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隨著阿里巴巴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交易,阿里終於“圓夢”了。
為了圓這個夢,阿里走了數年: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以B2B業務作為主體於港交所上市,市盈率曾一度超300倍,但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使其在第二年6月便黯然撤離港股;2013年10月,阿里巴巴再戰港股,卻因“同股不同權”失之交臂,無論是阿里還是港交所都為此頗為遺憾,港交所甚至還進行了“同股不同權”等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6年後的今天,阿里巴巴終於以4萬億港幣的市值重返港交所。阿里如此大費周章的原因並不難理解。
迴歸港股,意味著多一個募資渠道,跟內地巨大的投資市場也可以產生直接聯絡,因為香港有著既貼近業務主要市場、又可對接國際資本的獨特優勢,這同時也符合阿里的全球化策略。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的關聯公司如阿里健康、阿里影業等皆已在香港上市,這次迴歸也能同時盤活這些資源。
不僅如此,這還可以使阿里巴巴的股票在亞洲交易時段也可以進行交易,加強流動性和吸引力。
也就是說,無論是股票交易層面還是業務推進層面,迴歸港交所都是必然選擇。阿里巴巴對港交所的濃濃渴望盡在掌舵人張勇今天的致辭中:“我們5年前曾經做出的承諾‘如果條件允許,香港,我們一定會回來”。
股價似乎也在迴應張勇:阿里巴巴本次發行價為176港元,開盤股價大漲7.39%。
投資市場看好的無疑是阿里的賺錢能力,我們不妨來看看,其在港股上市後的其核心業務將會面臨怎樣的發展和挑戰。
核心商業:勢頭強勁的背後,暗藏焦慮阿里招股書中披露的資訊顯示,主要業務包括核心商業、數字媒體及娛樂、創新業務及雲端計算四塊。
2019年財年(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阿里巴巴共實現收入3768.4億元,淨利潤802.3億元。其中,核心商業業務依舊為阿里巴巴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9財年共實現收入3234億元,佔總營收比例為85.82%。
結合阿里Q3財報可以發現,除了核心業務電商,其他三塊業務都處於虧損狀態。
雖然核心電商的勢頭依然強勁,但阿里的焦慮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里已經有所端倪。從結果來看,雙十一阿里總交易額2684億元,比去年繼續增長了549億元。優秀成績的背後,阿里的雙十一早就從最早期的全場五折演變成了長達20多天轟轟烈烈的套路遊戲,拉人蓋樓、開喵鋪升級,都是為了搶奪使用者的使用時長和存量帶增量。
這背後的原因是整個網際網路都進入後流量紅利時代,超級App們的增量市場基本到達了天花板。在轉入存量市場後,更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把這些流量運營起來。
在這個大背景下,支付寶、餓了麼、優酷等紛紛成為雙十一玩法的一部分,比如想獲得喵幣就得去支付寶使用一下金融業務,通過紅包優惠為支付寶的部分業務帶帶量,通過這種方式,阿里旗下多個超級App互相導流量。
而另一方面,老對手京東、新對手拼多多也都在持續發力。
前不久,京東披露雙十一平臺總下單金額——超過2044億元,這是京東這麼多年來首次披露下單金額,昭示了京東對業績的愈發自信,並且,強調強勢增長離不開下沉市場的開發,就在雙十一之後,京東釋出Q3業績財報,主要核心業績指標遠超市場預期;在兩個“老大哥”的輝煌戰績下,拼多多沒有披露更多資料,並且Q3財報也並未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但拼多多對使用者增長的渴望依舊旺盛,財報釋出後,拼多多表示在下一季度會繼續百億補貼戰略,希望藉此穩住下沉市場,並向京東和阿里所佔據多年的一二線市場滲透。
當然,在電商業務這個阿里最拿手的領域,它不會輕易被超越。我們看到阿里還在持續嘗試創新,比如手淘小程式經過一年的沉澱,終於要推出,這或許會為阿里帶來一波新的想象力。
阿里雲:腹背受敵,如何度過“瓶頸”期?阿里雲是阿里巴巴集團一個很特殊的存在:當其他板塊都在平穩發展時,阿里雲在快速“邁進”,Q3財報中,阿里雲的營收已經超過數字娛樂,成為第二大營收板塊,儘管其仍處於長期虧損狀態。
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阿里雲營收同比增長64%至92.9億元人民幣,延續了增速歷年下降的趨勢。與此同時,虧損也在擴大,阿里雲EBITDA虧損5.21億元,為近兩年的最高值。
這表明阿里雲業務正進入瓶頸期,而隨著華為穩步前進、騰訊to B業務的發展,在接下來的雲戰場上,阿里也將和電商業務一樣,迎來新老對手的挑戰。
老對手毫不讓步、新對手步步緊逼,阿里雲想在這場對抗中處於不敗之地,一方面要加強技術“修煉”的“內功”,另一方面則是藉助阿里經濟體的發展,覆蓋更多B級市場。在阿里經濟體中,阿里雲扮演的角色是底層基礎設施,系統性向企業輸出完備的雲端數字化解決方案。
顯然阿里雲也深諳此道,今年年初,阿里雲推出繁星計劃,為阿里巴巴旗下超級App包括支付寶、釘釘、高德、手淘等提供一站式小程式開發工具。這麼做的思路非常清晰:藉助阿里系旗下超級App們的小程式生態,切中企業對高效開發的需求,將一眾來阿里“淘金”的開發者、企業,變為自己的“使用者”。
綜合來看,在雲端計算這條賽道上,阿里雖然腹背受敵,但此番上市之後,隨著阿里對旗下資源的進一步整合,或許會為阿里雲帶來更多B端資源,從而突破“瓶頸”。
阿里大文娛:虧損還在持續,“明天”能盈利嗎?阿里大文娛的恐怕是阿里四大營收版塊中最尷尬的那個了。
阿里大文娛就是阿里巴巴的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其下業務具體包含優酷、UC瀏覽器、大麥、阿里音樂、阿里影業、阿里文學6項。
為了讓這些業務獨立發展得更好,並互相聯動把資源盤起來,成立至今,阿里大文娛共更換了三任Quattroporte、十位核心高管,職業經理人、阿里元老等輪番上陣,燒掉百億現金。
無論高管怎麼變、業務怎麼調整,始終不變的是虧損。2019年Q3財報顯示,阿里大文娛虧損達到33.27億元。但好訊息也有,第三季度,大文娛總營收72.96億元,同比增長23%。即便如此,依然未能扭虧為盈。
之所以營收增長,是因為一方面“燒錢大戶”優酷在購買內容上的支出減少,而阿里影業的財務資料併入大文娛,直接推動總營收增長。
事實上,大文娛持續虧損的“罪魁禍首”正是優酷在版權上的投入。下圖顯示,相比於去年,大文娛今年以來的虧損要低不少,這背後其實就是得益於優酷在購買內容的支出上有所減少,而轉向原創內容製作,但具體金額多少,尚沒有詳細透露。
正因如此,優酷接下來將增加對原創內容的投入。但對於整個視訊行業而言,採購版權這件事一直都很重要,因為“爆款”越來越多,錯過爆款,則意味著使用者可能去其他平臺,無疑是更大的隱患。
所以優酷的競爭者們,無論是騰訊視訊還是愛奇藝,買版權上不遺餘力:騰訊視訊2018年全年花了646.77億元買內容,2019年僅三個季度就花了558.93億元;愛奇藝則“稍遜”一些,2019年前三季度,內容支出達到165億元。
但愛奇藝的營收卻相當可觀,今年Q3,營收達到74 億元,超過了阿里大文娛的總營收。
優酷想和多位對手的角逐中博出彩,前途漫漫。
與此同時,大文娛的營收功臣阿里影業,情況卻不容樂觀,截至目前,2019財年虧損仍達到2.54億元。事實上,阿里影業就像阿里大文娛的一個縮影,四年換過三任CEO,戰略也是多次調整。
今年,阿里影業動作不斷相繼投資了多部高票房電影,甚至通過《綠皮書》牽手了奧斯卡,近期熱門電影《少年的你》也獲得了15億的票房,這或許會扭轉阿里影業虧損的態勢。
創新業務:勁敵在前,禦敵策略逐漸清晰在阿里生態佈局中,創新業務囊括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各業界翹楚,如高德地圖、釘釘、天貓精靈,但據其財報顯示,這些高名氣APP所帶來的營收卻僅為12.1億元,佔比1%。
知名度與營收資料的衝突昭示著這些業務線(App)都在各自的領域一邊風光無限一邊繼續探索更多的盈利方式,在發展的同時也在奮力禦敵。
其中高德地圖和釘釘尤為如此。
1、高德地圖:用小程式延伸服務場景
作為最早進入行業的“龍頭老大”,其優秀的導航功能與廣泛的覆蓋範圍,是有車人士和路痴的C端使用者的不二之選。但隨著5G風口的到來,以移動地圖為基礎設施建設的車聯網將被推上巨大的風口。
在這一方面,高德競爭對手百度地圖,藉著百度在車聯網領域的戰略佈局,百度地圖作為百度阿波羅計劃關鍵的底層設施,在5G風口下,將獲得更多的機會。
雖然沒有百度地圖的天然優勢,但高德也擺好了應對姿勢。今年在高德APP中上線了“高德小程式”,高德通過小程式去延展車主和使用者的出行服務,並和阿里系旗下的超級APP聯動,打通更多場景。更好的聯動阿里服務於C端使用者,或許能夠成為高德的突破口。
2、釘釘:打造企業級生態平臺
與高德一樣,釘釘也是辦公領域的最早入局者和佼佼者。自2014年12月以來,一路演變,目前的釘釘已不只是一個辦公工具,而是幫助企業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截至目前,釘釘平臺上已有20萬開發者入駐,企業應用數達30萬,使用者數超過2億。
與釘釘的打法不同,企業微信推出企業微信與微信訊息互通、關聯小程式等能力,幫助企業實現內外部連線、及線上線下的打通,以提升轉化與復購。由此可見,企業微信的思路是,基於龐大的C端使用者量優勢去做業務延伸,打通B端與C端場景。
釘釘的發展思路也是基於自身優勢——企業級消費市場,打造企業級生態,此前,釘釘上線了自己的小程式平臺,吸引企業服務領域的開發者和服務商入局。
此外,釘釘未來與手機淘寶、餓了麼等平臺全線打通也是一個重要方向,把超級App們連線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套作業系統。而小程式可以在超級App之間跳轉,不僅可以進行場景切換,再加上後端資料的打通,從生態整合角度看,小程式讓超級App之間發揮了最大的協同效應。
阿里巴巴今日“回家”後,收盤價是187.6港元,漲幅6.59%,看起來市場反響不錯。但是,目前的阿里已經不再是一家電商公司,而是服務於萬千企業的商業基礎設施,其面臨的挑戰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