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引言

本報告涵蓋了2019年上半年經濟、金融形勢概覽及上市銀行業績分析,旨在通過分析境內外A股及/或H股上市銀行2019年上半年財務業績,梳理並觀察其業務發展情況、經營模式及監管環境變化,展望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分析過程中選取的上市銀行包括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下文統稱"兩類銀行"):

上述15家銀行的資產規模以及利潤貢獻在所有境內外已上市銀行中均佔絕對主導地位,對這些銀行進行的分析有足夠的代表性。

本報告的資料資料,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上述上市銀行公佈的年度報告。除部分僅在H股上市的銀行資料來源於其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外,其他與財務報表相關資料均摘自各上市銀行按中國企業會計準則編制的報告。部分上市銀行2018年度資料已經重述,本報告所引用的資料為重述後資料。除了特殊說明外,本刊列示的平均指標均為樣本的加權平均指標。

2019年上半年經濟 及金融形勢概覽

外部衝擊下消費仍保持韌性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韌性,GDP 實現了6.3%的增速,如果下半年經濟平穩執行,全年實現6.2%左右的增長目標無虞。從上半年的主要經濟資料來看,消費仍是最有活力的領域,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8.4%,如果剔除汽車銷量(下滑逾12%),社零其餘部分實際上表現得更好。投資也有所回升,上半年增長超過5%,其中在房地產市場,儘管大多數開發商表示尋求專案資金很難,但房地產投資仍增長了近11%。

正如預期所料,外貿部門受到貿易戰較大沖擊。上半年,中國進口的美國商品下降近30%,對美國的出口下降8.1%。而另一方面,對越南和墨西哥的出口明顯增加,這一轉變表明貿易轉移似乎正在發生。此外,中國對日本、南韓(中國第三、四大出口市場)的出口相對穩定,上半年同比分別為-1.1%和2.5%。

人民幣破7毋需過分擔憂

8月5日,受貿易爭端加劇影響,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突破7.0,市場對此措手不及,但並未出現像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匯改那樣的恐慌。由於人民幣匯率最終要走向管理式浮動,央行必須在某一合適時機打破"7.0"這一界限。當日,美國財政部不出意外地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來進行施壓。今年以來,全球許多央行開啟降息模式,而中國政府在缺乏降息空間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人民幣貶值來釋放流動性,這從貨幣政策上來看無可非議。

7月31日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並且今年下半年很可能會再降息25個基點(可能於9月的議息會議)。美國經濟放緩、貿易局勢緊張、歐洲央行重返量化寬鬆,都推動美聯儲轉向鴿派,而亞洲地區也已有南韓、印尼等國採取了降息措施。不過,我們認為,中國不應加入這一降息的大合唱中,因為降息不能解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難以獲得信貸"這一根本問題;此外,降息也很有可能導致樓市重新出現投機行為——這正是政策制定者一直努力避免的。

在此情況下,央行可以採取一個更靈活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來釋放流動性。當前外匯市場以動量交易者為主,美元走強導致人民幣產生補跌預期,人民幣繼續貶值將引發中國貿易伙伴的擔憂,而中國需要通過加快開放國內市場來緩解這一問題。但我們不能排除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如中美雙方互相反制導致全球股市震盪和美國經濟衰退。

總之,美聯儲的鴿派立場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新興市場得以喘息,考慮到中國經濟仍富有韌性,預計央行將保持中性的貨幣政策。但是,中美之間亟需休戰以重振投資情緒。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落地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年政策的重點。與鋼鐵去產能、房地產去庫存不同,金融供給側改革要求1)減少無效供應,化解金融風險,如改造高風險機構、處置不良資產等;2)增加金融資源供應,優化金融體系佈局,如多渠道支援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以及引入外資。

目前,改革措施落地效果已經開始初步顯現:一方面,中小型銀行風險加速暴露和出清,如包商銀行被銀保監會接管,以及錦州銀行出現流動性風險進行重組;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出臺;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設立,大資管業務轉型加快;貸款利率定價機制更完善以支援企業低成本信貸;行業和市場開放進一步支援直接融資發展。

城商行不良率破2,高風險機構或面臨兼併重組

2019上半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1%,較2018年末微降。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與農商行不良率較2018年底均有所回落,而城商行不良貸款率持續攀升,二季度末飆升至2.30%,自2009年以來首次破"2",這與2019二季度監管趨嚴有關,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下,風險加快出清的體現。在此背景下,城商行業績也受到一定影響:錦州銀行上半年不良貸款率由2018年末 4.99%升至6.88%,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9.9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盈利42.3億元下滑123.6%。

包商銀行被接管、錦州銀行被重組等事件暴露了中小銀行前幾年激進發展積累的高風險,這類機構主要為聚焦小微貸款的區域性農商行和城商行。前幾年中小銀行通過同業業務加槓桿擴大資產規模,更以"類信貸投資方式"發放貸款規避監管限制,積累了大量不良資產。兩會期間,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今年要研究如何改組改造高風險機構,有的可能會退出市場或被兼併重組,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淘汰落後、引進先進的機制。這將推動中小銀行迴歸本源,服務當地區域實體經濟。

銀行業協會調查報告也顯示了業界的預期和關注:七成受訪銀行家認為未來三年會有機構退出市場,重點關注民營銀行(53.7%)和農村金融機構(43.6%)。落實操作還存在一些實際問題,如行政干預多、市場化退出機制缺乏、相應立法規章不足,而且地方政府和監管的權責等問題需要明確。

LPR新報價機制和全面降準引導融資成本下行

當前,增加金融供給的主要目標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援經濟發展。對此,央行主要通過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和全面降準刺激經濟(但嚴控資金流入房地產)。

2013年,人民銀行設立LPR (Loan Prime Rate) 名為"貸款基礎利率",為商業銀行對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其初衷是引導貨幣政策利率傳導至貸款領域,因此,LPR曾被視為新的貨幣政策基準利率,或取代貸款基準利率。然而實際執行中,LPR與貸款基準利率相差不大,可以說脫離了市場利率軌道,沒有起到貨幣政策傳導的作用。

今年8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將LRP正式確立為"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在報價基礎、期限品種、報價行範圍及報價頻率四方面做了調整;要求銀行貸款利率與LPR掛鉤,新發放貸款參考LPR利率定價,並進一步明確LPR作為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基準,銀行不可以任何形式設定貸款利率的隱性下限。

新定價機制以銀行間市場利率MLF作為LPR定價錨定利率,有利於提高LPR的市場化程度,進而引導貸款利率,疏通貨幣政策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的通道。目前,6個月至1年期貸款利率為4.35%,一年期LPR利率為4.31%,一年期MLF利率為3.3%。LPR與MLF利率聯動有利於推動LPR報價下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間接起到降息效果。預計貸款定價水平將小幅下降,同業負債、結構性存款等市場成本也下降,使銀行息差穩中趨降。

繼明確LPR新定價機制之後,央行又宣佈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預計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一方面,對信貸市場來講,降準使銀行資金面進一步寬鬆,為LPR定價下行創造了條件,引導存款和貸款利率下行,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或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從資金總量來看,降準引導整體市場利率下行,使市場情緒偏暖,有望推動股市與債市上漲,並且外管局宣佈取消了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資金和政策面訊息疊加,中國資本市場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也會進一步提升。

涉房領域持續受監控

上半年,違規涉房貸款處罰力度明顯增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8日,銀報價行範圍原10家全國性銀行基礎上增加城商行、農商行、外資行和民營銀行各2家,擴大至18家,體現差異性、切實反應市場供求報價頻率 由日度改為月度,有利於提高報價行重視程度,提高報價品質保監會對銀行開出的數千張罰單中,涉及違規"輸血"房地產的罰單較去年同期增長近四成,處罰金額累計達千萬級別;在目前79張超百萬罰單中,明確指向涉房貸款違規的達20張,處罰物件包括國有銀行、外資銀行、股份制銀行、地方銀行及農信社等各類機構。最近較大的罰單為8月份針對中信銀行2,223.67萬元罰單,其中兩條罰款原因涉及房地產違規放貸。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房地產投資熱度持續降溫,行業調控將持續趨緊。一方面,涉房領域貸款將迎來新一輪"全面體檢",銀保監會將針對32個城市的銀行在土地儲備貸款、開發貸款、個人房貸、住房租賃貸款四大領域的房地產貸款業務開展專項檢查,尤其檢查銀行通過表外、同業等渠道輸血房地產市場的違規行為。另一方面,LPR房貸基準利率確立。央行要求自2019年10月8日起,新發放商業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以最近一個月相應期限的LPR為定價基準加點形成,首套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LPR利率,二套商業性個人住房、商業用房貸款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LPR利率加60個基點。

涉房資產在銀行信貸領域一直佔據重要地位,更是政府調控利器,可以預見市場環境和監管趨緊的基調不會改變,業務大量依賴涉房貸款的銀行應開啟自我評估、推動內部審查,儘快出清風險,其內外部風險合規成本將提升。

開放促進直接融資發展,銀行應積極轉型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推出11條金融開放措施,均與直接融資有關,涉及銀行、保險、券商、基金、期貨、信用評級等多個領域。眾所周知,中國金融業以銀行為主導,銀行貸款即間接融資是主要的融資方式,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直接融資比例一直不高。當前的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特點十分明顯,並且多年來變化不大:銀行貸款佔比逾70%,直接融資不足20%,其他少量為表外業務(影子銀行)。證監會研究顯示G20國家直接融資比例普遍為65-75%,中國直接融資水平與之相差甚遠。

"金融開放"涵義有兩方面:一是行業開放,放開金融服務機構的外資股比限制;二是資本市場開放,主要表現為股市、債市逐步納入國際主流指數體系,並且允許外資機構對債券評級,便利外國投資者投資等。

直接融資的發展勢必影響銀行傳統信貸領域。利差和金融脫媒將是未來銀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一方面,央行鼓勵普惠金融、又完善LPR報價制度及嚴控涉房貸款,銀行利差收窄;另一方面,優質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籌資,可能會從原有信貸領域流失,躺著賺錢的日子逐漸遠去,數字化轉型、理財和資管將是未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在此方面,不少銀行已經加快戰略轉型,以科技賦能,如盛京銀行自2018年起發展輕資產、輕資本業務,推進"大零售"戰略轉型,革新獲客渠道、產品體系、服務模式和風控體系。通過"線上+線下"全渠道,提升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下,開放是加強供給的重要步驟。金融開放不是單純引入幾家機構、多一些投資,更主要是外資中介、外資投資者參與市場競爭,豐富市場參與者的型別,提升市場執行效率。我們期望營商環境更好,居民投資品類更豐富。然而當前貿易摩擦未間斷,因此從根本上,要達到理想效果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決心和執行推動力。中國金融業已經足夠龐大,以開放促改革是良策,我們期待"源頭活水"的到來攪動市場,保持未來"渠水長青"。

上市銀行業績表現

• 盈利情況穩中有進,股份制銀行息差走闊

• 零售貸款規模提升,需關注共債風險抬頭

• 貸款分類認定趨嚴,資產品質進一步企穩

• 定期存款佔比增加,國有行吸儲能力穩定

• 資本充足率仍承壓,有待多渠道資本補充

1. 盈利能力

1.1 淨利潤增長穩中有進,盈利能力穩步提升

根據2019年8月銀保監會披露的監管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淨利潤合計1.13萬億元,其中6家大型商業銀行佔比53.44%,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佔比21.09%。

總體來看,兩類銀行在2019年上半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合計8,701.89億元,增幅達6.65%,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整體來看,規模擴張仍是驅動淨利潤增長的主要因素。大型商業銀行淨利潤平均增速為5.30%,除增速排名第一的郵儲銀行淨利潤增速達14.94%外,其他大型商業銀行淨利潤持續低位增長;股份制商業銀行淨利潤平均增幅達10.54%,增速較上期增速上升3.28個百分點。兩類銀行2019年上半年撥備前利潤總額為1.6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1%。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淨利潤與撥備前利潤增幅相關性較強,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出現分化,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本期採用新金融工具準則導致撥備計提增加,預期信用損失/資產減值損失是影響商業銀行淨利潤的重要因素。

1.2 營業收入增速有所提升,股份制銀行增長明顯

2019年以來,兩類銀行的營業收入普遍取得了較好的增長,其中:大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平均增幅9.53%,其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增幅超過10%,剩餘大型商業銀行平均增幅超過5%;股份制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平均增幅17.42%,增幅明顯上升。兩類銀行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於利息淨收入及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的貢獻。

1.3 利息淨收入增長明顯,股份制商業銀行觸底反彈

兩類銀行2019年上半年利息淨收入合計達1.60萬億元,增幅達9.18%,增幅上升主要系銀行生息資產規模擴張所致。大型商業銀行2019年上半年利息淨收入平均增幅為5.29%,其中交通銀行利息淨收入增幅高達15.50%;股份制商業銀行利息淨收入一改增長乏力現狀,較上期明顯好轉,平均增幅為20.86%,其中光大銀行利息淨收入增幅達42.63%;股份制商業銀行增幅高於大型商業銀行,主要系負債端同業負債成本下降及資產端零售、信用卡貸款帶動收益率上升所致。

1.4 淨利差及淨息差

1.4.1 淨息差及淨利差止跌回穩

從2014年以來,淨息差波動下降,其中2017年淨息差觸底,之後在逐漸回升。2019年上半年延續了上期的發展趨勢,兩類銀行平均淨息差和平均淨利差繼續擴大,分別為2.19%和2.04%。大型商業銀行淨息差和淨利差均低於股份制商業銀行。2019年上半年大型商業銀行平均淨息差和平均淨利差分別為2.11%和2.00%,與上期相比分別下降4個基點和5個基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淨息差和平均淨利差分別為2.23%和2.07%,較上期均增加了32個基點。

1.4.2 生息資產收益率和計息負債付息率

兩類銀行2019年上半年平均年化生息資產收益率為4.06%,較上期上升7個基點。大型商業銀行平均年化生息資產收益率達3.87%,較上年上升8個基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年化生息資產收益率為4.56%,較上年上升7個基點。

兩類銀行2019年1-6月計息負債平均年化付息率2.05%,較上期上升4個基點。大型商業銀行憑藉其雄厚的客戶基礎,繼續維持較低的付息率,計息負債平均年化付息率1.86%,較上期上升14個基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得益於同業負債利率下行,計息負債平均年化付息率為2.50%,較上期下降19個基點。

1.5 收益率指標

1.5.1 平均總資產收益率

兩類銀行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相對穩定,

2019年上半年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為0.51%,較上期上升1個基點。大型商業銀行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為0.52%,較上期下降1個基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總資產收益率為0.49%,較上期上升1個基點。其中,招商銀行在兩類銀行中平均總資產收益率最高,為0.73%,較上期上升3個基點。

1.5.2 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

兩類銀行2019年上半年平均年化生息資2019年上半年兩類銀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6.87%,較上期下降了23個基點,主要系銀行採用優先股、永續債等方式補充資本金使得權益金額上升所致。大型商業銀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7.06%,股份制商業銀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為6.74%。其中光大銀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較上期增加31個基點,增幅最大。而招商銀行以其在零售銀行領域內多年的深耕及強大的使用者粘性,幫助其持續取得行業最高的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高達9.14%。

2. 資產情況

2.1 資產總額

2.1.1 資產規模——平穩擴張,部分銀行增長較快

根據2019年8月銀保監會披露的監管資料顯示,2019年上半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281.58萬億元,其中6家大型商業銀行佔比41%(2018年末:43%),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佔比18%(2018年末:17%)。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領域整肅逐步加強;網際網路金融、Fintech等技術驅動的金融革命對銀行業形成強烈外在衝擊及資產不良週期的開啟,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速度變緩。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擴張從2014-2016年增長率超過兩位數高速增長期發展到了2017-2019年上半年末約6%的平穩擴張期。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兩類銀行資產總額合計達167.1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幅5.95%。大型商業銀行平均增幅達5.90%,相較2018年末略有下降0.71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增幅達6.08%,相較2018年末增長0.17個百分點。

2.1.2 資產結構——變化顯著,貸款佔比穩步上升

從資產結構佔比來看,2019年上半年末大型商業銀行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佔比10.88%,發放貸款和墊款佔比53.28%,金融資產投資佔比27.10%,同業往來資產5.81%,其他資產佔比2.93%。股份制商業銀行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佔比6.67%,發放貸款和墊款佔比53.60%,金融資產投資佔比30.71%,同業往來資產5.13%,其他資產佔比3.89%。

從資產結構佔比變動來看,兩類銀行資產結構相對穩定。從2014年到2019年上半年末,在監管引導服務實體經濟以及127/140號文等監管組合拳的影響下,兩類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金融資產投資穩步提升,同時同業往來資產在兩類銀行中呈現佔比逐年下降趨勢。近五年半大型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及墊款佔比從50.78%上升至53.28%、金融投資佔比從21.21%上升至27.10%;股份制商業銀行2014-2016年大幅配置金融資產投資,佔比最高在2016年達到35%以上,2017-2018年股份制銀行穩健壓縮金融投資佔比,目前佔比達30.71%;主要系近年來股市持續承壓股權融資活躍度降低導致債務融資交投活躍,各行債券配置逐年上升;同時受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投資非標資產規模受限,間接影響金融資產投資規模。值得注意的是,現金及存放中央銀行款項也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主要是受到2015年來央行共8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影響。

綜上,發放貸款及墊款佔比提升體現實體經濟服務力度加大。自從2017年開啟"強監管",銀行在"去同業、去通道、迴歸信貸本源"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資產結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增速放緩並且傳統貸款業務和同業業務佔比一增一減,表明了商業銀行將尋求資產負債的健康結構取代了高速的資產規模擴張作為發展目標。預計今後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將保持較低增速,並且將朝著迴歸主業的大方向發展,傳統信貸規模將穩步提升

2.2 表內信貸資產

2.2.1 貸款規模——受制於個人貸款增速疲軟,貸款整體增速放緩

從貸款整體規模來看,2019年上半年末兩類銀行貸款餘額合計91.80萬億元,較上年增長5.82萬億元,增幅達6.77%,較上年末增速下降3.69%,貸款整體增速放緩。

從個體銀行來看,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末,興業銀行和華夏銀行的貸款增幅較大,增幅超過10%,主要系兩家家銀行的主動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加大貸款投放,減少金融資產同業往來資產投資的結果。

從貸款投向來看,大部分銀行2019年上半年末個人貸款業務增速快於公司貸款業務增速,兩類銀行個人貸款業務和公司貸款業務增速分別為7.28%、5.57%。主要系近年來,隨著消費逐漸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零售業務也成為銀行的重點關注領域,眾多銀行將零售業務轉型上升到銀行戰略層面。

2.2.2 貸款結構——個人貸款佔比提升,存量貸款結構優化

從2019年上半年末佔比來看,兩類銀行公司貸款、個人貸款和貼現貸款平均佔比分別為55.45%、40.76%和3.79%。從各類貸款結構調整來看,貸款結構相對穩定。2019年上半年末和2018年相比,大部分銀行個人貸款、貼現貸款規模佔比略微上升,平均分別上升0.19個百分點和0.44個百分點;個人貸款增長主要受消費升級大環境下個人類貸款需求激增的影響,貼現貸款增長為實體需求疲軟且銀行兼顧信貸投放監管要求的結果。大部分銀行對公貸款佔比略微下降,平均下降0.63個百分點;主要系巨集觀經濟增速下滑,部分大型企業再融資需求降低,企業風險逐步暴露,銀行對公貸款投放更加謹慎等因素的影響。

從單體銀行來看,大型商業銀行中,以"大型零售銀行"作為戰略定位的郵儲銀行,是大型商業銀行中個人貸款業務佔貸款總額比重最高的銀行,高達54.24%;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作為零售銀行業務標杆的招商銀行個人貸佔貸款總額比重穩步提升,2019年上半年末佔比達到51.79%;平安銀行2019年上半年末個人貸佔貸款比重為58.84%,是兩類銀行中個人貸款佔比最高的銀行,主要系平安銀行過去幾年大力發展零售業務,2019年平安銀行零售轉型步入發力高階客戶群的2.0階段,打造"中國最卓越、全球領先的智慧化零售銀行"。

2.2.3 個人貸款——住房貸款、信用卡增速回落

從整體來看,兩類銀行2019年上半年末個人貸款總體增幅7.33%,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信用卡貸款增幅分別為7.47%、6.05%,較2018年年末增速回落顯著。從個體來看,2019年上半年末,個人住房貸款增幅最高的銀行為中信銀行與浦發銀行,分別為14.08%和13.14%;信用卡貸款增幅最高的銀行為農業銀行和招商銀行,分別為19.43%和13.41%。個人住房貸款增速放緩一方面系限購、限貸政策抑制了部分信貸需求,另一方面與銀行出於風險考慮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有關;而信用卡貸款增速回落主要受共債 風險影響。

從結構來看,大型商業銀行住房貸款、信用卡貸款和其他各佔比為77.30%、10.57%和12.13%,股份制銀行住房貸款、信用卡貸款和其他各佔比40.01%、30.78%和29.21%,結構差異明顯。大型商業銀行憑藉自己"點多"、"線長"、"面廣"的特點大力發展住房貸款;而股份制商業銀行憑藉自己靈活的商業策略,大力發展信用卡業務及消費貸款等其他個人貸款。

2.2.4 信用卡不良率上行,警惕共債風險蔓延

2019年上半年兩類銀行新增髮卡量7,278萬張,累計髮卡量104,920萬張,信用卡髮卡量增長7.45%,比2018年增速下降14.01%。2019年上半年信用卡累計交易額15.98萬億元。年化後較2018年增長8.04%,比2018年增速下降27.40%。信用卡經過2017年的大躍進,且受共債風險的影響,正在逐步降溫。

由於共債風險的暴露,疊加巨集觀經濟下行,信用卡業務風險抬頭,不良率整體上升。其中信用卡不良率攀升比較明顯是交通銀行和浦發銀行,2019年上半年末信用卡不良率分別為2.49%和2.38%,較上年末分別增長0.97%和0.57%;上半年末僅有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和中國銀行不良率下滑,三家銀行上半年末信用卡不良率分別為1.43%、2.24%和1.75%,較上一年分別下降0.23%、0.11%和0.10%; 其他商業銀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幅度基本維持在0.2%。

2019年上半年末,兩類銀行合計信用卡額度 為14.09萬億元,增速由上年年末的22.26%降為8.17%,增速回落較為顯著。其中2019年上半年末未使用信用卡額度合計為7.89萬億元。從個別銀行來看,大部分銀行信用卡額度由2018年的兩位數增長變為本期的個位數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業務仍然是商業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的重要抓手,銀行大力發展信用卡業務的主流趨勢不會改變。面對信用卡不良率上行,各家銀行已經逐步採取措施,調整客戶群結構、對客戶群按照不同風險等級進行分類管理,加大高風險共債客戶的退出力度、優化風控建設體系等。

2.2.5 不良貸款——增速趨緩,整體品質穩步改善

從近五年不良貸款規模變動可以看出,銀行不良貸款從2014-2015年高速爆發期,2016年後已進入平穩低速增長期,且2017年增長速度觸底,2018年呈現增速上升趨勢,2019年上半年整體向好。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幅均大於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幅,但是兩類銀行不良率增速逐漸趨同。

總體來看,兩類銀行2019年上半年末不良貸款餘額為1.3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79%,增速較2018年回落。從單體銀行近兩年來的不良貸款變動來看,各銀行近兩年不良貸款增減變動不一。不良貸款2019年上半年增幅較大的是浙商銀行,不良貸款增幅為22.77%;連續兩年不良貸款規模下降的是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主要系該部分銀行對於不良貸款在"控新降舊"方面平衡的比較好。

2.2.6 貸款品質指標——普遍趨好

2019年上半年末兩類銀行總體不良貸款率、撥貸比、撥備覆蓋率為1.46%、3.11%、213.11%,較上年分別變動-0.06個百分點、0.05個百分點、11.15個百分點,貸款品質指標普遍趨好。兩類銀行中,郵儲銀行不良率最低為0.82%,華夏銀行不良率最高為1.84%,不良率僅浙商銀行較上年末上浮0.16個百分點,其他銀行均降低;招商銀行的撥貸比最高為4.85%;郵儲銀行撥備覆蓋率最高為396.11%,僅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撥備覆蓋率未達到150%。

2.2.7 關注類貸款——關注貸款總額呈現上升趨勢

兩類銀行關注類貸款2019年上半年末總體為3.61萬億元,上升1.27%。大型商業銀行中,農業銀行降幅最大為3.14%,郵儲銀行上升最多為9.61%;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平安銀行降幅最大為3.30%,浙商銀行上升最多為27.39%,預計未來浙商銀行貸款品質將繼續下沉。

關注類貸款作為銀行資產品質的先行指標,預示了資產品質下遷的可能。兩類銀行的關注類及不良合計佔比為3.93%;大型商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佔比及結構類似,五家銀行不良率平均為1.44%,關注類佔比平均為2.64%;郵儲銀行關注類和不良貸款佔比遠低於其他幾家大型商業銀行,得益於郵儲銀行採取了更加審慎穩健的風險政策及風險分類標準。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不良率及關注類貸款比率均處於同業較高水平,預計未來將承擔較大的新增不良貸款的壓力。

2.2.8 逾期貸款——整體規模穩定,不良貸款剪刀差均低於100%

2019年上半年末兩類銀行逾期貸款總額1.57萬億元,較上年末平均增長0.77%,逾期貸款規模整體比較穩定。其中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和浙商銀行逾期貸款率增幅比較快,均超過兩位數,主要系90天以內逾期貸款增幅較大;中國銀行和華夏銀行逾期貸款大幅減少,中國銀行主要系新增逾期貸款規模下降,而華夏銀行主要系處置不良貸款力度加大;農業銀行、民生銀行和華夏銀行保持著連續兩期逾期貸款下降的趨勢,不良壓力有所緩解。

監管機構對不良貸款界定標準趨嚴,2019年上半年末兩類銀行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減值貸款的比值(以下簡稱 "不良貸款剪刀差")均下降到了100%以內。大型商業銀行中,得益更精細化的風險管理及嚴格的不良認定標準,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剪刀差最小,均低於70%。股份制銀行中浙商銀行不良剪刀差低於80%,資產品質持續穩定,華夏銀行上半年不良貸款剪刀差大幅下降,較上年末下降51.55%。隨著不良剪刀差的減少,兩類銀行風險承受能力逐步增強。此外,部分銀行執行了更嚴格的五級分類政策(如興業銀行將逾期60天以上貸款降為不良;農業銀行將逾期20天以上對公貸款降為不良),資產品質進一步夯實。

2.2.9 貸款三階段分析

2.2.9.1 貸款三階段結構相對穩定、階段三佔比大於不良貸款佔比

截至2019年上半年末,兩類銀行階段一、階段二和階段三貸款平均佔比分別為95.48%、2.89%和1.63%,較上年末佔比變動分別為上升0.71個百分點、下降0.53個百分點和下降0.18個百分點,貸款三階段結構相對穩定,總體趨勢向好。通過比較貸款三階段劃分與五級分類的關係可以發現,階段一貸款佔比低於正常類貸款佔比,階段二和階段三貸款佔比分別高於關注類貸款和不良類貸款佔比。2019年上半年末,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和不良貸款平均佔比分別為96.07%、2.48%和1.45%,較階段一、階段二和階段三貸款平均佔比變動分別為大於0.59個百分點、小於0.41個百分點、小於0.18個百分點。

從單體銀行來看,兩類銀行中僅工商銀行、浙商銀行正常類貸款佔比小於階段一貸款佔比,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正常類貸款佔比與階段一貸款佔比差距相對較大,主要系銀行對貸款信貸風險顯著增加、貸款發生信用損失的判斷標準較謹慎。

從關注類貸款佔比與階段二貸款佔比來看,大部分銀行階段二貸款佔比大於關注類貸款佔比,其中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尤為顯著;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和浙商銀行則關注類貸款佔比略高於階段二貸款佔比。信用風險顯著增加涉及銀行主觀判斷,部分銀行明確規定信用風險顯著增加的跡象包括貸款分類為關注。

從不良類貸款佔比與階段三貸款佔比來看,大部分銀行不良類貸款佔比小於階段三貸款佔比,其中民生銀行和興業銀行尤為顯著。通過兩類銀行比較發現,大型銀行不良類貸款佔比與階段三貸款佔比相關度高於股份制商業銀行。

2.2.9.2 貸款三階段撥備覆蓋率均成上升趨勢

2019年上半年末,階段一、階段二和階段三貸款平均撥備率分別為1.54%、19.40%和64.72%,較上年末變動分別為上升0.19個百分點、0.56個百分點和2.57個百分點,貸款撥備計提更加充分。其中招商銀行在三個階段的貸款撥備率均為兩類銀行中最高,階段一、階段二和階段三的撥備覆蓋率分別為3.05%、45.79%和86.81%,系其堅持穩健謹慎的撥備政策。

圖41:階段一撥備覆蓋率

2.3 金融市場業務

2.3.1 金融資產投資餘額變動分析

兩類銀行2019年6月末金融資產投資餘額合計46.66萬億元,較上年增加2.48萬億元,較年初增幅5.62%,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增幅5.69%,股份制商業銀行增幅5.46%。但金融投資在總資產佔比略有下降,一方面系監管環境日趨嚴管的趨勢下,上市銀行逐漸迴歸本源,積極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對於非標資產投資日益謹慎;另一方面受到包商銀行風險爆發事件的影響,銀行業紛紛主動調整投資結構,控制同業投資業務規模。

從個體上看,華夏銀行和中信銀行的金融資產投資規模增幅位列兩類上市銀行前列,分別為13.53%和11.85%,其中華夏銀行主要增加了對債券尤其是企業債的投資,系銀行在信用分化較大的市場環境下,適度投資重點企業客戶、高評級企業信用債等,支援民營企業。中信銀行則增加了對債券、基金投資及證券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尤其加大輕稅負、輕資本的政府債投資規模。興業銀行和浙商銀行的金融資產投資規模均較年初有所減少,其中,興業銀行的債券和同業存單等標準化投資規模保持穩定,非標投資規模有所減少;浙商銀行主要通過發展信貸業務大力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有針對性地控制金融投資的規模,主動壓縮非標資產規模。

2.3.2 金融資產投資風險偏好差異化,投資策略趨於穩健

從2019年6月末金融資產投資結構來看,大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平均佔比超過90%,投資策略穩健;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資標的結構差異明顯,債券投資平均佔比67.60%,大部分銀行債券投資佔比超過50%。其他類投資中主要包含基金投資,同業存單,權益類投資以及其他債務投資等。從投資佔比變動來看,大型商業銀行債券投資平均佔比較上年減少1.8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債券投資平均佔比較上年增加2.04個百分點。

從年末債券投資結構來看,大型銀行國債投資佔比較大,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國債投資和其他型別債券投資佔比相當。大型商業銀行中除了郵儲銀行金融債券佔比最高,其他均以政府及央行債券、公共實體及準政府債券為主,佔比均逾50%;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債券投資結構差異較大,其中大部分銀行政府及央行債券佔比最大,中信銀行金融機構債券佔比最高。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債券佔比相對大型商業銀行來說較高。

上半年投資的國債規模增長速度高於其他債券規模增長速度。從投資佔比變動來看,大部分商業銀行2019年上半年增持政府及央行債券佔比略有上升。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各類債券佔比較為穩定,股份制商業銀行投向佔比變動較大,投資風險偏好差異化。

2.3.3 公允價值層次簡析

2019年上半年兩類銀行中大部分商業銀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佔金融資產投資總額的比例均超過30%,其中中國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佔比較高,均超過45%。郵儲銀行佔比最低僅為13.95%,主要系其以攤餘成本計量的債券投資佔比較大。

2019年上半年兩類銀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被歸類入公允價值第三層次的比例為6.37%。大型商業銀行中工商銀行佔比最高,超過15%。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公允價值計量的第三層次金融資產佔比普遍低於大型商業銀行。根據資金投向來看,以公允價值計量的第三層次金融資產中資金投向佔比結構各家銀行差異較大,主要包括權益工具、債券、貸款和基金及其他。

2.4 結構化主體中的權益

2.4.1 非保本理財規模回落

2018年以來,隨著《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簡稱"理財新規")和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檔案的正式釋出實施。2019年上半年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轉型持續推進,兩類銀行的表外理財規模持續下降。工商銀行及招商銀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規模穩居上市銀行前兩位。而增長速度最快的銀行是華夏銀行,增幅達7.51%。

兩類銀行在資管新規過渡期間發行的理財產品結構也在不斷調整,銀保監會發布的23號文將理財業務列為2019年銀行機構"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要點之一,強調理財業務新產品發行和老產品整改問題,確保資管新規過渡期間的理財業務轉型平穩推進,上半年淨值型產品轉化加速提升。另一方面,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已陸續開業,6家其他商業銀行已獲銀保監會批准籌建。

3. 負債情況

3.1 負債總額

3.1.1 負債增幅平穩擴張,部分銀行增速較快

根據2019年8月銀保監會披露的監管資料顯示,2019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負債258.80萬億元,其中大型商業銀行佔比41%(2018年:43%),股份制商業銀行佔比18%(2018年:16%)。2019年6月末,兩類銀行負債總額達154.27萬億元。較上年增加8.70萬億元,平均增幅為5.97%,與2018年基本持平,負債規模繼續平穩擴張。

3.1.2 負債結構持續優化,存款總額佔比提升

從負債結構來看,吸收存款佔比占主導地位,大型商業銀行尤為顯著;其次為同業往來負債佔比,股份制商業銀行佔比較高。2019年上半年末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吸收存款餘額平均佔比分別為81.61%、64.29%。其中郵儲銀行吸收存款餘額佔比95.07%,居兩類銀行榜首。年增加0.21個百分點,於2019年上半年繼續擴大發債規模,以多種形式增加營運資金。

從負債佔比變動來看,兩類銀行除同業往來負債外,吸收存款和已發行債務證券在負債總額中佔比均呈現上升趨勢。"寬貨幣"環境下,2019年上半年金融市場短期利率持續走低,大型商業銀行同業往來負債平均佔比較上年下降0.43個百分點;鑑於市場利率的相對低敏感性及流動性管理的相對可預測性,行業大力關注存款業務,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吸收存款平均佔比分別上升0.44個百分點、2.74個百分點;

3.2 吸收存款

3.2.1 吸收存款穩步增長,增速略低於同業負債

2019年6月末,兩類銀行存吸收存款餘額為118.44萬億元,較上年增加8.25萬億元,增幅7.49%。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平均增幅6.55%,較2018年減少0.73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平均增幅10.68%,較2018年增長1.14個百分點。整體來看,兩類銀行吸收存款增幅高於總負債增幅,存款仍是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

3.2.2 大型商業銀行吸儲能力穩定

從存款型別佔比來看,大型商業銀行公司存款和個人存款佔比相若,股份制銀行公司存款占主導地位。2019年上半年末,大型銀行公司存款和個人存款平均佔比分別為46.72%和51.05%,其中郵儲銀行個人存款佔比達87.02%,主要得益於其眾多的銀行網點。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存款和個人存款佔比分別為73.46%和22.32%。

從存款型別佔比變動來看,兩類銀行存款結構比較穩定,公司存款和個人存款佔比基本與2018年持平。

3.2.3 存款活期化趨勢減弱

從存款期限來看,2019年上半年末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分別為57.45萬億元和56.70萬億元,增幅分別為10.38%和5.46%。大型銀行活期存款平均佔比略高於定期存款佔比,而股份制銀行相反。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活期存款佔比分別為50.97%和45.33%,較上年末分別下降0.83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

4. 資本狀況

4.1 資本充足率總體穩定,部分銀行仍有融資壓力

按照中國銀監會頒佈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於2018年底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8.50%,一級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9.50%,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11.50%。非系統重要性銀行,2018年底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分別為7.5%、8.5%和10.5%。

截至2019年6月30日,上市銀行平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均符合監管要求。

4.1.1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

2019年上半年末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平均為11.92%,較上年末下降0.28個百分點,系分紅及資產擴張所致。建設銀行兩年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均保持兩類銀行中最高水平;股份制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平均數為9.55%,除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外,其他銀行均已跌破9.00%。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增速與加權平均總資本增長率相比呈現負相關,但是增速波動相對更為穩健。

4.1.2 一級資本充足率

大型商業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的平均值為12.72%,除中國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上升0.58個百分點,繫上半年通過永續債、優先股補充了資本,而大部分銀行較上年有所下降;股份制商業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的平均值為10.57%,其中招商銀行下降0.43個百分點,降幅最大。一般比較而言,一級資本充足率是瓶頸。縱觀多數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均距離監管紅線仍有不少距離,補充資本空間較為充裕。

4.1.3 資本充足率

大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平均值為15.53%;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算術平均值為13.25%,個別銀行較上年下降明顯,資本金補充壓力較大。

4.2 資本金補充方式多樣化,加速推進資本結構優化

目前商業銀行補足資本的渠道主要有優先股、定向增發、二級資本債、可轉債、永續債等。2019年上半年為應對資本補充壓力,優化資本結構,增強抵禦實質風險能力,多家上市銀行發行了境內債券。從各家銀行期後公告來看,未來各家銀行也將持續通過多種途徑來補足資本。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成功逆襲,傳音控股上市暴漲,位居科創板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