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赴港上市後,各類新聞熱度不減,從42.4倍超額收官的新股認購,激烈的暗盤競價交易,再到上市兩天大漲的市場表現,關注度簡直一浪更比一浪強。
這不,看著這兩天阿里的市場反應,恆指公司終於也按捺不住了,11月27日收盤後,恆生指數公司公告,由於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符合恆生綜合指數的快速納入指數規則要求,相關指數的成份股將於2019年12月6日(星期五)收市後有下列變動,並於2019年12月9日(星期一)起生效。
阿里赴港後,無疑給港股一劑強心針,這藥效還沒過呢,恆指公司又來加碼,看來阿里在港股的未來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現在阿里與騰訊成為港股雙雄,兩巨頭簇擁著整個市場,讓冷清了許久的市場情緒又重新暖和起來了,不過好東西多了,選擇恐懼症也就出現了,很多投資者開始糾結,為數不多資金是應該持有常居港股一哥位置的騰訊,還是這阿里新貴?未來這兩家公司誰更值得我們擁有呢?
網際網路雙雄的生存模式不一樣
首先,阿里和騰訊無疑都是中國最頂尖的網際網路公司,是當之無愧的行業標杆,騰訊當前市值約4000億美元,阿里整體約有5000億美元,單從當前的市值來看,似乎兩者小有差距,但從兩家公司的生存理念來分析,卻是大相徑庭。
騰訊牢牢的掌握著社交、遊戲、娛樂、遊戲等關係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業務,使用者日活躍量以及使用者粘連度都是驚人的。這是騰訊護城河中最重要的一道。這樣的護城河讓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願意付出更高的成本,與騰訊合作,來獲得騰訊使用者流量的紅利。這也使得騰訊在市場中的溢價攀升。
而反過來看,與騰訊合作的這些企業又成為騰訊帝國的新邊界,不斷為騰訊這座科技大廈添磚加瓦,優質的良性迴圈系統就這樣被建立,騰訊不敗之地的神壇就更高了一層。
如果騰訊的成功是務實的腳踏實地的話,那麼阿里成功就來源於不斷的顛覆時代,甚至是創造一個新的時代。當實體商業被擠得水洩不通的時候,阿里跳出圈子,搞起了電商,我們的生活在便捷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看來馬爸爸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就是重造一個商業生態圈,迎合網際網路時代的浪潮,徹底變革原有行業的盈利模式。
阿里和騰訊都是把身邊每個人都變成了他們的客戶,潛移默化的培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當客戶粘性變成我們對他們的依賴時,阿里和騰訊實現了真正的成功。但把目光放長遠一點,未來隨著現有模式飽和,突破性業績增長的可能越來越小,而唯有從裡到外的顛覆性改變才有可能創造新的爆發式的贏利點。就這方面來看,阿里的理念似乎更有優勢。
未來業務發展,阿里更勝一籌
騰訊的業務模式註定了其未來業績的釋放是能夠預見的,也就是大概率沒什麼驚喜。從遊戲、網路廣告、金融科技等核心業務來看,各板塊都出現了增速放緩的情況,其中此前平均增速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網遊業務。2019年Q3同比增速只有11%,國內網遊市場份額也下滑到31.1%。
而阿里目前的四大業務板塊為電商、雲端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 2019年雙十一當天成交額又增長了約25.7%,全天有超過10萬商家開通直播,開場1小時3分鐘,淘寶直播引導的成交額已超越去年全天,就連時代的“直播帶貨時髦”阿里都沒錯過。雙十一當天,每秒訂單峰值 54.4 萬筆。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流量洪峰。這樣的流量需求大考阿里雲拿到了滿分,能承載阿里巴巴這樣萬億規模的核心繫統,阿里雲是全球第一個做到的,這個技術真的是槓桿的。
在技術與盈利能力強悍的四大業務板塊之外,阿里巴巴仍有諸多業務排隊等待分拆上市。就以螞蟻金服為例,從支付寶、餘額寶,到螞蟻花唄、運費險、芝麻信用……螞蟻金服包含了幾乎所有金融業務,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沒包含的,至於螞蟻金服的市場估值,那也是相當的耀眼。
在阿里招股說明書中提到,截止2019年9月,在滿足交割條件時,阿里巴巴根據協議以權益法核算,以人民幣875億元獲得螞蟻金服33%的股份,並確認人民幣692億元(97億美元)的收益計入利息收入和投資淨收益。那麼倒著推算的話,螞蟻金服目前估值至少在2625億元,而螞蟻金服卻只是阿里龐大體系中的一環,以小見大,未來的阿里前途不可估計啊。
小結
騰訊業務增速的放緩確實就在眼前,而阿里業績的快速增長也是事實。兩者都有各自的護城河,都時代佼佼者。但未來三年的發展來看,似乎阿里的不可預見性更強。現在阿里赴港上市,市場表現亮眼,又有美股阿里背書,投資的風險更小。同時日後,時機成熟,各大指數會迫不及待投來橄欖枝,更多資金將紛至沓來,相信溢價會更高。
本文作者 四夕飛月
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