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今天我先給大家出一道選擇題。

題目的背景是這樣的:

2006年,我已經在北京買了兩套房子,那時候兩套房的房貸加起來也不到一萬塊錢,當時家庭收入還可以,手裡湊了20萬塊錢,家裡的意思是拿去提前還房貸,減輕還貸壓力,我呢有點想買輛車,男人嘛,誰不想擁有自己的一輛汽車呢?同時呢看到當時股市有點牛市的感覺,又有點猶豫,要不要去炒股或者買點基金。

題目來了,如果你是當時的我,手握20萬,面臨4個選擇

1 提前還房貸

2 買輛心愛的車

3 拿去炒股

4 拿去買基金

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其實,我們作為一個人,每天都會面臨不同的選擇,人生就是由無數個選擇成就的,可以說是選擇成就了現在的你和我。

我當時的選擇是全部買了基金。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呢?當時感覺房貸壓力沒那麼大,提前還貸意義不大;買車呢,雖然能買得起,但想到有車以後還得需要維護保養,養車成本比較高,畢竟家底還不厚,就忍住了。雖然看好了股市,但我這人啊膽子天生比較小,不懂炒股也就沒敢去炒股,感覺基金風險小一點。

半年時間,到2007年初,基金賬戶從20萬漲到了50萬。

就在這時,正好看到一套更大的、品質也更好,還有好學的學區房,看了感覺很滿意,就用這50萬付了首付,買下了第三套房子。這套房子目前市值超過1500萬。

這就是用20萬賺了1500萬的來龍去脈。

通過這個選擇題的選擇過程的覆盤,我們又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第一個啟示,是關於還房貸或者還債的方法。

你來想一下,如果當時選擇用這20萬提前還房貸,結果是什麼?可能房貸壓力減輕很多,但幾年之內肯定不可能再有機會買第三套房子了。

從理財角度來講,還債的法則是:不要把所有錢全部用來還貸,一定要留下一部分錢去投資理財,讓錢生錢。否則,如果你把除了生活之外的所有錢都拿去換你的借債,那你就沒有機會去建立自己的資產,也就不能實現財富的積累。

幾千年前有個很有名的城市叫巴比倫,這個地方有很多的有錢人,他們的還債方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收入供養家人,用十分之二的收入還債,十分之一的收入則存下來,用於投資。正是由於他們擁有類似這樣很多的理財智慧,才讓巴比倫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最繁華的城市。

有一位英國諾丁漢大學的考古系教授,在考古勘察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古老的方法,大受啟發,他嘗試著用這個辦法處理自己的債務,不僅擺脫了債務危機,還大大改善了他們家的財務狀況。

有房貸車貸的還款原則,就是不要把所有餘錢全部還貸,一定要留下一部分錢,建立自己的“資產池”,用來“生錢”!

第二個啟示,就是要學會延遲滿足。

如果當時我選擇了買車,結果怎麼樣呢?

當然,肯定能帶來一時的虛榮心和滿足感,當時年輕啊,有輛新車開著,不用擠公交地鐵了。但是需要付出養車的成本,加油、保養、停車,一年少說也得兩萬塊錢,就根本不可能有現在價值1500萬的第三套房。

很多人以為買車也是買資產,因為財務會計上把汽車是記為固定資產的。其實對於個人來說,車根本不是資產,而是負債,因為買完車還需要源源不斷地去花錢。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找來幾十個六七歲的小朋友,讓他們各自待在一個小房間裡,桌子上放著一塊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可以立刻吃掉棉花糖,但是吃完就沒有了;也可以選擇過15分鐘之後再吃,到時可以拿到兩塊棉花糖作為獎勵。結果是2/3的孩子在15分鐘之內吃掉了棉花糖,而另外1/3的孩子等了15分鐘,拿到了兩塊棉花糖。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所謂延遲滿足,也就是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要馬上去吃想吃的東西,不要馬上去買想要的東西,而是過一段時間再滿足,有可能會獲得更大的滿足。

所謂的“棉花糖法則”,用在理財方面,就是我賺來一筆錢,不是馬上去消費,而是幾年以後,甚至十幾年以後再去消費,這筆錢就可能變成兩倍,或者更多倍。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靠理財產品,致富的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