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團將在未來幾年成為一家典型增長型的上市公司,宜進行大量投資。”今年6月27日,中國天然氣(00931)主席簡志堅在2019年財報中如此表示道。其甚至還預計2020年將實現“豐厚的盈利”。
可但從近期公佈的業績看,離這一目標或許過於遙遠。
近日中國天然氣公佈中期業績,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公司實現收入為10.25億港元,同比增長4.6%。公司股本持有人應占期內虧損為6520.8萬港元,虧損額同比收窄31.5%。若與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個月相比,收入增速更快,同比增長27.2%,但淨虧損同比大幅擴大79.8%。
轉型LNG,已連虧兩年
實際上,一週之前,公司釋出盈警公告稱預計虧損顯著上升,主要由於與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個月(包括旺季)相比,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非旺季)天然氣的銷售毛利率較低;來自一名股東的貸款利息開支大幅增加;以及中國員工成本大幅增加。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中國天然氣今年中期產生的收入不能覆蓋銷售成本,錄得毛損156萬港元。這並不是公司首次出現毛損,2017年曾錄得234.2萬港元毛損,2018年有所好轉,但業績依然虧損。若下半年沒有突出表現,本財年將是該公司連續第三年虧損。
據了解,中國天然氣2014年更名前叫巨集通集團,主要從事物業投資及證券買賣,2015年開始轉型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目前中國天然氣的主營業務是銷售及配送液化天然氣,兼營融資租賃、證券買賣、證券經紀、金融服務。
業務結構方面,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6個月,來自銷售及配送液化天然氣的收入約為9.7億港元,佔總收入的94.64%,其中點供液化天然氣收入2.16億港元,批發液化天然氣收入約7.44億港元,其他業務佔比不足10%。
最初幾年,公司發展液化天然氣業務主要採取終端戰略,單純發展點對點供應液化天然氣,2018年轉變思路,開始打造液化天然氣業務“物貿一體化”戰略及終端戰略,轉向發展更加體系化、系統化、更具有客戶粘性及政府粘性的液化天然氣銷售終端體系,如區域清潔能源供應中心、區域液化天然氣儲備加配套管網等。
去年,中國天然氣打造了屬於自己的LNG物流體系,並完成華北、華東、華南、西北四大LNG物貿基地的佈局,超過270臺液化天然氣罐箱投入運營。
眾所周知,國內天然氣供需緊張,處於天然氣產業鏈中下游的公司很大程度上依賴上游的穩定氣源。在氣源上,中國天然氣在去年年初與中國最大的LNG供應商中海石油氣電集團達成戰略伙伴關係,成為公司主要的LNG供應商。
現在中國天然氣在中國45個城市擁有50家全資子公司,30家非全資子公司及6家聯營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中國空氣汙染較為嚴重的“2+26”城市地區,包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河南、浙江、湖北及珠三角地區。
LNG採購價格過高,利潤受侵蝕
在能源消費結構轉型和"煤改氣"政策的推動下,液化天然氣近年迎來爆發式增長,進口LNG供應量不斷增加。中國天然氣轉型抓住這一契機,其戰略轉型也看似已經萬事俱備,但並不能掩蓋該公司陷入虧損泥潭的事實。
國內天然氣的下游銷售價格受政策管制,不能隨意浮動,一旦買入價格高於銷售定價,會導致天然氣公司出現虧損,中國天然氣也是這種情況。
此外,財務年度週期調整加劇了虧損。從今年開始,中國天然氣半年週期由原來的1月1日至6月30日調整為4月1日至9月30日,這段期間為非採暖季,市場供需較為寬鬆,是液化天然氣行業的傳統淡季,這是造成公司液化天然氣業務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在經濟放緩和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天然氣過去大量投入建設的點供終端也成了“拖後腿”的業務。據悉,部分點供終端LNG需求量下降及停用,點供終端銷量下降,導致終端公司單位管理成本及單位運營成本提高。
但頗為罕見的是,中國天然氣甚至將虧損的部分原因直接歸咎於原管理層團隊。公告稱,“在傳統淡季期間,物貿板塊物流系統運轉率低於行業平均值,原董事局副主席陳立波為代表的管理層未能及時跟隨市場變化,快速調整經營方向及尋求外部合作,導致物貿板塊嚴重虧損。”據智通財經APP了解,陳立波2015年1月獲委任為中國天然氣執行董事兼副主席,今年6月,因為商業理念分歧,公司董事會建議免除陳立波擔任公司執行董事職務。
截至2019年9月末,中國天然氣債務壓力加大,資產負債比率從3月末的55.05%大幅升至85.35%,流動比率不足1。從業績情況推斷,公司的經營現金流大概率還是延續2015年以來的淨流出狀態。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暫且不論公司的LNG業務何時會起色,投資高負債、現金流不佳的公司還是需要多一分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