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全球體系角度觀察
資本主義兩個主要發展階段有著淨水分明的差別,以英國為中心的階段,是以中心生產體系,任何經濟體加入該體系都面臨本國儲蓄外流,原有經濟體系快速崩潰的特點,典型的是中國和印度。因此,該體系驅動英國不斷的向外殖民,尋找新的市場,才能保證該體系的正常執行。當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沒有新的市場消費其不斷增長的產能的時候,日不落帝國的衰亡也就開始了。
二戰後,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體系,是以中心消費拉動整個體系快速擴張。該模式所到之處,中心強大的消費能力迅速的拉動加入該體系的經濟體獲得飛速發展。歐洲的復興、日本的戰後崛起,東亞四小龍、東南亞的繁榮,無疑例外都與美國強大的消費拉動密不可分。這些經濟體的復甦與繁榮,加速了美國體系進入鼎盛時代,東歐、俄羅斯、中國、印度等經濟體在上世紀末都毫無保留的加入了這個經濟體系。
美國以一個民族名不副實的消費能力來吸納人口數十倍於其他民族國家的產能,進而維繫整體體系的擴張,是目前美元體系的一個深刻悖論。“次債危機”是整個體系難以運轉下去的表現形式,本次危機是整個體系的危機,是中心消費驅動增長方式的危機。寄希望本次危機短時間內結束,全球經濟繼續走上快速增長的快車道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而新的平衡中,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全球架構將被改寫,未來所有的行業變化都將圍繞再平衡展開,這將並不以任何一個經濟體的意志為轉移,全球經濟正在走向未知。
2、 從兩個世界的角度看全球經濟走勢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世界一分為二: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人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現實世界,而消費去流向了兩個世界。虛擬世界中的企業具有明顯區隔於傳統企業的特徵:
I、與營收比較,其提供的就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提供就業微乎其微);
II、成本無限低,利潤無限接近營收,很像現金的黑洞。例:蘋果、微軟、谷歌、甲骨文、百度、騰訊、阿里。
III、壟斷是虛擬企業的天然屬性,例:微軟在作業系統領域,谷歌在搜尋領域,百度在中文搜尋領域,淘寶在C2C領域、騰訊在即時通訊工具領域。
IV、不斷自有強化,虛擬世界企業的強大盈利能力促使全球資本、人才、技術瘋狂湧入,從而推動了虛擬世界的迅速膨脹,不斷自我強化。綜上,虛擬世界中的企業的典型特徵概括:現金黑洞、高度壟斷。
虛擬世界企業在可以輕鬆實現低成本、無國界的擴張,自我強化,不斷對現實世界儲蓄(消費)進行吞噬,必然導致現實世界企業營收萎縮,企業利潤下降,提供就業萎縮。
在兩個世界並存的情況下,虛擬世界自我強化與現實世界被動弱化同時發生,當虛擬世界企業在虛擬世界已經完成高度壟斷,其擴張的觸角自然伸向了現實世界。如果說現實世界中的企業是以實體制造為核心的,而虛擬世界中的企業則是以智慧化和網際網路為核心的。虛擬世界中憑藉資本、資訊壟斷和智慧科技的三大優勢對現實世界中的行業進行顛覆式的改造與創新,不斷改寫市場的規則,成為市場的領導者和壟斷者。典型的案例是蘋果公司對手機產業的顛覆,蘋果公司顛覆傳統手機行業的速度在傳統制造業的思維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因為傳統以製造為核心的思維下,需要掌握核心科技,每個環節都需要企業自身完成,而蘋果的思維剛好相反,蘋果僅僅是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者,通過全球採購與組織生產,將全球最優質的資源組合到一起,從而使智慧手機徹底顛覆了手機傳統的功能,以軟體為核心的智慧手機銷售給消費者的更多是一種交流的手段或者說可持續更新的服務。蘋果對智慧手機的控制更主要集中在系統上,通過對手機系統的升級使蘋果永遠保持與使用者的密切聯絡,達到永續的從手機使用者身上獲得價值。在傳統世界中,企業主要利潤來源於初次銷售,而虛擬世界企業主導的產品將可以永續的從使用者身上獲得利潤。智慧手機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蘋果和虛擬世界中的企業,智慧電視、智慧電器、智慧汽車,蘋果們正在加速向現代製造業的各個領域滲透。
毫無疑問未來,如果智慧企業完成對汽車行業的顛覆,無疑對全球製造業和就業將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德國、日本、中國等傳統汽車製造大國的就業因此將受到巨大的衝擊,間接影響的行業有鋼鐵、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等。當然,蘋果僅僅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家企業,與蘋果類似的谷歌、騰訊、阿里、臉書及其他新興企業都在完成本行業壟斷之後,都已經將觸角伸向傳統領域。他們壟斷著資訊,壟斷著全球最頂尖的人才,擁有印鈔機一樣的盈利能力和與蘋果一樣的思維方式,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基於平臺,而非製造的某些環節,這讓他們可以組織全球最優質的技術、資源和幾乎無限量的資金投入。因此,虛擬世界對傳統行業的逐一顛覆將難以避免。兩個世界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日益模糊,這一過程的完成將導致全球製造業的重心發生大範圍的轉移,而對基礎資源的需求的顛覆速度也將超出我們認知與理解的速度。虛擬世界對行業的壟斷是跨越國際和行業的,這種壟斷將超越現在資源企業對資源壟斷的能量。而這種轉變最大受益者將是美國。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及稀土資源(智慧科技的基礎)決定中國也可能成為受益者。傳統制造業中心歐洲和日本將受到巨大的衝擊,因為這兩個經濟體比人力成本競爭不過中國,比智慧技術和對資源的整合能力與美國企業存在巨大差距。諾基亞的衰落是歐洲製造業衰落的一個前兆。
3、 從分工角度觀察
美國憑藉創新獲得超額利潤,德國佔據高階市場,日韓佔領中高階市場,中國佔據中低端市場。顯然創新獲得的超額利潤是階段性的和不可持續的,更致命的是,以資訊科技革命為主導的新技術革命創造的利潤流向與傳統的技術革命有著本質的區別,新技術革命僅需要很少量的員工卻創造出天量的利潤,這導致大量的利潤流向了華爾街,而不是流向了消費者的口袋。對比數字更能說明該問題,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為美國提供數百萬個就業機會,而微軟、蘋果、谷歌等企業加起來提供的就業機會也只有區區十幾萬人。因此,新經濟本身就使的美國消費變得無以為繼。但流向華爾街的利潤要繼續獲利,就必須向“未來”要利潤。“次債危機”產生的背景就變得清晰:一面是創新利潤不能為美國家庭創造大量就業,又要求美國家庭去消費掉全球過剩產能(缺錢),一面是流向華爾街的天量利潤需要找到一個再次獲利的出口(錢多)。雙方需求碰撞到一起自然就出現了華爾街將錢借給沒有償還能力的家庭。因此,“次債危機”產生存在歷史的必然性。而“次債危機”的爆發也預示著美國消費引擎的徹底熄火,債務累積也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要使美國消費引擎再次啟動,那麼,美國基於新興能源智慧再工業化發展將是必要條件,而完成再工業化美國也就完成了由消費中心到生產中心的轉變,這顯然與全球原有的體系是背道而馳的,也將對中國經濟產生致命的衝擊。在原有框架不變的基礎上,寄希望中國在新的十年依然保持較快增長那將是不切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