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1月26日訊息,今日上午,阿里巴巴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敲鑼掛牌,股票為9988。來自全球四大洲8個國家的十位代表敲響了上市的鑼聲。在致辭環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張勇致辭表示,14年阿里在紐約上市是八位國內夥伴敲鑼,這次十位主要也代表了阿里的國際化。

9點30分,阿里巴巴集團(09988.HK)在香港交易所交易,開盤價187港元,較發行價大漲6.25%。

據招股書披露,阿里巴巴此次發行5億股新股,另有7500萬股超額認購權,按照176港元的定價,阿里巴巴最多在港集資1012億港元(約合130億美元),為2019年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發行。

張勇在上市現場說:

今年是阿里成立20週年,今年阿里也迎來了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回家,回香港上市。感謝阿里的客戶過去20年的支援和陪伴,和我們一起探索未來。

今天我們請了來自全球四大洲的10位客戶代表,為阿里巴巴敲響上市囉聲。這10位來自全球的客戶,也代表著阿里的未來,代表阿里的全球化。

特別感謝香港,感謝港交所,正是有了港交所的創新,讓我們彌補了5年前的遺憾錯過,也讓我們實現了我們說過的,如果條件允許,香港,我們一定會回來。

當然,我們還要感謝所處的時代,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數字時代的發展,才給到阿里機會,讓我們實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讓我們和合作夥伴一起探索未來。

阿里巴巴生來是一家相信社會美好的公司。

讓我們共同去探索數字時代的美好未來。

香港,我們來了!

阿里與港交所的過往糾葛

回顧歷史,阿里在其發展過程中一直期望能夠成功登陸H股。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以B2B業務作為主體在港交所上市,僅以發行價預計,上市後接近有1000名阿里員工成為百萬富翁,成為當時網際網路界的一場造富神話。但次年金融危機洶湧而來,受到“股災”波及,阿里的股價不斷下跌以致破發。其後因為內部管理等問題,阿里宣佈以每股13.5港元的價格進行私有化,並於2012年6月正式撤離港交所。

2013年10月,阿里巴巴再次嘗試登陸H股,但因為存在的阿里合夥人制度,需要“同股不同權”的訴求得到滿足。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表示:香港為了保障投資者權益,必須堅持“同股同權”原則,香港上市規則規定不能設有雙重股權。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對合夥人制度做了解釋,也表示阿里沒有期望香港監管機構為了一家公司做出改變。最終,阿里放棄在港上市。

促使阿里進行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2005年10月雅虎以10億美元現金以及雅虎中國業務資產,收購了阿里巴巴集團46%的股份,這一收購很大力度上支援了阿里巴巴的發展與強大。隨著公司發展,股權結構優化成為重要戰略目標。

2012年底,阿里巴巴集團以63億美金現金及價值8億美金的阿里巴巴集團優先股,回購雅虎手中持有阿里巴巴集團股份的50%。根據當時的財務狀況,阿里只能通過借貸獲得這筆回購資金,回購所涉及的鉅額債務未來會是巨大的負擔,彼時的馬雲面臨著控制權和債務問題的雙重壓力。同時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儘快上市,通過IPO融資獲得的資金不僅能夠極大舒緩債務壓力,還可能回購雅虎剩餘持有股份的另一半,獲得更多的控制權。

2014年9月19日阿里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

在香港上市遇阻之時,美國因其有更為開放的雙層股權制度,對阿里的合夥人制度開綠燈,獲得阿里的青睞,2014年9月19日上午,作為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阿里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當天收盤,阿里巴巴股價暴漲38.07%,市值達2314.39億美元,超越Facebook成為僅次於谷歌的第二大網際網路公司。


萬億阿里的掌控路徑

眾所周知,以馬雲為首的創始團隊雖然僅持有阿里少量股份,但卻通過合夥人制度,牢牢掌握著公司的控制權。

在港股IPO的招股書中,阿里對這一情況進行了更加詳細的披露與更新。

從股權結構來看,軟銀依舊以25.8%的持股比例,穩坐第一大股東。而馬雲和蔡崇信僅持股6.1%和2.0%。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軟銀持股比例始終佔據優勢,但馬雲等“小股東”卻擁有著對阿里絕對的控制權。

這就是阿里“合夥人制度”的強大之處。

軟銀投資阿里往事

歷史性的時刻早已定格在20年前。

1999年,著名的日本風投機構軟銀集團董事長孫正義藉由投資UT斯達康1億美金變10億的成功,意外發現了中國網際網路市場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決議籌建軟銀中國基金,由此開啟在中國的投資佈局。

同年10月,孫正義通過摩根士丹利引薦,與新浪曹國偉、網易丁磊、攜程樑建章、阿里巴巴馬雲等70多位創業者進行會面,聽他們用六分鐘時間介紹自己的專案。

儘管馬雲的精彩演說,使阿里巴巴獲得了孫及其團隊的初步認可,後者也願意一擲千金,但阿里並非軟銀當時的首選和唯一,雙方並未立即達成合作。

而在軟銀中國基金負責人薛村禾對阿里巴巴盡職調查以後,情況發生了逆轉。

當時,薛向日本軟銀總部強烈建議,要投只投阿里巴巴一家。此舉直接促使孫正義叫停了對中國其他網際網路企業的投資,開始重新審視馬雲及其團隊。

2000年1月,“6分鐘”陳述兩個多月後,孫邀請馬雲前往日本,直接提出要以4000萬美元投資阿里巴巴並佔股49%的決議。但馬雲僅接受2000萬,佔股30%。他認為以自己的掌控能力和阿里巴巴的現狀,4000萬美元太多,以此換算給孫的股權也太大。

多年後,薛村禾回憶投資阿里的原因:“把18個普通人放在一起,已很不容易。而馬雲居然能把18個精力旺盛、有闖勁的年輕人團結在一起,這說明馬雲定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分享、具有特殊領導才能的人。”

而其中,最能說服孫及軟銀團隊的,則是馬雲竟能請到蔡崇信當阿里巴巴CFO。

蔡崇信畢業於耶魯,當過律師,加盟阿里巴巴之前是某國際投行的亞太區負責人。這樣的人能毅然放棄數十萬美元年薪,在阿里巴巴只領500元人民幣月薪,在他們看來,這足以說明馬雲的人格魅力。

2000年底,軟銀的資金到位沒多久,美國科技股就爆發了大型股災。納斯達科技股紛紛暴跌,許多電子商務公司在這波熊市中倒下。阿里巴巴則憑藉孫正義的2000萬美元,成功地挺過這場世紀風暴。

2004年時,軟銀已三次投資阿里巴巴,總計約15億美元,獲利近千倍,穩坐第一大股東寶座。

爾後,孫正義曾多次向其他創業者講訴“造富”馬雲的情形:“當時馬雲只是一名默默無聞的教師,現在則是中國首富。”以此說服創業者收下來自軟銀的資金。

直到2014年,阿里赴美上市時,軟銀還持有前者34.4%股份。在過去的16年裡,除了在阿里收購雅虎中國時,主動出讓了價值3.5億美元股份外,軟銀未對阿里股份做任何減持或拋售。孫正義和軟銀大多數時候都站在馬雲一方,表達著對這位中國夥伴的信任。

但到了2016年6月初,軟銀集團連續三天發公告稱,將出售阿里100億美元股票以籌集資金。原來,軟銀在2013年,花費220億美元併購的美國第三大通訊運營商Sprint,讓軟銀背上了約合900億美元的鉅額債務。軟銀需要出售阿里股票,以降低負債規模。

在拋售之後,軟銀仍將保持阿里巴巴最大股東的身份,但股份將從32%降至28%。

今年6月,軟銀繼續減持阿里股份,約套現768億元。之後持股比例約降至26%,與此次招股書所披露的25.8%相近,但軟銀依然為阿里第一大股東。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國家支援這裡設立船員改革試點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