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崗位——金融科技師(CFT),在深圳開始認證培訓。
9月28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深圳舉行首期金融科技師認證培訓開班。中國銀行業金融科技師(CFT)認證專案由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建行大學、深圳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共同開發,覆蓋主要金融科技ABCDI(人工智慧、區塊鏈、大資料、雲端計算、網際網路)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應用場景及解決方案;幷包含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數字化轉型等,此外涵蓋監管科技、敏捷銀行等。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表示,開展金融科技師認證培訓的必要性:一是落實監管部門金融科技發展規劃的現實需要,二是金融機構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現實需要,三是培養和重塑高品質中國金融科技複合人才梯隊。
他表示,金融科技師認證培訓應做到“四個堅持”。一是,堅持“產教融合、複合培養、能力提升、問題導向”的認證培訓原則。二是,堅持以現代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和規律為邏輯框架,貫徹國際經驗+本土實踐、專業理論+案例教學的“雙加”路線。三是,堅持以培養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為核心,採用“1+X” mini-MBA專案精英培養模式。四是,堅持問題導向的原則,認證內容要針對瓶頸和短板問題,以金融科技的應用技術為核心。
潘光偉在首期金融科技師認證培訓班開班儀式上表示,當前銀行經營環境受到諸多挑戰,金融脫媒加劇,利差進一步縮小,內部受到新興數字銀行崛起的壓力,外部面臨競爭對手跨界擠壓並蠶食業務空間的衝擊。
根據2018年中銀協“陀螺”評價體系評價結果,上榜銀行的金融科技投入普遍從此前佔總營收的1%升至2%,一些頭部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投入佔比超過了3%。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夠不斷髮展創新,人才是關鍵,而銀行業複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數量不足、品質不高的短板制約了數字化轉型程序。
潘光偉說,缺乏專業性複合型人才一直是銀行發展金融科技面臨的最大難點,實力較為薄弱的中小銀行則表現最為突出,基本難以吸引或內部培養複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
從人才分佈來看,金融科技人才特別是高階金融人才出現空間和時間上的不平衡。一方面,高階金融科技人才集中在國外和國內一線城市,而多數中小銀行處在二三線甚至偏遠地區,在人才爭奪上存在一定的馬太效應;另一方面,國內高校金融科技相關專業課程剛剛起步,要實現大規模的專業人才供給尚需時日。
金融科技人才供需失衡推動薪酬節節攀升儘管在當下的中國,金融科技創新氛圍濃厚,人們也常常聽到部分中小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中頻頻發聲,但對於大多數中小銀行而言,金融科技創新依然是一個新興而未知的領域。
《2018 中小銀行金融科技創新報告》指出,金融科技人才屬於複合型人才,既要懂金融又要懂科技,而這兩個行業都是出名的高薪。中小銀行受制於體制、規模、地域、薪資等各種條件的限制,很難吸引或自我培養複合型的金融科技人才。
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聯盟執行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平安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先生曾直言不諱指出,國內金融科技人才扎堆聚集在一線城市,而技術專家則主要來自高校、頂尖實驗室、研究所或者其他科技公司等。嚴重的供需失衡,使得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一直居高不下,這也讓一般的中小銀行難以望其項背。
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副行長表示“我們一個程式設計師,公司一年的支出約在50萬,資深技術員過百萬也不少見,不少技術主管的薪酬比行長還高。”
另外一家總部在華南的城商行負責人談及人才引進也無奈表示,公司常年招聘金融科技人才,但很難招到,即使招到了,很快就被人挖走了。
“我們銀行一個資深架構規劃師的崗位,薪酬已經開到一年60萬以上,但是半年都沒有面試到合適的人選。當然這個薪酬對於銀行來說已經不算低了,但是相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確實只是箇中位數。”
關 於 中 騰 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