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理財本身是有虧有賺,並不是只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投資時存在虧損,只要投資者接觸了存在風險的理財產品,就可能存在投資虧損的結果。

但是,銀行僅僅是提供了理財的渠道,理財盈虧的最終結果,也是需要投資者在選擇對理財產品才能導致有好的收益回報。銀行把理財風險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R1、R2、R3、R4、R5,對應著謹慎型產品、穩健型產品、平衡型產品、進取型產品、激進型產品。這裡面僅僅是R1謹慎型產品才能做到保本保息,到了穩健型產品就是低風險,中風險和高風險了,本金在R2開始投資就要考慮可能虧損了。

另外銀監會出臺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於“個人理財業務”的界定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根據經營管理方式的不同,商業銀行個人金融服務分為金融諮詢服務和綜合金融服務。我們一般所說的“銀行理財產品”,其實是指其中的綜合理財服務。

有些產品類似於基金中的股票基金,當然,這樣的產品,由於市場市場不好,或者基金經理能力差,虧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建議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詢問理財產品的模式,是存款型貨幣基金還是其他型別基金。但是當自己會買基金和股票的時候,為啥要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銀行裡面的理財產品營銷成分大於實實在在的收益。

當然還是自己的錢自己打理是最好的,當然這也需要自己懂的理財才可以哦~

咱們下回見!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多數人錯過,少數人把握,1千元理財乾貨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