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最近又作妖了。喊了一年的白酒、醫藥、科技股集體大跌,一夜之間,“白馬變驢”,瞬間轉換的行情讓許多人傻眼,後悔沒老老實實買基金?但買基金的痛苦一點也不少呀——買了就跌、賣了就漲,眼瞅著基金的淨值曲線好像還行,但一看自己的收益,卻慘不忍睹……正因為這種痛苦,基金定投這兩年開始被我無數次地推薦。實際操作中,基金定投部分解決了選基難、擇時難的問題,但定投什麼基金、投多長時間、怎麼止盈等,需要自己琢磨的事情也不少。最近菜雞注意到,一種全新的投資基金省心模式——“投顧服務”,已經有基金公司悄咪咪上線了。
嚴格來說,這也不是新鮮玩意,其實就是國外主流的基金銷售模式顧問制“翻版”。和中國主流的佣金制相比,最大區別在於投資顧問是從客戶身上收費,而佣金制下理財經理/銷售機構是從基金公司那邊拿提成。
誰給錢,自然為誰賣命。投顧服務曾給美國的散戶們賺取了大量收益,現在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能否也能我等小散賺上一筆呢?
菜雞在投顧服務出來的第一時間進行了實測,使用了一段時間後,現在來給大家交個作業。
以這個首家推出基金投顧服務的基金公司為例(為避免廣告嫌疑我就匿名了),下載好App,通過手機號、證件號等常規的實名註冊之後,我的基金投顧服務之旅就開始了。
首先,系統會先對你做一個使用者畫像,也就是通過資產分析、需求測評等步驟來給你匹配投資方案。
理論上每個人的財務狀況、投資需求肯定都不太一樣,但這個投顧服務並不是真正意義的量身打造,其實總共只有3大類16種基金組合——測評完成後,會把我放入其中一個基金組合裡。
做完測評,就可以拿真金白銀出來投資了。
需要注意的是,投顧服務是全權委託模式。也就是說你的錢買什麼基金、什麼時候買賣調倉,全部由投顧“代客執行”,不需要你再確認。
同時,投顧採用的是暗盒策略,底層資產、投資策略都是不透明的。意思就是,你既看不到自己具體買了哪幾只基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買這個。
比如菜雞實測的這個中風險型策略組合,買入之後,你可以看到這個組合大致的股債持倉比例以及這個組合池子裡都有什麼基金,但你具體買了哪一隻基金,買了多少錢的,是沒有辦法看到的,只能等到定期報告(季報等)才能略知一二。
每天能看到的,只有你基金組合收益的變化,刺不刺激?
總而言之,你只需要把錢給它,然後就可以當個甩手掌櫃了……那實際效果如何呢,我最後會說到。
可能有小夥伴已經發現,這玩意兒怎麼這麼像這幾年興起的智慧投顧呢。
整體上看,這兩種投顧都是通過基金組合的方式來投資,但核心差異則在於投資過程中策略的不同——本次的投顧服務試點是黑盒策略、之前的智慧投顧大多是白盒策略。
白盒策略下,基金組合的持倉、投資的邏輯、調倉的理由,都會告訴你,而且大部分白盒策略調倉時,需要投資者手動確定跟或者不跟。
這就好比,黑盒是你請了一個CEO,日常都經營都由他來負責;白盒就像你請了個顧問,他會給你出主意,最後還得是你拍板。
從個人情感上來說,白盒策略當然是更人性化的,投資者的主動權更高,對產品也有更多的知情權和決定權;但從收益角度來看,菜雞其實覺得這種“主動權”是有些雞肋的。
因為當我選擇基金投顧來幫我投資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意味著我認可投顧機構比我更專業。這個前提下,當基金組合調倉時,除了“跟”之外,我似乎也沒別的選擇。
也正因如此,作為基金投顧發源地的美國,幾乎所有的投顧都是黑盒策略。
理論上說,由於投資邏輯不用匯報、基金調倉不用請示 ,所以投顧服務在靈活性和市場機會的把握上,會比之前的智慧投顧要強上不少。
至於這種做法符不符合你的胃口,那就見仁見智了。
說了這麼多,現階段的基金投顧值不值得入手,是否可以替代基金定投?
實測下來,我認為投顧服務屬於理念很好,但實際效果還有待驗證的階段。
作為一名投顧服務的真實使用者,我觀察下來,是否下手,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建立信任。
過往我們買基金,很多時候看基金經理是誰,看他的業績怎麼樣。
但基金投顧作為一個新產品,幾乎是沒有過往業績的,同時也不知道這個投顧團隊的負責人是誰,團隊成員的構成是什麼樣,連給我買了什麼也看不到,讓我怎麼相信你能行呢?
實際上,目前基金投顧服務的5個試點,都是基金公司或者子公司,那投資團隊會不會偏愛自家的產品或者出現“道德風險”呢,也有待時間考驗。
如果你手上正好有閒錢,並且勇於嘗新,可以像我一樣,拿點小錢體驗一下。
操作也很簡單,如實填寫你這筆錢的投資需求——保值的錢選低風險、增值的錢選一定風險、謀求高收益的錢選較高風險,然後就等結果了……如果哪天不爽了想撤,也隨時都可以賣掉。
如果你之前已經有滿意的投資理財計劃,就沒必要去調整自己的資金配置。來日方長,中式投顧服務靠不靠譜,我們可以慢慢觀察。對基金投顧服務有興趣的小夥伴,咱們評論區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