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一、縱觀世界:開放是科技發展的要義

“一部波瀾壯闊的世界城市發展史,就是一部輝煌燦爛的科技創新進步史。”縱觀歷史,國家、民族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生產力之爭,其核心便是科技創新能力之爭。樊綱從他國科技創新的經驗講起,在人類發展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現在英國,英國隨之崛起成為雄霸全球的帝國。為何英國能夠成為科技革命的“始發地”?樊綱認為,教育是重要因素。科技進步極大程度上取決於科技人才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英國的高等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到2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就分佈著百餘所高等學府。英語世界最古老的大學——牛津大學也坐落在英國。牛津大學建立於1100年前後,幾百年的歷史,這裡湧現出斯蒂芬·霍金、羅傑·培根等一批又一批引領時代的科學巨匠,科學家們創新的理論和成就推動著整個國度走在全球的前列,而國民持之以恆追求真理的態度亦是英國發展成為科技創新先驅的不竭動力。

世界上諸多國家的科技發展與進步都和“開放”二字牢牢相關。樊綱以日本近代的發展為例。明治維新後,日本拉開了近代化發展的帷幕。在“脫亞入歐”總方針的指導下,日本不遺餘力地引進西方技術、裝置和生產工藝,大量引進、譯介西方圖書、文獻等科技資訊情報資料,聘用外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學習以及引入外國直接投資等,成功實現技術轉移和本土化,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科技強國之路,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強國。同樣,“開放”在俄羅斯的發展歷史中也同樣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改革家、俄羅斯改革之路的奠基人,彼得大帝所主導的改革開放使俄羅斯從愚昧和落後中走出來,開始躋身於歐洲列強之中。他曾微服私訪到荷蘭去當工人,在磨坊裡學習工業技術。在執政的過程中,他能夠做到完全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各國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方法,同時解放思想,促進文化繁榮。短短几十年裡,俄羅斯科技文化的雙重發展,讓全世界都為之矚目。

二、回顧中國:從“比較優勢”到自主創新的蛻變

樊綱認為,經濟的發展是階段性的,不同階段應採取不同發展戰略,適時進行戰略轉換。回顧中國幾十年來的發展,實際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比較優勢”,第二階段:“比較優勢+後發優勢”,第三階段:“學習模仿+自主創新”。其中,“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上都選擇符合自己要素稟賦結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技術。樊綱指出,改革開放階段,中國勞動力相對充足,資本相對短缺,適合發展勞動力相對密集型的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因此,自1978年至200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幾乎一直遵循著這種發展模式,利用人口密集這一“比較優勢”,為國際市場提供廉價勞動力,甚至被稱為“世界工廠”。由於“比較優勢”的運用,中國的經濟自改革開放後的確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這種選擇卻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的持久發展。2000年,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開始上漲,出現了“用工荒”的現象,中國已經無法利用最初的優勢縮小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2000年後,中國開始採用“比較優勢+後發優勢”的發展戰略。後發優勢的著眼點在於學習,力求透過模仿創新來實現經濟追趕,後來居上。這是後起國家在推動工業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條件,是典型的“追趕戰略”。在19世紀的歐洲,落後國家(德國、義大利等)的工業化往往比工業革命的先行者英國以更快的速度發展,這種“落後的優勢”來自於落後國家直接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而不用承受一開始逐步發展這種技術的代價。對於中國來說,2000年後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後發優勢”,透過成熟技術和產業的引進,減少成本、降低風險,同時,立足於自己的國情和特點之上,採用“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相結合的方式,建立適合自己的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從引進模仿到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必經的過程和捷徑,中國的發展歷程亦是如此。2018年,發生中美經貿摩擦,這促使中國開始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當前,中國的科技創新已進入從引進技術向自主創新為主轉變的階段,中國開始逐步掌握創新的能力,在5G、AI、生物科學等諸多領域接近前沿,率先踏入了“無人區”。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完全自我獨立、封閉發展。現階段,中國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和整合創新等方面還有很大的作為空間,必須堅持以開放的胸襟、虛心包容的態度積極拓展深化與一切科技創新強國的產業和技術合作交流。同時,現階段的發展,需堅持“雙迴圈”的發展概念,在開放的同時,重視國內市場,在國際迴圈發展受阻,供應鏈“斷鏈”時,透過自我創新、自主創新補足短板,破除堵點與難點,實現自身創新驅動的發展目標。

三、展望未來:強化民營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

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怎樣實踐才能推動科技創新的不斷進步?樊綱認為,應當減少政府幹預,牢牢把握市場的發展規律,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民營經濟。科技創新需承擔一定的金融風險,而民營企業主要是靠市場競爭求得生存和發展,在收益最大化目標的驅動下,民營企業對市場變化和技術進步格外敏感,這使得它們具有超強的市場競爭和技術革新意識,更趨向於將資本投入到邊際生產率高的產業。如今,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它們在運用創新規律方面將更有優勢,在創新探索上也更有勇氣,能夠勇敢地踏入“無人區”,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找到創新發展的下一個方向。

除了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政府應當在發展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樊綱指出,首先,政府應當著力於完善法律體系,建立專利制度,以保護智慧財產權。透過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為創新者提供激勵,改善國家的科技創新生態,從而激發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高質量科技創新成果能夠不斷湧現。其次,減少干預,轉而提供“普惠式”的政策環境。應當調整創新決策和組織模式,讓企業在創新中“唱主角”,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最後,政府應適當為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投資基金。發揮金融市場的作用,鼓勵私人投資基金去選擇專案、發現價值,政府基金跟投,分擔風險。同時,定下規則,如企業投資失敗,則政府分擔風險,如企業投資成功,則適時退出,賣給下一家民營企業,以此來鼓勵市場發揮主動性,更有效地推進全面創新和加快先進技術產業化的發展。

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時代造風者楊團結:始終以奮進的姿態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