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按照中國海關總署資料,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4298億美元,貨物進口1539億美元,貨物貿易順差2735億美元。

但美國商務部統計顯示,2017年美國對中國出口1304億美元,貨物進口5056億美元,貨物貿易逆差3752億美元。

為什麼中國海關總署統計的中國貨物貿易順差,與美國商務部統計的貨物貿易逆差,相差了1017億美元?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上海財經大學特聘教授許憲春近日在上海財經大學演講時解釋,這主要來源於中國統計的對美國貨物出口資料,和美國統計的從中國的貨物進口資料之間的差異,這一資料的差額(758億美元)佔了整個中美貿易差額的76%。

其中有幾大因素,比如計價方式、轉口貿易、貿易加成、旅行專案中包含貨物等。

現行貿易總值統計方法扭曲了真相

從計價方式看,中國貨物出口統計採用的是離岸價(FOB),美國貨物進口統計採用的是船邊交貨價(FAS)和到岸價(CIF)兩種價格。這就意味著,美國按照到岸價計算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價值中,包含了從中國口岸到美國口岸所發生的國際運費、保費等,而中國按照離岸價格計算對美國的出口,並不包括這些費用。

另外,轉口貿易中會發生兩種加價行為。

一種通常針對加工貿易貨物,這些貨物在離開中國關境後被中間商購買,然後以更高價格轉賣給美國買家,於是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價格出現加成,但這個加成中國沒有得到。

另一種是經過中國香港轉運到美國的加價行為。這是因為貨物在香港被進一步簡單加工後產生了增加值,或由於逐利而抬價。美國依舊把這部分視為中國內地對美出口的一部分,而且統計加工後貨物的進口總值。這部分增加值或抬價推升了統計差異,但這部分中國內地也沒有得到。

關於旅行專案包含貨物,中國很多旅行者在國外購買大量產品,已經是貨物進口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說,中國服務貿易進口中的旅行專案包括了大量貨物,但這部分實際上被計入了服務貿易進口,沒有計入貨物貿易進口。

其中主要包含兩大類內容:

第一大類是旅行,包括旅遊、留學、醫療等;

第二大類是運輸服務和智慧財產權使用費等生產性服務業。

中國的服務貿易長期是逆差,對美國也是長期逆差,但是這個逆差大部分來自旅行專案的逆差,“如果把這部分服務貿易的逆差轉到貨物貿易,就會衝減相當一部分貨物貿易順差。”許憲春認為,這部分本應計入貨物貿易進口卻被計入了服務貿易進口,導致了中國貨物進口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加大了中國對外,尤其是對美的貨物貿易順差。

另外,許憲春說,僅考慮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是不全面的,近年來中國對外服務貿易逆差迅速擴大,其中對美服務貿易逆差快速增長。

據中方統計,2006~2016年,中國來自美國的服務進口額由144億美元擴大到869億美元,增長了5倍。2016年,中國對美國服務貿易逆差高達557億美元,佔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總額的23%,佔美國服務貿易順差總額的22%。所以僅考慮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而忽視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順差是不妥當的。

許憲春說,分析貿易情況,可以從兩個角度看,一是貿易總值,二是貿易增加值角度。

目前海關統計都是按照貿易總值統計,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產品往往是全世界很多國家共同參與制造,比如貨值幾百美元的iPhone手機,雖然從中國出口,全部按照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計算,但實際上中國獲得的附加價值不到10美元。

“按總值來計算,往往會誇大雙邊國家之間的貿易差,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貿易差。”許憲春說,貿易總值統計在新型國際分工體系下的不適用性導致了“統計假象”,扭曲了雙邊貿易的不平衡狀況。

世界貿易前總幹事拉米就認為,現行的貿易總值統計方法扭曲了貿易的實際情況,他提倡改革貿易統計方法,推進全球價值鏈研究,以貿易增加值統計彌補傳統貿易統計體系的缺陷,合理還原事實真相。

貿易逆差背後的利益順差

許憲春說,在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美貿易順差記錄在中國,但貿易背後的利益順差多在美國,總體上多方均實現了互利共盈。

根據商務部委託中國全球價值鏈課題組所做的《2010-2016年中美貿易增加值核算報告》,如果2017年有關引數保持不變,2017年中國向美國出口每1000美元貨物所拉動的中國國內增加值為646美元,中國從美國進口每1000美元所拉動的美國增加值為814美元。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向美國出口1000美元貨物中,有354美元用於購買位於產業鏈上游國家(地區)的原材料或服務,646美元形成中國居民的工資、企業的利潤和政府的稅收等專案。這一數值在美國則為814美元,遠高於中國。所以,同樣的出口額中,美國居民、企業和政府實際獲得的利益更大。

許憲春說,從投入產出表來推算,出口對中國和對美國的增加值拉動是不一樣的。2017年中國向美國出口貨物拉動的中國國內增加值為2776億美元,中國從美國進口貨物拉動的美國國內增加值為1253億美元。

所以基於貿易增加值統計的中美貨物貿易順差僅為1523億美元,比基於貿易總值統計的中美貨物貿易順差2758億美元降低了44.77%。

“這更加符合實際情況。貿易總值情況下很多是由其他國家產生的,中國並沒有獲得相應的利益,所以基於貿易增加值統計更加客觀。”許憲春說。

另外,統計資料也顯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貢獻者”並不只是中國本土企業,還包括廣大的在華外商投資企業,尤其是在華的美資企業貢獻了相當一部分。

從2007~2013年,外商投資企業對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差額的貢獻都在50%以上,也就意味著外企佔到了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半壁江山。尤其是2011年,外商投資企業對中國對外貨物貿易順差的貢獻達到84.29%,近幾年有所回落,2016年這一數值到了28.64%。

“中國的貨物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商投資企業的跨國生產、經營、銷售行為導致的。”不僅如此,許憲春說,外商投資企業,特別是美國在華投資企業還獲得了豐厚利潤,增加了美國的國民總收入和國民財富。

許憲春說,對美出口貨物的價值,一部分是中國本土企業附加的價值,一部分是外商投資企業附加的價值。

外商投資企業附加的價值再分解,一部分是外商投資企業所產生的工資和稅金,這應該是留在中國國內的,另一部分是企業利潤,其中有一部分是匯給母公司變成投資收益,還有一部分利潤留下來,變成對華再投資。

“這部分變成美國在中國金融資產的增加,進入美國對中國資本金融帳戶裡面,增加美國的金融資產,也就是增加美國的國民財富。”

因此,許憲春認為,分析中美雙邊貿易關係不能只關注貨物貿易差額,卻忽視貨物貿易背後對應的跨國企業獲利和資產負債變化。忽視這一點就會低估貨物貿易對雙邊經濟的互利關係,也會低估美國企業從中美互惠貿易中的得利。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明星品牌“呆蘿蔔”停擺,生鮮社群團購洗牌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