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40年前,中國的經濟體量只佔世界的2%,現在佔比17%,毋庸置疑,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很多經濟學家開始預測:中國在何時會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

緊接著的問題是:中國究竟有沒有可能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強國?如果可能,最關鍵的影響元素是什麼?

今年大國關係風起雲湧,實質上影響了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正處於變革前夜,這將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之前以國際化、國際貿易、基建投資、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可能隨時改變。

如果從投資和國際貿易的角度看,目前全球經濟的發展前景並不明朗:全球經濟增速從2018年底的3%調到2.6%-2.8%之間,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謹慎態度觀望全球經濟發展;全球製造業和商業的信心指數也開始下滑,由樂觀逐漸轉向了悲觀,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率也開始放緩。

雖然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但這並不一定是件壞事,這意味著市場進入了整合階段,資本可以集中至能為未來創造價值的行業,這些行業將有機會獲得更多資源。總的來看,不明朗的外部環境,必然會影響到中國的發展方向。

資料顯示,全球GDP增長和全球貿易增長量掛鉤,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出口國家,進出口肯定會受影響而趨於下滑,製造業信心下滑,又會直接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中國上個季度的GDP已降到了6%。

其次,中國進口放慢,也影響了整個亞太地區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因為中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伙伴都在亞洲地區,2018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只佔中國GDP的大概4%,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貿易發展會呈現地緣化趨勢,將會與亞太地區有更緊密的聯絡,走入新的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前40年經濟發展的主要元素,來自出口導向、城市化和工業化。

1978-2008年,工業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推手;90年代起,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出口聯絡緊密,經過40年的發展,8億多人從貧窮線上掙脫出來;最近十年,工業和農業在經濟結構中的佔比縮小,中國經濟開始轉向服務業推動。

我認為,未來2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再會是出口主導,而會變成一個內需主導的經濟體系,科技化和市場化會成為兩個主要動力,在這個轉型過程中,資源會經歷明顯的重新調配。

以美國為例,道瓊斯工業指數榜上的30家公司,大體反映了每一個不同行業對美國社會經濟的貢獻。40年前,30家公司裡只有1家科技公司;現在,30家公司裡,有5家科技公司,而這5家科技公司的總市值佔總體的38%,這意味著美國的經濟動力其實來自於科技公司。

中國經濟轉型也不是今天突然開始的,而是過去十年由資訊化、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推動的。智慧手機在2007年誕生,目前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人口達8億多,遠超其他國家,加上3G、4G的來臨,加速了中國內需的增長——2018年,內需對製造業的貢獻已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佔製造業總輸出的39%,這樣的高水平意味著中國已不再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系,而是內需型經濟體系。

內需增長也帶動了服務業的增長,在最近12年內,服務業增長了近5倍,複合年增長率為16%以上。AIoT、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來臨,會開拓2B2C的增長,最終推動to C的延續增長,並給這個行業帶來新的推動元素;5G和AIoT來臨,將會形成2IoT的增長,促使無人服務的概念,這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而未來經濟發展速度能否延續,在於資源能否適當分配,需要被重點考慮的資源是推動經濟的四大動力——金融、人、能源和科技,以及科技化和市場化的力度。

首先是金融。

金融包含投資方向和力度,是資源分配的重要部分,是一個很廣泛的題目,先說怎樣由技術推動的金融服務,也就是金融科技,其目的主要是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把金融服務帶給每個使用者,提供新體驗和加速經濟發展。

五年來,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資不斷增長,已達到1000億美元。以中國金融科技為例,中國to C移動支付已經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大大提升了消費模式和體驗,而最近很紅的金融科技就是中國人民銀行計劃推出數字貨幣作為國家貨幣,意味著可能會取締舊有貨幣概念。

但現今全球主要貨幣還是以美元為主,而美元的地位在20多年間都沒有改變,1999年歐元誕生後,也沒能撼動美元的牢固地位,數字貨幣的成功與否不在於其技術能力,而在於它的經濟模型、法幣融合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度。

第二個基本的經濟動力元素是人(human capital),人是十分重要的資源,中國每年有7到8百萬人畢業,經濟轉型的過程裡,也離不開怎樣推動在職培訓,所以用科技推動教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但今天跟人有關的技術就是健康醫療、大健康。

大健康,在美國上市公司市值行業分類中排名第3,而中國則排名第8,美國健康醫療上市公司市值佔總市值的14%,同等比較下而中國上市公司不到6%。

資料顯示,中國醫療健康每年支出絕對值為世界第二,但中國14億人口中,醫療支出對GDP的佔比低於歐洲國家水平,人均醫療支出不到500美元。

所以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中國醫療、大健康會有很大提升空間,現在6100億的花費將來要增加到大概近4萬億的水平才能達到歐洲國家醫療開支的平均水平,這其實也預示著將來投資的發展方向。

能源是國家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元素。

這20多年來,中國的能源一直供求不平衡,大部分中國能源都是進口的,供需缺口高達國內生產能力的25%。

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未來20年,中國的能源需求估計還要增加14%,中國要把現在的國內能源產能增加43%才可達到供求平衡點而無需依賴進口。

其實中國已經是電力再生能源的世界領軍者,但單靠再生能源、新電池的突破是不夠的,要開發新領域,比如,外國已經有公司正在研發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產電能,這樣的突破才是中國能源研發的方向。

第一大國不等於第一強國,形成合力是關鍵20年後,中國具備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的條件。

用什麼方法去衡量?

比較人均GDP是最簡單的方法,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現在的人均GDP還要增長大概3~4倍才能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要達到美國水平則需要增長5倍以上。

而服務業在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還是低於發達國家,很多大國生產總值結構的70%都是由服務業引導的,而中國的服務業增長雖然比工業快,卻還未達到應有的大國水平,大部分發達國家的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都低於2%,而中國農業卻在2%以上,這不代表中國在農業總輸出要降低,而是意味著中國在工業、服務業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從這兩個角度看,中國的經濟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如果以每年5.5%的增速,20年內一定可以超越美國,且增長動力會來自內需和地緣貿易,中國具備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條件。

但大國不等於強國,怎麼才是一個強國?

所謂強國就是在很多領域,比如金融、人、能源跟技術方面不再依賴其他國家,或者不再過分依賴其他國家。

要達到強國,不可以單靠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而需要用科技來推動發展,在這個過程裡,不單是需要技術開發,而且需要政府、科技公司、企業家和投資者共同努力,當各方能夠同時配合,資源得到適當分配,對外依賴減少,經濟大國就有可能變為經濟強國。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暴跌90%後三日滿血復活?卡森國際一度漲超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