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今天財經類最大的熱點莫過於阿里巴巴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了,也不愧是“馬爸爸”,一騎絕塵,漲幅6.59%,收盤市值4.01萬億甩開騰訊的3.02萬億。

長江後浪推前浪,騰訊的“港股之王”的桂冠就此被阿里摘去。

阿里、騰訊,國內市值最大的兩家網際網路巨頭,分佔網際網路兩大賽道,走出了不同的成功之道。

它們究竟有什麼有什麼不同呢?我們一起來探究阿里和騰訊成功背後的要素,精彩現在開始。

就從下面的四點開始探究:

1. 使命、願景、價值觀;

2. 業務結構的飛輪模型對比;

3. 全方位財務對比。

使命、願景、價值觀

騰訊以“通過網際網路服務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為使命,體現了其以 C 端使用者為核心的流量性格;

阿里則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使命,體現了其賦能 B 端商家的初心。

公司使命之類大家都懂,都是目標高遠,直接點,我們直接來看看它們的商業模式:

1.騰訊收“過路費”

社交網路具有天然吸引流量的優勢,騰訊商業模式本質是基於免費產品(QQ、微信等)吸引巨大流量,然後基於這些巨大流量不斷開發更多的增值服務。這些產品帶來的巨大的流量匯聚成一條河,而騰訊的角色就是在流量湧動的大河裡設定關卡和大壩,從中抽取能量。

2.阿里收“稅”

阿里以電商平臺起家,相較社交網路突出的2C屬性更強調2B的屬性,因此在吸引流量方面具有天然劣勢。2B的本質在於賦能,阿里也在越來越強調其“商業作業系統”的定位,其商業模式的本質在於為企業提供平臺、支付、物流、內部管理、雲等服務並掌握定價權。

業務結構的飛輪模型對比

用企業增長的經典“飛輪模型”對於兩家公司成長曆程做出分析對比,並從中總結出騰訊飛輪執行的基本邏輯框架。

騰訊的底層飛輪基於核心社交網路QQ和微信,通過吸引大量流量併產生極強的網路效應;進而發展出流量變現的核心業務遊戲廣告和大文娛業務;這些都是 2C的業務,是騰訊的核心護城河。

阿里的底層飛輪基於其核心電商業務淘寶和天貓,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平臺導流業務螞蟻金服。在分別佔據一個消費級網際網路的核心賽道後,騰訊和阿里都開始向B端產業級網際網路延伸,阿里大力發展物流、雲端計算等B端賦能業務,騰訊積極佈局雲端計算、金融科技等2B技術基礎設施業務。

全方位財務對比

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家商業帝國,阿里和騰訊無論從市值表現還是財務指標上都難分伯仲。騰訊於2004年在香港主機板上市,股價在15年間增長超過500倍;阿里2014年在紐交所上市,五年內漲幅91.6%,目前二者市值都超過4000億美元,是國內市值最大的兩家企業。從營收上看,阿里和騰訊收入保持連續高速增長且逐漸接近,阿里營收從FY10的67億元上升至 FY19的3768 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49.6%;騰訊的營收由2001年的0.5億元上升至2018 年的3126.9億元,CAGR達到67.2%。

未來阿里和騰訊將積極尋求核心電商業務和社交增值服務外的第二業務增長點。

參考資料:西南證券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外匯分析:感恩節來臨前美元走強,多頭最該“感恩”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