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好老百姓手裡的錢,保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是貨幣政策的使命。不能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變‘毛’了,不值錢了。”12月1日,正值央行成立71週年,央行行長易綱在《求是》雜誌上發表文章作出如是表述。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空前的貨幣刺激,中國是否跟進問題一直備受市場關注。對此,易綱強調,應堅持穩中求進、精準發力,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
儘量長時間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
易綱在《堅守幣值穩定目標 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一文中提到,“當前,我們面臨的內外部形勢複雜多變,機遇和挑戰並存。從國際上看,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空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在‘零利率’狀態附近難以退出,非常規貨幣政策被迫‘常態化’”
“但中國經濟增速仍處於合理區間,通貨膨脹整體上也保持在較溫和水平,加之我們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優勢,應儘量長時間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即使世界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向零利率方向趨近,我們也應堅持穩中求進、精準發力,不搞競爭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寬鬆政策,始終堅守好貨幣政策維護幣值穩定和保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福祉的初心使命。”
其實,評判和衡量貨幣政策,根本上是要看其是否有利於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易綱表示,應當看到,保持正的利率,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總體上有利於為經濟主體提供正向激勵,符合中國人儲蓄有息的傳統文化,有利於適度儲蓄,有利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世界經濟可能處在長期下行調整期的環境下,要做好“中長跑”的準備,儘量長時間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以維護長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回顧20世紀“大蕭條”以來貨幣政策演進歷程時,易綱也直言,每個歷史階段的時代背景不同,面臨的主要矛盾也不同,貨幣政策總的來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時不夠及時、有力,有時又會走得“過遠”。關鍵是要明確職責、定位和目標,既不畏手畏腳,也不大手大腳。
結構性問題致量化寬鬆政策效果不顯
事實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空前的貨幣刺激,從降息等常規貨幣政策,到零利率、量化寬鬆、前瞻性指引乃至負利率等非常規貨幣政策。
易綱認為,這些政策有力對衝危機衝擊,防止了經濟和價格出現螺旋式下行,不過從中長期看也可能會延緩經濟內在的調整程序,加劇結構性問題。近些年,主要發達經濟體利率下行速度明顯快於經濟增速和通脹的下行,降息和量化寬鬆政策的效果呈邊際遞減的態勢。由於主要發達經濟體債務高企、增長動力不足、通縮壓力揮之不去,非常規貨幣政策正趨於“常態化”。
那麼,為什麼發達國家這些非常規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及預期?易綱給出了三個原因。一是經濟增長趨勢等基本面是由重要經濟結構性變數決定的。二是在缺乏增長點的情況下,央行給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但商業銀行資金貸不出去,容易流向資產市場。三是零利率和負利率政策會使利差收窄,擠壓銀行體系,弱化銀行貨幣供給的動力。
對此,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認為,全球出現“負利率”的趨勢,對全球的經濟、貨幣政策調控,以及資產配置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結構性問題長期存在導致了經濟增長放緩,因此依靠貨幣政策零利率、量化寬鬆的效果並不明顯,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儘管央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流動性,但是銀行並沒有把錢貸到實體經濟中去,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援作用還是在下降的。
若單從數量投放的角度來看貨幣政策的取向,相比於2018年,今年貨幣政策操作確實更加保守。中信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19年11月26日,央行全口徑的主動流動性投放規模為1.6萬億元,遠低於2018年全年的4.24萬億元的流動性投放。不過雖然全口徑流動性投放力度較去年明顯偏低,但從降準釋放資金的角度,2019年貨幣政策寬鬆的力度是更大的。2019年累計通過降準釋放2.91萬億元;2018年每個季度分別進行一次定向降準共釋放資金約2.3萬億元。
進入11月,央行貨幣政策操作頻頻,從11月5日中期借貸便利(MLF)意外“降息”,到暫停逆回購操作新作MLF,再到新作逆回購並下調操作利率,近期貨幣政策操作多有超預期之舉,不過總體來看,貨幣政策仍然是朝著邊際寬鬆的方向。
對於今年貨幣政策放鬆比較遲緩的原因,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總經理陳健恆表示,全球貨幣政策越來越鬆,但利率水平也越來越不正常,尤其是歐洲大幅實施負利率,使得利率對經濟的刺激越來越不敏感。因此中國貨幣政策儘管有放鬆空間,但並不願意把利率水平調到接近零或者負值。所以,有“子彈”,但要珍惜“子彈”,輕易不使用。
降準仍有空間和必要
從把握好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著力點上看,易綱表示,央行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品質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從總量上看,易綱表示,要把握好總量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下一階段,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條件與潛在產出和物價穩定的要求相匹配,實施好逆週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鬆緊適度,繼續營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從結構上看要精準滴灌,引導優化流動性和信貸結構,支援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下一階段,要繼續合理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並根據需要創設和完善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補短板、強弱項,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在政策協調方面,要協同發力,健全貨幣政策和巨集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把保持幣值穩定和維護金融穩定更好地結合起來。
溫彬指出,貨幣政策在逆週期調控方面還是不能放鬆,為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下一步降准以及進一步降低政策利率是有空間和必要的,但要根據經濟形勢,貨幣政策的變動綜合去考量。通過降準可以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有助於銀行報價加點空間下調,進而引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降,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降準主要是對衝外匯佔款的減少,還是一個穩健中性的政策體現,不應解讀成一個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還要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加大銀行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的支援力度,切實的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改善企業信心,保證經濟平穩執行。”
關於未來貨幣政策走向,陳健恆表示,貨幣政策總體是要根據經濟狀況來調節,因為未來如果經濟增速下行,房地產資料重新走弱,CPI(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高位回落,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該鬆還是會鬆。市場也普遍認為明年貨幣政策有一定的放鬆空間,7天回購利率等貨幣市場利率也會較今年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落。在經濟支撐手段不多的情況下,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仍是放鬆為主。債券收益率明年也會具備繼續下行的空間。
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陶金表示,當前貨幣政策中的工具,逆回購利率的政策意義正在逐步提升,未來可能成為利率走廊的重要一環。此外,數量型貨幣政策將在短期內被更多運用,尤其是以金融支援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下,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和定向降准將更為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