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既然說通縮,必然得先說說通脹。

通貨膨脹是指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的現象。也就是當經濟處於上升週期時,經濟活動多並擴張,對各樣的物資需求大於供應,於是價格上升,就形成了通脹。錢多了,同時東西也貴了,比如之前的房價,儘管我們的收入水平變高了,以前一個月掙2000,現在掙20000,但是依舊買不起房子......

過去的十多年,大家聽到更多的應該是通脹的,而且一般是藉助投資提出來通脹,大致邏輯是“我們多投資,以便跑贏通脹”,1991年,通脹率第一次超過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所以被稱為理財元年,人們開始選擇買國債,選擇的自己投資股票,為了都是去抵抗那個隱形的殺手——“通貨膨脹”,但是這些年過去了,人們漸漸不再提通貨膨脹了,為什麼呢?在我看來有主要三方面原因:

一、是本身這個詞的熱度下降。最頻繁提出“通脹”的金融機構是保險行業,因為保險行業的深入程度最高,所以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理解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錢保值就好了,所以就出現了“買保險防老,買保險育兒”等邏輯,也就是經常提到的養老規劃和教育規劃,但伴隨著近些年到期產品收益率並不理想和“保險姓保”大邏輯的迴歸,理財型保險的強制儲蓄和規劃效果伴隨著與保障型保險的捆綁優勢更加明顯,“跑贏通脹”這個說法也就越來越不愛用了。

二、再者就是老百姓本身投資的渠道多了很多。從上個世紀啊開始,人們可以投資的方式越來越多,到了2010年以後,更是豐富多彩,不論投資期限、投資標的、投資收益,都能夠給到投資者很多滿意的選擇,這期間出現了剛兌的信託、P2P......有10%以上的收益的理財,還考慮什麼通脹,以前只是為了抵禦通脹,現在是打贏通脹幾個點,不過是個基準參照物,那也可以用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當參照物啊,所以“通脹”不那麼重要了......

三、在一個就是確實現在不通脹了。好幾年前很多經濟學家就提出來“L”型經濟築底,住了很多年,但是還是有些問題沒有解決掉,GDP從保7%到保6.9%......也能看出來這份堅持和堅韌,但很多資料和現象,尤其“拼多多”的出現,讓老百姓有一種“錯覺”——不是錢不值錢了,是不好掙錢了......

那什麼是通縮呢?

通縮基本概念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也就是當經濟處於下跌週期時,經濟活動減少,對各樣物資的需求減少,形成供過於求,於是價格下跌。在過去十年,香港經歷過通脹和通縮,很多人都害怕通脹,例如97年樓市大升,理由是貨幣的購買力不斷下降,但當通縮來臨時,物價不但不上升,反而下跌,對老百姓而言,本來是好事,但通縮帶來的問題是經濟萎縮,結果可能連工作也丟了,應驗了賤物鬥窮人的拙境!

今年的豬肉漲了接近70%,不因為通脹,主要是因為豬瘟......但是今年的白菜降了接近70%,卻確實是因為通縮..........我們再來看一組資料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釋出的資料顯示,10月末結構性存款餘額為10.34萬億,相比上月下降5035.78億。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該降幅創有該資料統計以來的最高值。

結構性存款,是指投資者將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資金存放在銀行,由銀行通過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者收益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商品價格、信用、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產品。

說通俗點就是老百姓和機構通過銀行購買的一種保本浮動的銀行理財方式,下降說明什麼?老百姓的投資慾望變低了,很多人都知道2019年是強監管的一年,也是金融機構暴雷潮的一年,普通投資者對於民間投資的慾望進一步降低,進而延伸到對於銀行理財的投資慾望也在降低,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想要高收益,但是更想保住本金”

在近日瑞銀(UBS)集團釋出的,針對全球3500超高淨值人群投資意願的採訪中稱,富豪們針對2020年整體看的是比較蕭條,所以鑑於此,提高了大約3%現金儲備,也就是上升到27%左右的現金儲備,通過增加現金持有量以便應對2020年經濟週期的下行風險,同時報道中還提到,富豪們擔心經濟下行風險,但是更擔心由於地緣政治帶來的經濟不穩定因素,比如中美貿易戰、英國脫歐......

還有就是現在出現的一個新名詞——“消費降級”,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拼多多”的盛行,由二三新城市反向向一線城市發展......以及“假裝精緻的90後”......其實種種這些,都給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通貨緊縮真的要來到了......

我們按照經濟大週期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按照“康博週期”還是別的,大多一個經濟體都會按照一個週期經歷復甦、繁榮、下行、低迷四個階段,自2015年左右,持續保持在“L”型築底的階段,但其實現在看來,GDP7%左右的資料更多是一個下行符號,築底的階段其實也是順應週期的過程......

可能現在會有人問,我們應該做什麼?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分人群來回答,因為不同收入人群和消費人群面臨的風險是不一樣的,如果一個乞丐,經濟再怎麼變化對於他也沒什麼大影響......

一、針對中高收入人群,我建議減少投資,尤其債類投資,在合理分配資金後可適當進行股權類投資,針對於二級市場投資儘量以FOF主動型基金參與,減少個人炒股,其他金融工具例如取貨、金融衍生品,非專業人士就不要碰了,至於區塊鏈,不建議投資......房地產,更好的方式是租,這裡面也包含了剛需房,因為市場經濟週期的變化是聯動的,經濟的發展也是有參考性的......

二、針對中低收入人群,減少投資,可以適當購買保障型保險,其餘則適當或保持消費水平,保證財務收支平衡就好了,購車、購房計劃推遲,適當買彩票......趁這個時間學習技能,提升自身含金量

有人可能覺得我過於悲觀了,但我想跟大家表達一個觀點,任何一個市場發生變化都是細微的訊號,比如說你有沒有覺得周圍人錢都緊了,這種緊不是省錢導致的,而確實是因為事業、經濟下行導致的,就好像蝴蝶效應——“選對一次機遇可以致富,選對一個週期可以跨界層”......

至於現在是否應該賣房子補充自己手裡的現金流?我不能給出確切的答覆,但我想跟各位說的是,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或許會出現失業潮,而那時候,現金流的多少等於你能獲得多少尊嚴,不得已的情況下,你可能需要折價賣房、賣車、賣黃金......當然這不針對一個人,也終究會有復甦的時代......但確實,這都是屬於我們應該經歷的,不管在什麼時代——“切記順勢而為”,就像1991年股市開始一樣!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又想騙我當老闆?打死我也不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