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
早盤股指小幅高開,指數再度分化後短線下挫悉數翻綠。臨近上午收盤,三大指數衝高回落再度震盪走高。午後,三大指數延續震盪,隨後開始拉昇。北上資金尾盤淨流入一度達500億元,截止收盤,滬指漲0.03%;深成指漲0.53%;創指漲1.04%。今天消費電子及一些科技概念股表現較好。科創板個股繼續分化,大部分還在尋底。專注基本面研究的李螢老師認為,市場表現一波三折,現在做股票的都明白行情好慢好慢,但我看到一個非常亮的閃光點……具體如何,敬請收看今日財咖推送!同時,對於接下來的投資方向,她將特別開展直播,詳細說明!
李螢
如果我說大家追捧投資科技股的姿勢都是錯的,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同意?事實上A股投資者尋找科技股,都是在找美國對映,這明顯角度就錯了,當然得不到什麼好結果。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追逐的科技股,現在幾乎全軍覆沒——97年最閃亮的深科技今天如何?2000年最耀眼的綜藝股份又在幹啥?2010年眾星捧月的科大訊飛半死不活,2017年260元的華大基因市值從最高點跌去近八成……
中國的高科技VS美國的高科技按照美國正規化選擇中國科技股,結局當然荒唐,遺憾的是錯誤還在繼續。
美國和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是互補而不是競爭,美國以高科技創新拉動,中國以先進製造實現高科技創新。明明各自的優勢不一樣,為什麼在資本市場上要追捧光環而不尋找真正的強者呢?
從膝上型電腦到蘋果手機,從無線耳機到特斯拉電動車,從智慧音箱到亞馬遜即將推出的智慧微波爐,最終都離不開中國量產。
值得多說一句:這臺微波爐即將面世,它的厲害就是智慧語音操控,如果你想加熱一杯牛奶,你只需要對著微波爐說:“Alex,給我熱杯牛奶”一切就搞定了。而這臺微波爐是亞馬遜委託中國美的製造——我們視而不見的是:感動世界的高新科技產品,都擁有美國設計,中國製造的鮮明印記。
圖:亞馬遜聯手美的推出的ALEX智慧微波爐
作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中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驚人的製造能力。可惜我們自己瞧不起自己,覺得幫別人做製造、做代工賺血汗錢很卑微。
但二十多年來以製造換技術,我們擁有了無可替代的工藝技術和大規模協作能力——前者是製造經驗中積累的沉默知識,後者是開放性帶來的無敵供應鏈體系。如果不認為這些能力是科技,至少應該承認這兩項能力不可取代吧?至少可以說這就是先進生產力吧?
先進生產能力、高超的工藝技術和協作能力,就是中國的高科技。因為全球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夠用中國的效率和成本,把創新技術大批量轉化成為產品。
什麼才是中國真正的高科技?我們有從模仿開始的經歷。比如阿里、騰訊和百度。時至今日阿里越來越不像亞馬遜,騰訊也越來越不像Facebook。美團、拼多多、順豐又在模仿誰呢?位元組跳動對標美國哪家公司呢?華為不是幹掉了所有的通訊業跨國巨頭嗎?中國自己的高科技公司和美國高科技公司長得不像,連彼得蒂爾都在批評美國的高科技:“人們需要會飛的汽車,卻得到推特140個字元”。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還要邯鄲學步,亦步亦趨,完全沒有自信和底氣。
相反我們再看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不是完成了大規模的產品製造(如華為),就是提供了天量的服務和貿易,現在吉利控股真的造出了會飛的汽車。真正有高科技(應該說高技術含量)的公司,卻在二級市場被看成傻大黑粗的製造業。
圖:吉利收購美國太力(Terrafugia)造出飛行汽車
空洞而浮誇的概念正在損害我們的投資,對概念的沉迷大家願意投資科學家而不是企業家,願意相信研究院而不信任企業積累和沉澱。先進製造2025的規劃,總在如何強調把物流做到極致,如何讓機器人投入使用,而不是引導大家去製造更先進的產品。
一個做豆腐的企業, 製造能力提高得越快,企業就死得越快。因為豆腐企業提升了製造能力,從每天生產10噸豆腐升級成生產100噸豆腐,但市場的胃口吃不下這100噸豆腐,生產效率越高,產能過剩越嚴重,最後豆腐廠破產,發明高效生產線的高科技公司不是一樣收不到錢,這種科技公司又能折騰幾天呢?
我們不僅要下力氣研究怎麼製造,更需要好好研究該製造什麼;所以說那些找對製造方向,又能完成製造的中國公司,就是創新者,就是高科技。
中國的高科技的強項在哪裡?這是一個人工智慧、物聯網、虛擬現實、生物科技多重科技成果爆發迭出的時代;
這是一個發達國家科技研究正規化轉型的時代;
這是一個先進國家需要對接先進的中國製造的時代;
這是開放的中國製造變身高科技,週期股變成科技股的時代。
先讓我們用資料說話:2001年美中國產業研發投入500億美元,97%的投入都是大型企業在做;2013年美國國家研發投入1000億美元,企業研發投入3000億美元,其中有25%的投入是規模小於20人的公司。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因為大企業發現:採用人海戰術攻克技術難關的研發模式太低效,就算能夠做出成績,投入回報也不如小公司。研發需要時間的沉澱,小公司每年持續投入:一年500萬美元,十年5000萬美元很容易HOLD住現金流。
2016杜邦公司關閉研發中心,希捷也關閉了在南韓的研發中心……超大型企業開始學習孫正義,以其自己研發,不如參股小公司提供資金支援,購買研發成果。當科技成果得到認可,無論戰略投資者還是小公司本身,最好的策略就是“唯快不破”閃電式擴張,這意味著必須短時間內在全世界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規模推出自己的產品,一夜覆蓋全球貨架。
這個能力除了中國誰還能做到?亞馬遜找到美的做了智慧微波爐,接下來還要做智慧烤箱。我們只需要對烤箱說:“Alex,給我烤只火雞。”一切就搞定了。這意味著很多黑科技產品即將擁抱中國製造。
為什麼眾多的高科技產品德國、日本接不住?因為他們自成一體,搞封閉的小圈子。搞工業製造4.0完全封閉迴圈,在精密複雜的方向上走得很遠,但在模組化生產上沒有門類齊全。
絕大多數先進的高科技產品是電子產品,模組化生產恰恰是中國的強項。
北宋時期留下來的修建皇宮檔案中,就已經對物料的歸類和模組製造有了詳細記錄。
三十年的產能轉移,中國的電子供應鏈有多發達?只需要在方圓10公里以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物料配套和採購。在模組化生產、模組製造成為製造業的主流的電子資訊時代,德國和日本只能往高精尖的新材料、精密儀器獲得小規模優勢了。
為什麼大家還要在二級市場繳納智商稅?因為絕大多數人沒有產業的視角,沒有對人類協作程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判斷,聽到貿易問題就驚慌失措,看到晶片公司上市就趨之若鶩,大家不是在抓魚,而是打撈浮萍和泡沫。
搞清楚什麼真正值得投,要學會基於國情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