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等收入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傢俱樂部,並非輕而易舉。2008年,世界銀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一個國家從低收入階段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經濟長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區間,普遍表現為經濟的持續減速或保持緩慢增長。
從歷史資料看,在1960年達到中等收入的101個經濟體中,到2008年只有13個成為高收入經濟體,落入陷阱的機率接近九成。
從邁入高收入國家的經驗看,適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至關重要。一些國家長期以來依賴海外投資、貿易進口和外債來支撐經濟發展,缺乏獨立發展國內經濟的能力,成為沒能跨越陷阱的失意者。
據世界銀行的專家分析,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遇到了以下困難:
第一,由於國內工資收入水平上升,這些國家無法同低收入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競爭,某些低收入國家在勞動密集型工業品的出口競爭中,比中等收入國家生產的同類商品具有優勢,在吸引外資方面也更有吸引力。
第二,由於這些國家缺乏能與發達國家競爭的優勢產業、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產品,它們的困難加大了,它們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機會幾乎沒有了。
第三,這些國家已經喪失當初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挺進時的那種艱苦拼搏的精神和鬥志。一般民眾開始更多地追求福利社會的成果,總希望政府把更多的資源用來實現福利社會的各種目標,否則就對政府不滿,於是胃口越來越大,難以自拔。一般民眾不了解福利社會主要在高收入階段才能逐步實現。
專家認為,改革開放整整四十年了,中國經濟到現在處於一個很關鍵的轉型期,從資料上看,中國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將進入比較確定的L形長尾巴。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目前主流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國將平穩有序邁向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不會為“中等收入陷阱”所攔、所困。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脫貧攻堅等方面展現出很多積極變化,以中國企業家的智慧和能力,以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轉型升級是可以完成的。
從穩定和完善巨集觀經濟政策到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深挖國內需求潛力到開拓發展更大空間,從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到著力實現合作共贏……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背後,展現的正是中國決策者駕馭經濟大局的戰略思維。
只要實體經濟能夠保持活力,製造業不斷地創新,中國的巨集觀經濟就能儘快走出L形,就能像當年日本和南韓那樣,跨越中等收入階段、創造了日本的“隅田河奇蹟”和南韓的“漢江奇蹟”。中國一定會做得更好!
總之,中國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提示:本文僅代表該作者觀點,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