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2月1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601658.SH,下稱“郵儲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釋出《網下初步配售結果及網上中籤結果公告》顯示,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匯添富基金、易方達基金、招商基金及南方基金等六家重量級戰略配售基金均進行了頂格申配。若算上全國社保基金一一三組合及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八家戰略投資者合計認購股數約佔“綠鞋”行使前發行總量的40%,且均設定了12個月鎖定期。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戰略配售基金的主要投資方向為A股IPO戰略配售,非常注重投資標的的長期投資價值,六家戰略配售基金一致加持,體現出機構投資者對郵儲銀行投資價值的高度認可。

根據早先公佈的申購資訊,本次發行價格為5.50元/股,發行規模約51.72億股,網下發行與網上申購同步進行。本次網上有效申購戶數888.2萬戶,整體認購規模約1.3萬億元。超過此前在香港公開募資1013.5億港元的阿里巴巴,成為今年完成的全球最大一筆IPO申購。

但對比早幾日遭遇投資者大量放棄認購、上市即遭遇破發的浙商銀行,以及上市後第10個交易日就跌破發行價的渝農商行,單從申購情況來看,郵儲銀行的情況並不樂觀。

事實上,在今年赴A股上市的6家銀行中,郵儲銀行網上有效申購戶數墊底,其餘5家銀行的網上申購戶數均在1000萬戶以上:11月26日上市的浙商銀行為1096.6105萬戶,10月29日上市的渝農商行則為1260.572萬戶。較此前上市的西安銀行1218.8695萬戶、蘇州銀行1351.9168萬戶、青農商行1520.7843萬戶。

因此,郵儲銀行A股首發後股價是否能經受住考驗也備受市場關注。

郵儲銀行的前世今生

郵儲銀行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9年成立的郵政儲金局。隨著通訊和金融方式的發展與演變,1942年,儲金匯業局成為當時六大金融支柱“四行兩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國初期,1953年郵政儲蓄業務停辦,郵政繼續辦理匯兌業務。

直到1986年,郵政儲蓄才正式恢復開辦。彼時,四大行剛轉型成專業銀行,網點數量及吸儲能力都無法滿足國內經濟建設的鉅額資金需求,有著龐大網點覆蓋的中國郵政成為了最佳選擇。

在此背景下,1986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與原郵電部簽訂《關於開辦郵政儲蓄的協議》,此後在全國正式推行郵政儲蓄業務。這在當時是一個一舉兩得的買賣:一方面,解決了國家經濟建設的資金短缺;另一方面,對郵政自身而言也彌補了其他業務的虧損,減少財政補貼的壓力。

因此,郵儲銀行從一開始就有很強的政策性金融色彩。受到《郵政儲蓄章程》和《郵政法實施細則》的限制,早期郵儲銀行不得從事貸款類資產業務,但與郵政的經營、財務核算、費用列支實行業務混合,所有存入資金都需全部繳存或者轉存中國人民銀行,享受相對於農商行更高的存款利率,也間接促成了其在成立之初至2002年期間存款規模的迅速壯大。

但與此同時,也給人民銀行帶來巨大壓力,到2002年轉存利率甚至高於央行再貸款利率1%。為此,2003年伊始便拉開了郵儲市場化改革的序幕。

2004年5月,為將郵政儲蓄系統轉為郵政儲蓄銀行,中國銀監會下發檔案,走出了割斷郵政和郵儲聯絡的第一步,明確要求郵政儲蓄與郵政業務應實行“財務分開和分賬經營”。

郵儲系統經過2005年、2006年兩年的過渡與籌備已初步形成銀行雛形:一方面加快完成在央行存量的8290億的轉出工作,另一方面允許郵儲開展小額貸款業務,又批准郵政存款可以開展銀團貸款業務,打破“只存不貸”的尷尬局面。

2007年,郵儲銀行由郵儲集團全資組建,註冊資本200億元。此後,郵儲銀行駛上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在兩次增資後,2011年郵儲銀行提出上市計劃。2012年,郵儲銀行完成股改後郵儲集團又進行了兩次增資。2015年12月,郵儲銀行引入瑞銀、摩根大通、中國人壽和螞蟻金服等十家國內外戰略投資者,股東向股權多元化發展,並於2016年9月,成功登陸港交所主機板。

而經過本次迴歸A股IPO,則使得其成為全國第14家A+H上市銀行。特殊的歷史發展因素促成郵儲銀行具有巨量的個人客戶與存款,強大的股東背景也使得郵儲銀行儘管有效申購戶數墊底,但認購金額仍舊成為近十年來最大。

根據上述公告,郵儲銀行本次A股IPO規模達284.5億元(扣除綠鞋資金),總體發行規模為浙商銀行的3倍,郵儲銀行網上申購倍數為120倍,是浙商銀行的一半,回撥後網上投資者中籤率約為1.26%。扣除綠鞋資金42.6億後,郵儲銀行網上初始申購倍數為220倍。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近期多支銀行股首發上市後即遭遇破發的情況下,因郵儲銀行在A股銀行股中具有較強的稀缺性,仍將為A股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提供優質標的增量股份供給,滿足A股投資者對優質A股標的的配置需求。

“自營+代理”模式

郵儲銀行的底氣主要來自於其特殊的經營模式,即紮根縣域,聚焦三農,零售業務佔比較大,被稱作是六大行裡的“零售大王”。

2007年,經國務院同意並經原銀監會批准,郵儲銀行及郵政集團確立了“自營+代理”的運營模式。根據約定,郵儲銀行及郵政集團均須遵循專有且無限期的“自營+代理”運營模式,且雙方均無權終止郵銀代理關係,這使得“自營+代理”運營模式更為穩定。

依靠這一獨特的經營模式,郵儲銀行擁有大型商業銀行中網點數量多、覆蓋面廣的分銷網路。截至2019年6月30日,郵儲銀行共有39680個營業網點,代理網點佔比達到了80%,覆蓋中國99%的縣(市),網點數量和網點覆蓋面均遠超其餘五大行。對標海外,郵儲銀行網點數量也遠遠大於美國大行水平。

也正是得益於“自營+代理”的經營模式,郵儲銀行擁有僅次於工商銀行的個人客戶5.9億個,且個人銀行業務佔營收比一直高達60%以上,這也意味著其獲取存款資金的成本較低。與此同時,代理網點多分佈在中西部地區、縣域地區,網點下沉特徵明顯。其中,縣域地區網點數量佔比超過70%,中西部營業網點佔比為55.6%,超過農行、工行和建行。

這種差異化競爭戰略使得郵儲銀行負債中有95%為存款負債,郵儲銀行負債成本僅為1.55%,低於行業平均水平1.6%-1.7%;貸款收益率也要高於平均水平4.4%,達到4.8%;不良貸款率保持在0.8%顯著低於同行的1.5%左右;逾期貸款率穩定在1%左右,撥備覆蓋率(該指標高說明對風險準備充足,應對風險能力強)達到390%,均要領先於同行。

但與此同時,也使得其戶均管理個人金融資產規模較低,僅為1.60萬元,低於客群結構較為豐富的工行以及目標人群為高階客戶的招行。

不過,辯證來看,在“自營+代理”模式下,未來郵儲銀行的資金使用效率和網點運營效率提升空間巨大。目前,代理網點只能做存款業務、結算類和代理類金融服務等,不涉及信貸類業務和對公業務,且郵儲銀行並不直接對代理網點進行管理。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代理網點可逐步向智慧化轉型,加上對公業務從目前的6個試點省推廣開,郵儲銀行信貸投放能力有望加強。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今年5月中郵理財的獲批籌建也意味著結合郵儲集團金融子公司優勢,郵儲銀行中間業務將得到長足發展。依靠龐大的零售客戶基礎,郵儲銀行作為唯一的ETC跨省結算行,也將受益。

“綠鞋”對抗股價下跌風險

根據郵儲銀行招股說明書,郵儲銀行2018年營業收入2612.45億元,同比增長16.18%;淨利潤首次突破500億元,達到523.84億元,同比增長9.80%;預計2019年營業收入為2766.55億元至2792.65億元,同比增幅約為6.00%至7.00%;歸屬於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581.80億元至592.26億元,同比增幅約為16.55%至18.64%。

對比來看,郵儲銀行業績表現要優於此前上市的渝農商行及浙商銀行。渝農商行2019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微增0.06%,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99.91億元,也僅較去年同期增長1.24%。浙商銀行2016-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35.02億元、342.22億元、389.4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01.53億元、109.50億元、114.90億元,三年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7.82%和6.38%。

儘管業績增長表現較好,但在本次郵儲銀行公開發行股票前,因其定價較高,根據2018年攤薄後市盈率9.58倍高於同行業上市公司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也高於中證釋出的行業最近一個月平均靜態市盈率,市場普遍不太看好其上市後的股價走勢。

為了應對銀行新股今年以來較易出現破發的風險,郵儲銀行啟動了市場多年未見得“綠鞋”機制。

本次郵儲銀行將超額配售額度設定為初始發行規模的15%,按照發行價5.50元/股來測算該部分資金約為42.669億元,全額認購後發行總股數將擴大至59.48億股,約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6.84%(超額配售選擇權全額行使後)。

對此,郵儲銀行董事會祕書杜春野表示,“綠鞋”制度對合理定價、穩定後市等方面均有正面作用,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對投資者而言,“綠鞋”有助於降低股票上市後初期的波動,有利於股價由一級市場向二級市場平穩過渡,降低投資者在短期內的市場風險;此外,股票上市後初期,承銷商在市場上買入股票的過程中,穩定了股價預期,也增加了股票的流通性。

除了“綠鞋”機制外,據郵儲銀行董事長、非執行董事張金良介紹,郵儲銀行還安排了戰略配售發行總量的40%、設定不同鎖定期、做出穩定股價承諾等多項措施穩定後市股價。

主要參考資料:

1. 遭大量棄購的浙商銀行再破發,明日申購的郵儲銀行引入“綠鞋”機制,介面新聞,2019年11月;

2.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 A 股股票並上市招股說明書,2019年6月;

3.規模1.3萬億!郵儲銀行A股發行獲投資者踴躍認購,中國網財經,2019年11月;

4.獨特基因與稟賦,差異化零售大行——郵儲銀行(601658),華泰證券,2019年11月;

5、郵儲銀行往事,從郵政到銀行的28年發展歷程,雨止見藍,2018年12月。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印度終於警醒?躍升“世界第三”之夢破滅,莫迪追加98000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