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生鮮零售裡的水太深,toVC、toAT、toG等各種心思滿天飛,但前置倉、自提點、燒錢獲客的模式實在是沒有任何壁壘,巨頭隨便整合一下效率就比創業公司要高,而且使用者留存率也更好。更何況今年房屋租金下降,更適合巨頭切入,對於已經打到血紅的創業者來說,有的前置倉租期過長已經讓自己虧了一大筆。

同時經歷過美團、滴滴這樣的案例之後,阿里騰訊的投資路線已經大變,阿里要直接控制,騰訊要求你能啟用自家生態,臉色都不好看。

於是去年,行業開始提冷鏈,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壁壘。可是在前置倉裡放一臺冰箱算什麼冷鏈?蔬菜水果的冷鏈保險運輸儲藏技術過於複雜,沒有三年五載積累根本跟不上!

最後,大家都選擇了停止燒錢、努力盈利。於是回過頭使用者都跑了,以前講的下沉市場、物流網路統統不重要,核心使用者群立馬變為付費能力強的職場女性,薅羊毛的大爺大媽統統排除在外。這就讓核心使用者群在大爺大媽身上的買菜品類,變得尷尬起來。

生鮮零售無論怎麼前置倉、自提點,最終還是要尊重商業地產的邏輯,而不是一句物流網路為王就能不管不顧。

當下的生鮮零售產品普遍難用,價格系統優惠系統設定得比雙十一還複雜,永遠逆著使用者的消費習慣而行,使用者永遠無法一眼得知平臺上水果蔬菜一斤多少錢。以燒錢補貼為基礎打造出來的產品服務邏輯,帶來的對使用者體驗、使用者真實需求的忽視,為其扭轉盈利埋下了危機。

生鮮零售的核心使用者——職場女性們,原本是想借助網際網路平臺省時省力省錢,最後體驗下來只能省錢,而一旦補貼停止,價格比超市還貴的時候,使用者就會流失。

原本以物流的思維,過度追求配送速度,4個小時變2個小時,2個小時變1個小時,1個小時甚至還要壓縮到30分鐘。但其實,使用者購買水果蔬菜都有囤貨習慣,並沒有過分即時性需求,2個小時完全可以滿足。由於生鮮零售產品設計過於複雜,諸多使用者選貨購買時間都要超過1小時,這種錯位的產品服務設計也就不符合追求盈利時期的市場。

想一想,如果配送時間固定在2個小時,讓配送員可以用三輪車送貨而不是騎電動車趕時間,如此配送成本會大幅降低;在產品體驗上設計得更符合使用者習慣,幫其省下半小時選購時間,如此以來等待兩個小時收穫也被控制在預期內。

讓生鮮零售迴歸零售本質,而不是裝一個物流核心;讓使用者先感受到物美價廉,然後願意為線上生鮮等待2個小時時間才是生鮮的本質。

現下的生鮮零售們,大部分過於關注物流,而忽略產品品質、上游供應鏈供應,最終失去了使用者忠誠度,沒有真正的核心使用者群。

好的是,從去年開始,整個生鮮零售市場已經不再過渡追求規模,轉去優化上游供應鏈,到今年產品品質已經有了質的改善。

在資本退燒,重回零售本質之後,生鮮零售們學會將核心競爭力押注在上游供應鏈,用品質和服務留住使用者,才能有真實復購率,才能獲得持續盈利。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下塘爆發!投資11億的重磅專案開工!近15億的民生專案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