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車和光伏板塊是2020年兩個最火爆的行業,尤其是在年末還都有明顯的集體衝刺走勢。而在2021年初,各大機構、券商等熱點預測時,很少有人想到光伏、新能車行業會有這樣的大漲。所以,越是大熱行業,可能越是會超過我們的預期,但市場還有一個規律,大熱之後,往往會形成分化,以及反向走勢,投資者對此也要注意,做一番冷思考,究竟新能車、光伏行業火爆在哪裡,後面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新能源汽車估值泡沫因素2020年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新車銷量佔比達到20%,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均複合增速有望達30%。但如今比較尷尬的是,2020年一年就將未來5年的漲幅提前預支了,或許對美股的特斯拉,我們沒有太多發言權,因為其上市來,始終是如同BUG一樣存在。但至少對於國內的新能車行業來說,絕對估值是明顯偏高的,2020年新能車行業的走強,大部分來自於估值的提升,估值的提升是有盡頭的,未來需要透過業績的增長消化高估值,但業績能有明顯提升嗎?
儘管新能源車一定是發展重點,尤其是各國都有了明顯的禁止燃油車的時間表。但這個行業還是處在發展前期,除了特斯拉已經開始盈利,其餘造車新勢力因為較高的銷售成本,那是賣一輛虧一輛啊!比如小鵬汽車,P7頂配也不過27萬元,賣一輛車要虧22.3萬……
另外,銷量來看,造車新勢力與頭部企業比如特斯拉,也還差著好幾個等級呢。特斯拉2020年賣了499550輛車;“蔚來+小鵬+理想”一起僅是特斯拉的零頭。造車這個事情困難還挺多的,比如最重要的安全問題;另外,新能源車最常見的問題還有因為斷軸問題理想近期召回10469輛,佔歷史交付量48%。所以,行業實際情況和政策因素形成了明顯的反差。
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的博弈在2019年時,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就佔全球銷售量的一半以上(中國銷量120.6萬輛,而全球為221萬輛)。2020年受疫情因素,這一佔比繼續擴大,但實際上,即便是在國內,每月新車的銷售仍集中在燃油車,佔比超過九成(如2020年11月,單月汽車銷售208萬輛,只有17.6萬輛是新能源汽車)。
國際能源署(IEA)在近期也釋出報告也顯示,經過模型測算,目前純電動汽車前期購置成本和總使用成本仍比燃油車高,電動車的主要成本集中在電池,電池便宜了,安全和效能就會下降;但如果提升效能,如續航能力,降低充電時間,成本又會提升,這就是如今新能車的困局。還有一個官方資料測算,當電池的成本降至120美元/kWh且汽油處於較高價格(1.5美元/L)時,持有電動車將比燃油車經濟划算。但若汽油處於較低價格(0.8 美元/L)時,120美元/kWh的電池成本必須在年度里程超過4萬公里時,電動車才是更為划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