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對股市來說是充滿機遇的一年,無論何種風格的投資者都能在2019找到自己的“風口”,取得不錯的收益。今年指數的機會主要有兩波,第一波就是1-4月份的春季躁動行情,這一波行情的驅動因素主要是貨幣超預期寬鬆和風險偏好的快速上行,TMT和券商在這一波中表現優秀,題材股精彩紛呈。第二波就是8月份以來的市場反彈,這一波主要是電子、醫藥等板塊引領下的業績驅動的反彈。年初至今,消費和成長兩個領域均取得較大漲幅,其中食品飲料、農林牧漁和電子這3個板塊漲幅超過50%,各個板塊都充分體現了強者恆強的態勢,板塊龍頭個股大多取得了遠超行業平均的漲幅。
醫藥生物行業在今年的行情之中指數雖然表現不是最突出,但是個股其實表現非常優秀,創新藥產業鏈、藥房、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個股普遍取得了非常高的漲幅,而今年的中藥和化學仿製藥領域的個股表現則要差不少。
我們認為出現分化的原因主要在於過去兩年醫藥行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國家對於醫藥產業的頂層設計不斷推進改革,醫保局成立之後將提升醫保資金利用效率作為工作重點,通過集中採購促使仿製藥大幅降價,未來還會通過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醫保支付價等手段促進醫生對藥品以及檢測手段的合理使用。隨著政策成功實施,醫生會在臨床的合理範圍內選擇更高性價比的藥品,但不排除有能力的患者自費使用最優方案。優質低價仿製藥或更高性價比的創新藥定位服務於十幾億人口的基礎醫療福利;高階創新藥則不佔或少佔醫保費用,主要服務於“消費升級”人群的需求。DRGs和總額預付制目標在實施費用的精細化管理和總量控制,真正滿足市場需求的治療性用藥會在新規下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面臨更少的非常規競爭。
醫藥板塊的三大突圍方向
首先來看創新藥產業鏈。政策大力支援創新藥的發展,這一賽道無疑是最大風口。藥監局加快了藥品審評進度,醫保局則增加了每年一次的新藥醫保談判工作,促進創新藥以更快速度進入醫保惠及普通老百姓。這種行業變化的趨勢使得醫藥板塊的投資相對過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投資的領域變得非常集中,個股選擇上也更加集中,當然這也同過去2-3年整個A股發生的變化相一致,隨著外資和機構在市場中話語權的提升,市場給予了優質龍頭公司更高的溢價。
另一個方向是創新器械領域。前沿產品如介入瓣膜、可吸收支架、磁控膠囊內鏡已經領先外企在國內率先上市,由中國產廠家主導臨床推廣。且從海外市場來看美股過去十年器械牛股遠多於藥品股, 14支市值100億美元以上的十倍醫藥股中8支為創新醫療器械股票,包括直覺外科手術(達芬奇手術機器人)、ILLUMINA(基因測序儀)、德康醫療(無創動態血糖監護儀)、愛齊公司(隱適美)等明星公司。 隨著國內政策、資本、人才助力醫療器械創新,我們認為創新器械將是未來十年國內醫藥投資的主線之一。
而在藥房領域,亮點體現在業績上。在增值稅降稅、小規模納稅人轉換以及處方外流利等利好下全年延續強勢,19年一季度的營收和淨利潤普遍是各大藥店歷史業績增長最高水平。從估值上看,藥房板塊19年~21年平均PE為38/30/24倍,若看個股動態PE估值,多數龍頭股處於歷史平均估值中間上下的位置,依然具備較強吸引力。
未來醫療領域投資來看,短期市場可能會以震盪整固為主。醫藥板塊的長期投資思路還是要緊抓產業變遷的趨勢,首先就是創新領域,創新是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規模型創新藥企的發展前景較為廣闊;其次醫療服務,這一細分產業企業擁有較大定價權,產業空間大,集中度還很低;然後在一些醫保政策外的細分領域還有一些機會可以挖掘如具備特色產品的優秀生物技術類公司。總體來看當前資本市場醫藥板塊投資聚焦賽道龍頭,機構投資者判斷也較為一致,顯現出集中性的投資趨勢。
作者陳蔚豐,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碩士。2010年11月加盟浦銀安盛基金先後擔任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2015年5月擔任浦銀安盛醫療健康基金經理,2016年1月兼任浦銀安盛紅利精選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