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目的:
(1)通過股市產業鏈研究找尋核心產業端(即處於優勢地位的公司);
(2)通過產業鏈研究找尋未來將成為龍頭公司,具有統治地位的公司;
(3)通過行業地位的分析,找尋適當可以投資的公司,等待時機並買進實現增值。
正文:
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常常需要判斷公司所處的產業鏈情況,並且根據產業鏈情況判斷處於優勢地位的公司,這種公司往往通過商業模式、技術優勢、稀缺性等核心能力成為產業鏈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具備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技術的限制,華為所處的基站裝置市場呈現較大的市場集中度,基站裝置的市場份額往往被華為、中興、愛立信、諾基亞等少數通訊裝置公司所佔有。使得華為等公司在產業鏈中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由於商業模式的特殊性,馬雲建立的阿里巴巴帝國通過連線中小企業和C端消費者,搶佔市場流量,實現贏者通吃;馬化騰的騰訊集團通過微信、QQ等熟人社交軟體,佔據大量的流量使得其在遊戲產業鏈中因巨大的使用者群處於市場核心地位;酒店集團公司通過土地的佔有形成對資源的佔用,利用稀缺性獲取市場地位。
無論是資源因素還是商業模式,對於公司而言,其核心的目的是佔領市場有利位置,也就是在產業鏈中佔據統治地位。商業公司通過競爭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在形成寡頭或者市場競爭格局集中的情況下,通過價格控制或者同謀實現產業鏈的有序控制,以實現其統治地位。
一、產業鏈中誰是老大?
而這種成本優勢的獲取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成本控制,包括對固定成本,如:機器折舊、土地攤銷、製造成本等等,也包括對可變成本的控制,主要包括人員成本、管理成本等等。所以從第一方面出發,企業的成本優勢主要來源於對於人員和生產能力的優勢之上;第二方面則來自於企業自身的運轉能力,簡單來說就是企業的銷貨能力,往往製造業上市公司進行競爭時往往生產相同的同質化產品,自然其市場接受程度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基本是相同的。大廠為了獲取更快的運轉速度從同質化出發,開創品牌,自然為同質化產品的大規模銷售提供了保障。那麼由此來看,品牌即是大規模生產情況下,為了提高同質化產品的運轉速度誕生的產物。
所以,在上述兩方面優勢的背景下,大企業通過品牌、成本控制等因素,在供給側改革等影響上,逐步佔據市場份額,成為具有寡頭競爭格局的公司。
正因為這樣,股票市場才出現了對於成長股和週期股的不同投資邏輯,對於成長股來說,實際是從週期的一個階段出發,通過行業和公司研究,找尋未來佔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公司;而對於週期股來說,實際上是從整個週期來說,找尋在寡頭格局下週期的變動情況,進而從週期底部進入週期頂部退出實現盈利。
二、老大地位還保不保得住?
我們清晰的知道,由於企業擁有成本優勢和品牌優勢使得企業在競爭過程中處於領先地位,換句話說優勢企業的成本和執行效率都要強於一般企業,使得優勢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
但是這種格局真的不會發生變化麼?
回憶下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消費網際網路的出現實則衝擊了消費品牌商的地位,其讓消費者離開品牌商主要的競爭陣地——線下。通過線上連線更多商家加上快遞物流業的相互扶持,從技術上實現了消費者購物所希望的“多快好省”的想法。當然網際網路不能完全替代線下,但網際網路確實改變了線下。
相對於傳統商超而言,網際網路模式顯然具有較低的成本以及較高的運營效率,使得相對於傳統商超來說,具備一定的優勢,自然能夠衝擊商超的位置。
那麼也就是說,如果產業網際網路的出現可以解決傳統制造業所擁有的兩個優勢,一個是成本優勢,一個是運營週轉優勢;那麼對於下游需求方來說,自然會選擇和產業網際網路公司進行合作,進而威脅到傳統制造業目前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領先地位。
那麼產業網際網路如何獲取傳統制造業具備的成本優勢呢?
在目前的成本優勢上,我們知道成本優勢體現在生產能力和組織能力之上,對於大企業來說,其擁有優秀的管理層和優秀的生產機器裝置所以具備這樣的優勢。如果中小企業不擴充套件規模,其自身在組織能力上的不足並不會充分現實(相反企業越大,相應的管理問題就越突出);另外如果產業網際網路可以通過連線中小企業的生產能力自然其生產能力之和想必大於大型企業,自然帶來更大的規模優勢,而這種規模優勢可能不能體現在生產裝置之上,但可以體現在採購原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等其他成本之上,進而縮小與大型企業之間的成本優勢之差。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只要產業網際網路公司能夠擁有或者聯合更多的生產能力,則以產業網際網路公司作為交易主體的公司自然會取得相應的品牌優勢,在成本和品牌的雙重優勢下,進一步影響目前大廠的核心地位。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公司可能擁有更低的價格,更高的運轉效率。在市場逐步接受的情況下,對於傳統產業鏈大廠來說,可能造成重大的影響。
那麼,在這種前提下,傳統制造業大廠的領先地位是否還能維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