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供給側改革從“量”逐漸轉向“質”,中國經濟開始從高速發展,轉向高品質發展。最大的一個體現就是中國的環保政策 越來越嚴,對工業領域過剩產能剔除力度也原來越大,從引發了環保與工業生產的一系列矛盾。
目前來說,面對環保高壓政策的實施,受到影響最大的是鋼鐵、化工、冶金、煤電等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目前這些產業,在國家高壓環保政策下,去產能化的力度最強,受到的影響也最大。
目前在鋼鐵冶金產業,國家基本上不再新增加產能,而是通過產能置換推動化解鋼鐵行過剩產能和結構調整。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21個省(區、市)公告鋼鐵置換專案,累計140個,涉及新建鍊鐵產能2億噸,鍊鋼產能2.18億噸,退出鍊鐵產能2.28億噸,鍊鋼產能2.46億噸。
而在化工領域,國家相關主管部門雖然沒有明確地制定去產能化目標,但是近期化工行業一系列的事故,導致全國各省開始對化工產業進行大瘦身。一些小的化工企業被強制關停,並強行推進化工企業入園行動。目前僅江蘇一省,就計劃在2022年之前,關停5000家化工企業,可見化工去產能化的力度之大。
在煤電領域,從2016年到現在,煤電淘汰關停落後煤電機組已經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3萬以下的鍋爐和機組都要全部關停。2019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更是釋出檔案,將進一步加大淘汰煤電落後產能,嚴格控制煤電新增產能專案的審批。
在煤電去產能的同時,中國的煤炭行業開始了去產能化。國家目前大力推進煤改電、煤改氣行動。截至2018年底,煤炭行業累計去產能8.1億噸;,全國煤礦數量從2015年底的一萬兩千多處,減少到目前5600多處,眾多的小型煤礦被關閉。
很顯然,在高壓環保政策的推動下,中國各個工業產業都在去產能,從而工業生產受到影響,尤其是對能源化工行業影響最為顯著。然而工業生產去產能化雖然對經濟有一定影響,但是長遠看意義重大。
國家相關主管部門通過對過剩產能的化解,淘汰和關停落後產能,可以倒逼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從而推動相關行業健康發展。各個產業通過破產重組、優勝劣汰的產業調整,逐漸出現集團化集約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