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近期央行降準,經濟會快速回暖嗎?我的結論是不會,我從微觀經濟層面來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一、降準只是增加了可貸資金,並不代表銀行願意放貸,企業願意貸款

降存款準備金率,降低了商業銀行上繳央行的存款準備金,讓銀行獲得更多的可貸資金。但由於經濟不景氣,銀行怕出壞賬風險,實際上還是會以比較嚴格的方式放貸。從本人實際與多家銀行領導交流來看,不少銀行還是計劃把大的資金放給有實力的開發商,或寧肯少放貸多拉存款。可能少數國有銀行可能會為支援普惠金融,通過一些產品定向給中小企業,但銀行大的放貸還是謹慎。

目前很多企業的訂單不足或萎縮,企業為節約財務成本,也不願意擴大生產規模和新增貸款,借貸意願也不足。

從近幾個月的社融增量的資料來看,微觀主體的銀行和企業決定了貨幣還是呈現緊縮的狀態。

二、消費不足會導致多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惡化

中國真正的大問題,還是房地產行業泡沫,嚴重透支了民眾的消費能力,居民用於消費的可支配收入變少。

2018年是“滾動熊市”,各行各業密集的“黑天鵝”黑壓壓飛來,由於去槓桿導致大部分人金融資產或多或出現了大幅度虧損,很多人在P2P、郊區買房、股市、比特幣、傳銷.....等很多領域誤踩了很多雷,存款縮水嚴重,這方面的消費能力受到很大的影響。

2018年,各行業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裁員潮,從高大上的網際網路行業、到地產、汽車、電子等行業,為了保證現金流順利過冬,大量的企業紛紛裁員,讓很多人對於未來產生悲觀預期,更是無法放開手腳花錢。

消費的緊縮,會讓各行各業出現生產相對過剩更加嚴重,從而導致各行業為清庫存而展開殘酷的價格戰,陷入痛苦的虧損中,進而繼續展開裁員。

不敢消費--企業生產過剩--企業經營困難--裁員--不敢消費...這已經形成了一個迴圈的死結。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經濟有其自然規律,由於外需受到中美貿易戰的衝擊,只能等一批企業倒下,一些行業龍頭展開併購,控制價格繼續下行。從近年的“供給側”改革中,已經看到了整合的趨勢,大部分行業將從“跑馬圈地”的紅利,過渡到“整合重組”的階段,最後都會形成少數企業相對自然壟斷的格局,比如家電行業,高峰期的時候也有幾千家企業打價格戰,通過大量的廝殺,最後剩下了美的、格力等巨頭企業,其後盈利相當可觀,格力的ROE竟然去到了30%左右,可以和銀行的ROE相媲美。

三、經濟有其週期規律,期待政府繼續加大改革開放

儘管個稅出了一些紅利,實際影響收入比較小。經濟週期的力量不會因為人為干預而出現大的調整。我們不能因為出了幾天太陽,就以為冬天已經過去。

我們還將較長時間處在寒冬之中,只有等各行業的併購重組塵埃落定、海外市場消化一部分產能,以及政府出臺較大規模的精兵簡政之後,經濟才會真正有所復甦。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輪迴,經濟生態系統有衰退,蕭條,復甦,繁榮的經濟週期。故也不必過於悲觀,對個人來說,關鍵是看,危機來臨,你是否在受益行業和企業。

期待政府更大層面的改革開放和放權減稅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外資扎堆湧入時,A股反而更冷清了?(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