了再轉手賣,這已不是什麼不見得人的神邏輯。

然而,就蒙牛與君樂寶的相愛與分手一事上,不是蒙牛的"始亂終棄"而是"情非得已"。這一蹊蹺的交易上,在一定程度上是,"蒙牛給君樂寶的自由過了火"。

|分手|

就促成蒙牛"割肉"君樂寶一事上,蒙牛一再陷於被動。

有媒體資訊披露稱,近年來,河北省政府一直希望有企業能承擔起復興本省乳業使命,早在2015年,河北省政府就與中糧、蒙牛方面商談"君樂寶單飛"一事,而從2016年起更被擺上了"檯面"。到了2019年4月,河北省政府更公佈了《2019年河北省奶業振興方案》,表示要培育乳品加工領軍企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明確提出支援君樂寶乳業集團主機板上市,拓展融資渠道。

另外,從蒙牛與君樂寶股權收購方的股份轉讓協議也看出了端倪。交易中,股權購買方為鵬海基金及君乾管理,而鵬海基金隸屬河北省國資委旗下的河北建設投資集團,方君乾管理則是一家今年3月才成立的企業管理諮詢公司。國資背景的鵬海基金,以及"適時而生"的君乾管理的聯手,其意旨在促成"君樂寶迴歸單身",並在資本市場謀求獨立上市。

不過,無論如何,入手君樂寶9年的蒙牛已賺翻了。

2010年11月,蒙牛蒙牛以4.6億收購君樂寶51%股權成最大股東後,君樂寶的股權估值也從9年前的9.2億元,飆升到了近80億元。到了2019年以40.11億元"出手",單這"一進一出"的交易,蒙牛就賺了近9倍。而且,當年君樂寶營收不過10個多億,而2016年其營收飆升到了80億,自2017年起更是每年就給蒙牛貢獻了上百億營收。

|囚徒|

但沒有了"君樂寶"的蒙牛,難免如"痛失愛子"般難掩落寞,蒙牛也亟須優質資產加碼提振"軍威",尤其是其在奶粉業務的佈局上恐陷入"囚徒困境"。

因為,儘管蒙牛旗下擁有多個奶粉品牌,但都"不太耐打",市場表現不佳。旗下雅士利、多美滋等昔日優質品牌已淪為"扶不起"系列,可見蒙牛方面如"困獸"般的"心急如焚"。

回溯2013年,為彌補自身奶粉業務短板,蒙牛斥資113億港元,獲得雅士利51%股權。對於寄予厚望的雅士利,蒙牛還逐漸將歐世蒙牛等集團奶粉業務轉入雅士利,並先後投入了超過11億元支援雅士利的紐西蘭建廠。到了2015年雅士利又以12.3億港元價格,向達能入手了多美滋中國全部股權。可惜,2013年"恆天然事件"讓多美滋品牌顏面盡失,跌出國際一線品牌陣營,多美滋中國三年間也累計虧損了25億元。

奮戰多年後,傾注了蒙牛多年心血與資產投資的雅士利的表現始終不如人願。

據雅士利的歷年財報顯示,2013年至2016年,雅士利營收從38.90億元下滑到了22.03億元,歸母淨利潤從4.38億下滑至-3.2億元。而2016年蒙牛業績的滑鐵盧,也是蒙牛最近10年唯一的一次虧損,歸母淨利潤-7.51億元,同比下滑131.73%,也有雅士利的"一份功勞"。

2016至2017年,雅士利的營收分別為22.03億元、22.55億元,同期淨利潤分別為-3.2億元、-1.8億元,連續兩年虧損。2018年雅士利情況好轉,營收30.11億元,淨利潤5227.5萬元,但經營溢利卻仍虧損1.32億元。直到雅士利2019年的半年報才顯露喜色,雅士利營收17.47億元,歸母淨利潤3428.60萬元。

但即便雅士利終於扭虧為盈"不再拖後腿",但其在市場上的表現早已讓蒙牛"傷透心",也已無法支撐蒙牛對奶粉業務擴張的信心與野心。於是,面對"貝拉米"的拋媚眼甚至投懷送抱,蒙牛已難以"坐懷不亂"。細究起來,多年來"扶不起"的雅士利,是促成蒙牛企圖收購貝拉米"圍魏救趙"的主要深層原因。因此,即便此次收購不是"貝拉米",也會有另一個"貝拉米"補上。

於是,蒙牛、貝拉米"郎情妾意"一拍即合。一方面,"恨嫁"的貝拉米看中了蒙牛及其背後中糧的資源以拓寬其在中國市場銷售渠道,企圖挽回業績頹勢,而股權被收購還可實現股東高溢價退出;另一方面,"分手空窗期"的蒙牛看上了貝拉米的高大上品牌形象、口碑及優質奶源,並企圖藉此擴大澳洲及東南亞等海外市場佈局,並更好地反攻中國大陸市場。

素未謀面"貝"將來:動力不夠,外援來湊?

無論外界如何猜疑,"斷臂"君樂寶,"續絃"貝拉米,棄"君"娶"貝"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在蒙牛方面看來,一切,都不過是多方合力順理成章的結果,儘管有難掩割肉之痛與火急火燎般的焦灼。只是,蒙牛2020年進軍"雙千億"目標恐再生變數。

|熄火|

在業界看來,"千億"考期將近,失去了君樂寶的蒙牛,猶航天火箭熄掉了一個動力助推器。畢竟,諸多資料顯示,君樂寶是蒙牛手中的一張"王牌",是真的"寶"。

回看2014年低價高品的君樂寶奶粉橫空出世,讓"國際品質、國際價格"定位的君樂寶奶粉成為行業"攪局者",也帶動了國內一眾本土奶粉品牌迴歸中國消費者的選購視野。短短几年間,君樂寶就闖入中國產奶粉第一陣營,登陸香港、澳門市場,其奶粉業務更是佔到了集團總收入近40%。

2017年君樂寶挺進了中國乳業百億俱樂部、殺入乳業前四強,到了2018年君樂寶為蒙牛貢獻了百億元營收及3億多元淨利潤,現在君樂寶已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酸牛奶生產基地。據資料顯示,蒙牛2018年總營收689.77億元,其中君樂寶的130億營收,就近乎佔了總營收的五分之一。

那麼,一手好牌"君樂寶"拱手讓人,在衝擊"雙千億"路上又少了一個百億籌碼,而且,還在市場裡還平添了一個"勁敵",簡直是"放虎歸山"。

不過,事已至此,逝者不可追。猶如失戀期的單身男女急於尋求寄託走出"失戀陰影"一樣,蒙牛也惟有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以投資心態繼續加碼自身的產業版圖,提升品牌競爭力。出售君樂寶股份後套現40多億,又快速加價投資收購了貝拉米,可見一斑。

|續絃|

而且,隨著今年4月陳朗成為蒙牛新一任董事長,蒙牛的"投資心態"也表現得更明顯。這位來自華潤系的舵手曾參與了眾多重大併購及資本運作,其豐富的資本運作經驗是蒙牛方面異常看重的。那麼,基於蒙牛提出的"雙千億"的目標,"適時入手"貝拉米為集團業績加碼,猶箭在弦。

據悉,成立於2004年的澳洲本土企業貝拉米,旗下擁有涉及到從嬰兒到幼兒所需的30多種產品,依靠海淘的"線上直通車",一度成為"網紅"。而貝拉米70%以上的營收均來自中國,為此,貝拉米還邀請了孫燕姿作代言。澳洲品牌及有機奶粉奶源,以及其在中國及澳洲市場的表現,正是蒙牛所看重的。

蒙牛方面也曾迴應稱,貝拉米所在的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和嬰兒食品市場將會為公司帶來新的盈利增長,也是蒙牛一直致力於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

不過,送走了本土的"君樂寶",迎來了洋氣的"貝拉米",就能實力倍增助蒙牛進軍"千億俱樂部"路上一往無前了嗎?

據資料顯示,近幾年來貝拉米的營收及利潤表現平平,處境甚至還有點尷尬。

2015年貝拉米營收1.26億澳元,到2018年才增長至3.28億澳元,但2019年營收又下滑至2.66億澳元。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才扭虧為盈的貝拉米,淨利潤還處在下滑期。而且,缺乏亮眼業績表現的貝拉米,至今仍未獲得在中國的配方註冊資格。那麼,未通過中國的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就意味著其相關產品不能在國內生產和銷售,只能主要通過海淘等線上渠道進入中國。

受正式配方註冊資格因素影響,2018年貝拉米在中國線下渠道的銷售額在企業整個財年銷售額佔比不足6%。貝拉米方面也曾表示,導致公司利潤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至今未獲得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頒發的配方註冊證。

據資料顯示,貝拉米此前一直依靠澳洲乳製品公司Bega(百嘉乳酪)代工,可惜這家工廠在2017年2月被美贊臣收購了。據中國嬰幼兒奶粉配方註冊制要求,沒有工廠企業就無法獲得配方註冊,為了保住在中國市場銷售資格,同年6月,貝拉米收購了獲得中國認監委註冊的位於澳洲墨爾本的一家工廠。

可惜,當年這家墨爾本工廠所生產的麗維嬰幼兒奶粉、較大嬰兒奶粉、幼兒奶粉等,就因標籤不合格被退貨或銷燬處理,該工廠也被暫停了在華註冊資格,直到2017年8月9日才獲得中國認監委恢復註冊。而且,除了奶粉之外,貝拉米的部分嬰幼兒輔食產品也曾因品質問題被下架處理。

而即便貝拉米定位劍指高階,但就價格區間劃分而言,貝拉米的奶粉也未算真高階。

按業內的奶粉價格梯度劃分,超高階、高階和其他對應價格為高於390元/kg、290元/kg至390元/kg、低於290元/kg。據統計顯示,價格在290元/kg以下的奶粉佔據了近一半市場份額。而這,正是貝拉米所處的主體市場環境。這裡面,還是合生元、君樂寶、雅士利、貝因美等中國產品牌的主力產品陣地。

因此,與其說是蒙牛看上了貝拉米的品牌、奶源及海外渠道,還不如說是貝拉米急於找到進攻中國市場的"靠山"與渠道,"恨不相逢未嫁時"。儘管風物長宜放眼量,未來走勢難料,但這筆交易中,蒙牛方面顯然暗藏隱憂。

牆外開花牆內香:"產業老二"多元併購邏輯

就蒙牛收購貝拉米一事上,接下來的爭議還會很多。且不說高溢價收購是否划算,但收購物件本身存在的種種問題也是讓業界無比敏感的。

為此,投資界只能普遍認為,蒙牛是在痛失君樂寶之後,急需一個像貝拉米這樣的洋品牌來填補其在奶粉業務方面的巨大缺口。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已經與頭名伊利有差距的蒙牛,若不緊追不捨,唯恐只能甘於做"千年老二"。

要知道,昔日的蒙牛也有過"乳企一哥"的高光時刻。1999年,離開從伊利的牛根生二次創業成立蒙牛,用了短短8年時間就超越了伊利。可惜,隨著牛根生創業團隊的撤離及伊利的追趕,2011年起蒙牛就被反超,並被逐年拉大了差距。

|算盤|

在蒙牛方面看來,未獲得在中國配方註冊資格的貝拉米在中國市場的"人品爆發"不過是假以時日,通過海外購同樣可以贏取大陸市場。而就工廠問題上,蒙牛在2016年收購的澳洲食品企業Burra食品工廠可以為貝拉米代工。

那麼,兩年前誇下的海口如何在2020年兌現,中國奶粉市場如何更好地在擴張射程之內?就收購貝拉米佈局海外市場反攻中國的國際化戰略舉動,只能說這種作風"很蒙牛"。

牆外開花牆內香。團隊表現不佳,外援來湊。這已是蒙牛習以為常的"買買買"神邏輯。

在市場擴張與產業佈局上,蒙牛的多產品線延伸模式上一直喜用"併購"。甚至,蒙牛在擴張路上的激進"買買買",大有收編不良資產"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的傾向之嫌。

例如,為了彌補"奶源"上的短板,蒙牛的併購佈局一直樂此不疲。

無論是收購現代牧業儲備優質奶源、發力巴氏奶市場,還是收購中國聖牧加強下游液態奶產業、開啟有機奶市場,又或者是與中鼎聯合牧業合作發力中小牧場,蒙牛在實現了現代牧業、中國聖牧、富源牧業等大型牧場資源整合以外,還在持續整合眾多中小牧場。

在蒙牛的大大小小的併購專案中,3.034億元收購中國聖牧,超16億收購現代牧業,124.6億港元收購雅士利……單這三大收購專案的花費已耗資過百億,已相當於蒙牛七年的淨利潤值總和。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的是,"逢低吸納"的企業沒有讓蒙牛"插上翅膀",而是在走下坡路,甚至持續虧損、負債。這宛如"剁手黨"悔過反思一般,與其貪圖便宜"買買買",適用與實用才是關鍵。況且,就企業而言,買下再好的專案也要消化才能形成正向合力。

雅士利、現代牧業等一度拖累了蒙牛的業績,以致2016年蒙牛淨利潤出現了高達7.5億的虧損。單2016年雅士利以12.3億港元併購連年虧損的多美滋中國,當年就給蒙牛帶來了5590.5萬元的虧損。

近七年來,雅士利營業收入獲得的累計淨利潤未及當年收購價的十分之一。而近年來雅士利銷售費用劇增,從2017年的8.93億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11.4億元,同比增加27.66%;僅2019年上半年雅士利銷售費用就達6.15億元,同比增加7.33%。

據蒙牛2018年財報顯示,現代牧業虧損4.96億元,中國聖牧虧損22億元。2019年上半年,現代牧業終於扭虧為盈結束三連虧,但聖牧還處在虧損中。此前在2016年、2017年,中國聖牧就在除稅後就分別虧損了7699萬元和11.85億元。

2018年蒙牛佈局數字化營銷建設領域,以纖維奶昔牛奶慢燃等產品試水社交零售、拓展微商渠道,可惜今年初"慢燃"就陷入了傳銷風波……

|靠山|

如何面對旗下子公司的虧損包袱,如何堵住資金缺口?蒙牛有賴於擁有中糧這個強大的"金主"靠山,當年蒙牛被中糧入股是無比幸運的。高性價比的抄底收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餘下問題留給中糧方面消化,這可以理解為蒙牛在產業擴張之路上的放肆"買買買"的進階邏輯。

那麼,接下來,拿什麼來拯救多家虧損子公司?蒙牛的進一步資本化運作儼然已上升為戰略之舉。至此,適逢其時買下貝拉米等"好貨"就變得很好理解了。

據資料顯示,2018年蒙牛奶粉業務收入60.17億元,相比同期老對手伊利奶粉業務的80.45億元收入,有著近20億元差距。通過吸納貝拉米的優勢,確實有助於蒙牛鞏固擴大其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彌補現有短板。

然而,儘管有第一大股東中糧的"坐鎮"蒙牛有恃無恐,但鑑於此前雅士利、多美滋的前車之鑑,業界多推崇"買升不買跌",畢竟業績呈下滑趨勢的企業可能"暗藏雷區"。不過,經歷過多次波折"傷痕累累"的蒙牛,也應該更清楚"買賣"的含義:兵不貴多,而貴在精。

蒙牛向左伊利向右:中國乳業"雙生花"迷局

君樂寶"養肥了賣",貝拉米"合適了就買",這一出一進本來只是蒙牛集團方面的一次"普通買賣"。

只是,在蒙牛、伊利的一場共同奔向"千億"標的密鑼緊鼓衝刺期,中國乳業"雙生花"的奪標戰讓其一舉一動都牽動產業神經,引起了業界更多的解讀。

|雙生|

伊利、蒙牛這兩大中國乳企,確實是航母級的。據尼爾森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伊利和蒙牛在常溫奶領域份額為65%,低溫奶領域的份額為44%左右,這兩大中國乳業巨頭競爭優勢明顯。其中,2018年伊利、蒙牛液態奶市場佔率分別為23.6%和22.4%,這遠遠拋離僅有4.2%市佔率的第三位光明。

於是,中國乳業老大、老二的你追我趕,就成了產業裡的"重頭戲"。伊利在2014年提出了"五強千億"的目標,即伊利在全球乳業排名前5強,營業收入突破千億;而隨後蒙牛在2017年也提出了"雙千億"目標,即2020年銷售額和市值達到千億元。

不過,從目前而言,伊利市值甩開蒙牛近千億,營收也領跑百億,淨利潤也多了一半。只是,蒙牛方面,"不到黃河心不死",說白了時間未到就是"不甘心"。接下來,不排除還會繼續有更多類貝拉米等投資買賣的"蒙牛式快速擴張動作"。

而相比蒙牛的"資本收購式擴張",蒙牛的老對手伊利收入、利潤及經營團隊等都相對穩健,例如10年裡有9年保持增長。而相對伊利,蒙牛卻似乎總慢了半拍,開疆拓土的效果也折半。

在經營業績上,伊利蒙牛,是中國僅有的兩家銷售收入過500億的乳企。不過,伊利市值1988億元,蒙牛則約1056億元,市值有近千億距離。2018年,伊利營收789億元,蒙牛營收689.8億元,兩者差100億元;伊利淨利潤為64.52億元,蒙牛的30.43億元淨利潤,蒙牛利潤不及伊利的一半。

在2019年的半年度財報中,兩者差距依舊明顯。伊利營收450.7億,淨利潤37.8億;蒙牛營收398.57億元,淨利潤20.77億元;不過,唯一讓蒙牛慶幸的是,蒙牛的營收及淨利潤增速比伊利要大。

在人事管理方面,蒙牛自牛根生之後管理層就變動頻繁,2011年以來蒙牛董事長已更換了4屆,寧高寧、馬建平、於旭波、陳朗等走馬上任。蒙牛Quattroporte人選方面,也在馬建平接任半年後,由原雅士利Quattroporte盧敏放替換了孫伊萍。而伊利的董事長和Quattroporte仍是潘剛,這位大學畢業就入職伊利的老臣,帶著一班從基層上來的老人,讓幾個副Quattroporte、總經理助理都在職十年以上。

|雙殺|

在市場推廣及產業佈局方面,蒙牛、伊利在市場及產品佈局上緊密跟隨"貼身肉搏",明裡暗裡較量"刀光劍影"。

例如,蒙牛拿下世界盃,伊利拿下奧運會;蒙牛推特侖蘇牛奶,伊利就有金典;蒙牛推出純甄酸牛奶,伊利就來一款甄稀。追溯到2010年伊利揭發蒙牛的"公關羅生門",以及2015年的蒙牛"未來星"及伊利"QQ星"產品糾紛……蒙牛、伊利在市場上的追逐和博弈過程中,頻頻"擦槍走火"。

在產業擴張路上,蒙牛迷戀雅士利、現代牧業、中國聖牧等具有港股上市公司的基因企業,頻頻上演收購"好戲";而伊利則在國際化擴張上頻頻出手,開啟國際市場和渠道。例如,2018年,伊利收購泰國最大冰淇淋企業Chomthana,藉此快速進入泰國、輻射東南亞;2019年3月收購有80年曆史的紐西蘭乳企Westland全部股權,獲得高品質奶源及全球40個國家的渠道。

相比蒙牛熱衷的投資式跑馬圈地的冒進,伊利無論在業績還是經營管理上都相對沉穩。蒙牛"向左",伊利"向右",這相愛相生、淵源太深的企業都正朝著"千億"目標邁進。而縱觀資本市場,伊利股份穩坐A股乳品市場頭把交椅,蒙牛乳業則作為領先市場同業的H股"分庭抗禮"。

只是,進取千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除了伊利、蒙牛的領跑,現在中國乳業市場已是遍地開花,以光明、三元、君樂寶、飛鶴、新希望等為代表的傳統乳企品牌實力與市場勢頭不容小覷。

其中,在2018年的中國產奶粉市場裡,飛鶴提前53天突破了100億元銷售大關,澳優乳業、君樂寶也實現了60億元、50億元目標,而貝因美也實現了24.91億元的營收。然而這一年,伊利奶粉業務營收80.45億元,蒙牛奶粉業務收入60.17億元、終於扭虧為盈,而雅士利營業額僅為30.11億元。那麼,縱觀中國乳業未來市場競爭態勢,接下來,產業龍頭間的競爭將更趨激烈與白熾化。

國進洋退談何易:產業"破風",此恨無關風月

整體而言,就近年來伊利、蒙牛兩大巨頭的市場表現以及擴張路子看來,中國乳業猶如坐上了產業振興的火箭,開始蜚聲世界,在全球版圖裡攻城略地。

且不說,未來貝拉米的市場及業績走向如何,也不論業界質疑2020年臨近蒙牛是否涉嫌慌不擇路,至少"國進洋退"的"破風"戲碼的再度上演,是振奮人心的。

|困局|

相對伊利而言,奶粉業務一直是蒙牛的短板,為此,蒙牛進行了一系列併購操作,但是要迎頭趕上並非易事。因此,進一步補齊短板縮小與"乳企一哥"差距,才是蒙牛的緩兵之計。

2019年8月,蒙牛Quattroporte盧敏放曾在公司中期業績報告會上表示,"蒙牛的收併購策略非常簡單,我有的我不買,我沒有的、符合公司戰略方向、擁有高階產品和優質品牌的,我們才會予以考慮。"對此,當下的貝拉米顯然是符合蒙牛的"收購邏輯"的好牌,業界的爭論其實主要集中在其能否有效消化、最終取長補短。

因此,買下貝拉米,或者只是蒙牛在國際乳業巨頭進階路上的一次"小試牛刀",而在迫在眉睫的"雙千億"目標壓力下,這一舉動很容易被業界過度解讀。

不過,就貝拉米所處的世界乳業版圖裡,國內乳業巨頭要"破局"確實有很長的路要走。

擁有巨大市場保有量以及增長基數的中國,早已成為全球最大乳製品新興市場。而比較可惜的是,"最大的奶粉消費市場"卻只成就了"最大的奶粉進口國",中國本土乳業市場正持續遭受著"全球範圍內乳業乳品商的衝擊"與"本土消費者的白眼",自始未能"當家作主"。

這邊國內諸多品牌相互爭奪、熙熙攘攘,那邊來自德國、美國、英國及澳洲的洋品牌繼續"勢如破竹"。根據海關總署資料統計,2014至2018年,中國嬰幼兒奶粉進口數量及進口金額均保持逐年增長。2018年,中國嬰幼兒奶粉進口數量為32.45萬噸,同比增加9.61%;進口金額為47.69億美元,同比增長19.80%。

而且,圍城之外,網際網路渠道更讓海淘大行其道,國外乳企翹首以待的中國市場觸手可及,誰都要來分一杯羹。

對此,"網紅奶粉"貝拉米也是這麼來的。因此,蒙牛收了進口奶粉"網紅"貝拉米,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直接促進蒙牛奶粉市場競爭力的提升。而蒙牛也可以考慮借貝拉米為跳板,通過佈局跨境電商渠道打通一條新"快車道",再下一城。

|陰霾|

本土奶粉品牌頻頻遭遇國人冷眼,難掩尷尬,而這,也是中國產奶粉的最大軟肋。

這歸根於當年"三聚氰胺"風波,國人在選擇嬰幼兒奶粉一事上,大多數人始終對中國產奶粉心存餘悸,而中國家長的消費行為也逐漸趨於不理性,寧可花高價購外國品牌奶粉"買安心"。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眾多涉事中國產奶粉品牌被重創。當時,君樂寶原本是三鹿旗下子公司,三鹿破產後不得不另覓新主,於是就有了後來易主蒙牛的"逆襲"勵志故事。

當年的產業陰霾讓中國乳業元氣大傷,即便有伊利、蒙牛等本土品牌重新崛起壯大,中國乳業整體在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也難掩唏噓。中國乳業要在世界範圍內與達能等外資巨頭抗衡並勝出,這裡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還要承受時間差與滯後效應。

不過,種種跡象表明,中國乳業產業格局正在持續做大,並向全球市場持續發起衝擊。世界乳業看中國,中國乳業接軌世界,是不可遏制的勢頭。

那麼,在2020年伊利及蒙牛的"千億"標的爭奪戰中,誰將勝出?這不過是中國乳業兵團關起門來的競賽,孰勝孰負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如何以更高的目標、標準和志氣去經營企業,讓中國品牌在世界乳業裡"吐氣揚眉",讓人刮目相看。

只是,世事難料,經商如買菜,世事如浮雲。大浪淘沙,成王敗寇,篤倉皇而涕下?那麼,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蝶變"始終是痛苦而漫長的,但這不意味著要否定和放棄一切"改變"與"嘗試"。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而企業的經營,需要偏執的態度。而且,企業要取得長足發展,必須找到能讓企業自身及品牌影響力得以不斷壯大的"增強迴路"。惟有這樣,才能在變化莫測跌宕起伏的市場環境中生存發展,遇強越強。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任何付出與收穫都是相輔相成的,這就是因果。但願,走上正軌後的中國乳業力量能給國人更足的信心與驚喜,不但讓世界乳業瞄準中國市場,更要讓世界乳業步入"中國時代"。儘管,任重道遠。

中國乃各路商家必爭之地,中國乳企惟頂著寒風,繼續踽踽前行。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何突破"天花板",進取"全球化"?

"西方不亮東方亮"?但願,"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蛋價下跌,是蛋商搗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