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今年是大熊市,因為A股市場破淨股達366只,破淨率到10%,破淨數量創了股票跌破淨資產的歷史記錄,包括煤炭有色等一批藍籌股。從歷史資料來看,破淨率超過10%,往往意味重要的底部將要來臨。比如2008年1664點時破淨率為11.4%;而有人說今年是牛市,主要是我們的醫藥股,包括一些消費股,今年漲幅真的比普通的小牛市還好。今年長得好的股票,很多都被稱為核心資產。不過上週五這些核心資產終於開跌了。這時投資人應當怎麼操作呢?是否要賣出核心資產,買入破淨的股票呢?
這要看今年為什麼大家擁抱核心資產,簡單的講就是,這些核心資產公司的基本面更為確定,特別是當下A股優秀資產越來越稀缺的背景下。整個A股比茅臺恆瑞這些更好確定性更高的公司又有幾個呢?核心資產大致為兩類,科技和大消費,昨天分析了科技股,今天我們講大消費。大消費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醫藥,第二類是釀酒食品飲料,下面我們重點講醫藥
2019年初至今醫藥指數累計漲幅為37.76%,表現好於滬深300的28.78%的漲幅,但是低於食品飲料板塊指數。不過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實際上醫療服務包括專科醫院(愛爾眼科)、疫苗(康泰生物)、CRO(凱萊英)等板塊漲幅遠高於板塊指數。醫藥行業沒有大幅上漲的是醫藥商業、仿製藥和中藥。他們拖累了板塊指數漲幅。
今年科創板的推出加速醫藥行業估值重構,在科創板共上市61家企業,其中醫藥相關標的15家,醫藥標的已經成為科創板核心領域之一。2019年底醫保帶量採購擴圍,逐步落實“騰籠換鳥”,有望為上市公司帶來正面業績貢獻,展望2020,我們認為目前市場對政策負面影響已經有較充分預期,重點醫保目錄調整、談判目錄落地後對醫藥上市公司業績將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景氣的細分賽道帶來業績的持續快速增長,創新驅動和消費驅動成為重要選股思路中國藥企積極轉型致力於創新藥研發成為重要轉型方向,由於大部分藥企研發基礎薄弱,科創板推行增加了研發型藥企的融資能力。
醫藥自主消費類的公司主要以內生為主,而且均為患者自費品種,抵禦了政策擾動,帶來了業績的增長,景氣的細分賽道帶來業績的持續快速增長,創新驅動和消費驅動成為重要選股思路。從國際新藥的研發對於企業估值的提升來看,個人認為,目前醫療服務、CRO、疫苗略貴,基本上把明年上半年的漲幅透支,所以,如果你有波段能力,可以考慮適當的逢高減倉,待到12月底和春節前估值合理的時候買回來。
不過這裡面的問題有兩個?一個問題是,你沒有學習過估值方法,你知道什麼價格估值合理不,到了合理的估值範圍你是否會認為繼續下跌,而不敢買入?第二個問題是,我們不能確保12月底是個股的低點,如果你賣出了,估值高不代表不會繼續上漲,再也買不回來怎麼辦?
今年外資持股僅次於保險,已經成為A股的主要投資人,投資人需要適應這種市場風格的轉變,外資等機構投資者往往對高確定性和強競爭力的大企業更多的青睞,而大面積的低估值和沒有未來的小企業都不是他們的喜歡物件,非核心資產,將越來越邊緣化。
長期來看,未來30年醫藥公司有100倍甚至500倍的成長空間,醫藥股和消費股一樣是長牛,消費股就是吃喝沒什麼大事(要很多年才能出一個白酒塑化劑和牛奶三聚氰胺的大利空),但醫藥比消費多的一個風險是Z策風險,今年的醫藥股就面臨醫保和帶量採購的一個風險。不過醫藥大方向裡,我看好的是醫療器械類,這部分其實是高階製造業的邏輯,也是消費品的邏輯。
最近比較經典的一句話是:
“現在是我們一個G家在和你談判。再給你一次機會。”
有沒有當年中國在高鐵專案上和西方鬥法,要求轉讓技術的既視感?!!!
11月28日,醫保局召開新聞釋出會,介紹了相關醫保談判准入藥品名單的情況:
119個新增藥品中,有70個談判成功,價格平均降幅為60.7%,丙肝藥平均降幅85%,腫瘤和糖尿病藥降幅65%,進口藥基本是全球最低價。
難怪近期醫藥股再次出現了一輪罕見的大跌!
只因滄海桑田,人口紅利已漸行漸遠。
過去三十年,不僅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三十年,同樣也是老齡化走在世界前面的三十年。
在剛釋出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對老齡化判斷如下: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今後較長一段時期中國的基本國情。”
儘管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人口供給側改革隻字未提,但在工作任務的第三部分強調了:
打造為老年人服務的高品質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
網上有段子說,前半生掙的錢,沒及時行樂,最後都花在人生最後幾年。
可惜在醫院裡。
“疫苗之王”事件後,疫苗行業地位顯著提升,已成為戰略性行業,今年疫苗管理法出臺,必然會對行業規範發展保駕護航,行業將向真正優秀的企業集中。
我們預計疫苗行業可能在明年迎來一波整體性行情。
醫藥是個權重極高的大板塊,團隊對行業投資邏輯主要集中在長週期領域,除了上文提及的行業,還涉及醫療器械、連鎖醫療、藥物零售批發、血液製品等細分。
2020年是醫改系列Z策落地大年,板塊行情波動會加大,必然將帶來許多左側低估交易機會。
還記得去年年底的時候,那一波因為帶量採購所帶來的醫藥股大跌嗎?
一年過去了,一批醫藥公司隕落了,而另一批醫藥行業龍頭的股價卻翻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