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個人徵信,我們都知道不論是房貸、車貸還是其他的信用貸款,都會查詢個人徵信,以致於我們自己平時都不敢查詢徵信。
因為徵信查詢次數多了會被銀行認為個人信用不佳,過度關注信用情況,導致貸款不被通過。然而實際情況真是如此嗎?
不同查詢,影響不同個人信用報告的查詢原因分為本人查詢、信用卡審批、擔保資格審查、貸後管理、貸款審批、異議查詢等,不同原因的徵信查詢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1.本人查詢
個人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櫃檯查詢徵信,或者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等網路渠道的徵信查詢,都屬於本人查詢。這種查詢不會對徵信造成傷害。
2.貸後管理
查詢徵信報告是貸後管理中最普遍也是最簡單的一環
一般銀行對於客戶經理的要求就是一個月或三個月必須進徵信系統查詢客戶的資信情況等,來防止不良貸款的發生,這個是屬於銀行的常規性操作。
貸後管理查詢屬於中性查詢,不好也不壞,只要是正常情況不會有什麼影響。
3.信用卡審批、貸款審批
信用卡審批、貸款審批的查詢按風險要素看屬於負面類,這類查詢過多時會對徵信產生不利影響。
短時間內多次查詢,會被金融機構認為是財務狀況不佳而被拒貸。
一般來說,一年內有6次以上此類查詢,就基本和下卡或下款絕緣了。
4.擔保資格審查
要知道,“對外擔保資訊彙總”是明確被錄進個人徵信報告中的,對他人的擔保越多,擔保人的信用風險越高,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為了避免過度負債,一定要謹慎提供擔保。
既然頻繁查詢徵信的影響這麼大,那我們還要查詢個人徵信嗎?答案是要查。
本人查詢徵信不會對徵信產生傷害,而且定期查詢徵信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
如果沒有不良記錄,除了繼續保持外,還要儘量避免可能會對徵信有影響的查詢或操作。
如果徵信存在不良記錄,就更應該謹慎對待,保持良好的信用習慣,用良好的信用記錄覆蓋掉舊的不良記錄。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