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資本的“七問之談”(Seven Questions WITH)通過7個簡單的問題,探尋創業路上的成功密碼。被訪者均為紅杉資本投資人及成員企業創始人、CEO,在他們的奮鬥道路上,收穫了哪些經驗?最重要的改變是什麼?關於創業的諸多問題,你或許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答案。
本期嘉賓是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郭山汕。從麥肯錫的諮詢工作到成功轉型投資人,郭山汕主導投資了拼多多、中通快遞、滿幫集團等多家引領行業方向的頭部企業。本文中,他從自身工作經歷出發,分享了對實現自我價值的思考與洞見,並且從投資人的視角向創業者提出了真誠且中肯的建議。
在本文中,他將與我們分享以下問題:
▨ 每天工作的驅動力是什麼?
▨ 對創業者有什麼建議?
▨ 有什麼讓你受益匪淺的工作或生活習慣?
▨ 平時看什麼書?
▨ 在你看來什麼是困難的事情?
▨ 你欣賞怎樣的人格特質?
▨ 最近一次讓你感到興奮的事情是什麼?
二十多年前,廣東有首勵志歌曲,裡面的歌詞寫到“現實和目標哪個更重要,一分一秒,一路奔跑”。我理解的現實是謀生,目標是謀生之上的追求。
有些人是幸運的,一開始就做了喜歡的事,既能謀生,又是自己的追求。但更多的普通人,至少在剛起步的時候,遇到什麼機會就做什麼。無論是在鄉鎮裡幹粗活,或者在城市裡做銷售和碼農,還是希望改變命運和幾個小夥伴出來做生意。這些工作既不是興趣所致,也談不上遠大的追求,這就是很多人要面對的現實。
算上投資,我做過3份工作,做前兩份工作是為了謀生和立足,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更重要的原因。我學的是語言和資訊,後來先在一個家電企業做供應鏈專案。第一個專案是冰箱運輸測試,就是花幾個月時間做一件事:把冰箱放平,在各種路況裡運輸,測試冰箱的效能是否穩定。然後又花了1年時間在倉庫做庫房設計和裝置採購。我做得很認真,領導們希望我能幹上一輩子,他們感覺我很熱愛這份工作,因為其他的實習生做一會兒就要求轉崗或者離開。
後來我到上海入職一家諮詢公司。這家公司薪水很高,另外我在面試的時候感覺很親切。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導師第一天就說我們這裡大部分人就幹3年,文化牆上有一條標語是export talents(輸出人才),但我準備一直做下去。我的主要工作是回覆專案組的一個個研究問題,做了1年多基本就熟能生巧了,問題種類大同小異,但我常常希望回覆的品質比之前的回覆更高,而不是簡單的複製貼上。有時候覺得回覆得不錯,還會自己多讀幾遍欣賞一下。這份工作我做了5年,每年考核都是屬於優秀一檔,評語裡最多的就是good can-do attitude(工作態度好)。
我屬於沒有特別愛好的人,很難愛一行幹一行。但我可以爭取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少抱怨工作,少找藉口,多做一點事,多學一點東西。往往這樣,你才可以儘快走出單純為謀生而工作的階段,去更多地追求關乎興趣、理想和更大社會價值的事情。 從另一個角度想想,謀生的動力可能是更純粹的、堅定的,甚至是更快樂的。
我很認同一句話,犯了錯誤就要迅速改正。改正錯誤需要勇氣,還要付出代價,但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它都會是最小的代價。CEO如果定了錯誤的戰略方向、招了不合適的高管,不要抱有僥倖心理,不要拖著等等看,要迅速調整、儘快解決。
我很早意識到自己身上有兩點不足,一是事情做得很快,但思考不周全,後果就是結果不理想。二是性子偏急,會出現慌亂。這兩點其實也可以統一為一點,不能“謀而後動”。不過有意思的是,今天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可能並不認為我是這樣的人。這說明至少在這個問題上,我取得了一些進步。其中一個原因,我認為是得益於在工作中學習到了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思維原則,遇到重大議題,窮盡所有獨立的事情並進行分類。不斷練習這種全面思考的方式,時間久了,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最近,我在看一些關於“中庸”的文字。開始好奇“中庸之道”是源於一個我認識多年的企業家,他事業做得很成功,我問他身邊的人,“你覺得是什麼原因讓他能如此成功?”得到的回答是“中庸”。我模糊地感覺到這個答案是準確的,但又有很多疑惑。最近集中讀了一些這方面的書,包括南懷瑾的《話說中庸》和多位學者、企業家的演講和評論,這裡綜合了一些觀點:
1. 中庸是道德的極高標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又常常被人誤解成平庸,不講原則,老好人,甚至聯想到不創新,沒有個性。
2. 中庸的一層意思是中和,不走極端。極端的事情往往有誇張的成分,極端也是痛快的,如同一個走在懸崖邊的英雄。而中庸是恰到好處,在過和不及之間。“中”不是位置上的中,是多種動態力量的平衡點。比如過於剛愎,過於溫柔都不可取;比如大家在一起做事,對張三有利,對李四沒利,還要犧牲王五,這就不是“中”。柔中帶剛才是更好的性格,妥善地平衡和處理各種力量才能長久。
3. 還有兩層其它意思,一層是素位而行,守本分,誠而不欺,不做僥倖而得的事情,這和本位主義是兩回事。另一層是,不偏不易(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時常變化目標和主張,是一種長期的、持之以恆的思維。仔細想想,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今天說的和幾年前說的在大方向上往往是一致的,而且說到做到。
4. 做到中庸很難,現實中很多人會偏激和偏頗,這是因為自私、慾望、偏見、容易發脾氣、心胸狹窄這些弱點存在,這些弱點會干擾到中庸。所以中庸需要長時間去悟和修。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件挺難的事。
比較善於看到本質的人往往喜歡問為什麼,這是他不斷追求本質的過程。當他不斷問為什麼,其實他也在告訴對方:你告訴我的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查理·芒格曾提到三種特質能夠幫助人比較從容地應對挑戰。
第一, 降低期望值。創業的時候,我們喜歡講高的目標、遠的目標,我們也不缺拼搏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似乎是現在推崇的正能量。但另一方面,我覺得目標合理很重要,清楚地認識自己更重要。我們也許是龍蝦小時候,也許就是一隻小龍蝦,當然做小龍蝦也可以很快樂。
第二,擁有幽默感。幽默感很難學,很多人這輩子都沒有,但樂觀可以學。回頭看那些起初覺得非常艱難的事情,最後大部分都解決了,那我們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保持樂觀呢?
第三,將自己置身於親情與友情當中。隨著閱歷增加,我越來越感受到親情和友情的價值,它們會讓人相對從容。不過,我也認識很多在創業公司工作的人,他們把公司視為自己的家,CEO說的話比自己家人說的都管用,也願意聽,這樣很好。
出海看鯨,在迪士尼看萬聖節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