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投資者教育,目的在於提高投資者的風險防範意識,以免上當受騙遭受損失。

在開始前先給大家介紹下理財師的日常工作,一般我是根據客戶的要求來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比如你說我想要年化15%的收益,我說可以!你能不能承受可能最高30%的本金損失。你說不行那我不答應,我說那可以!你資金量達到300萬年化15%也可以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地滿足。你說不行我不答應!沒那麼多錢。我說那就拜拜了您嘞!

當然了最後那句話是開玩笑的,我是不可能這麼對我的客戶的哈。

剛剛那段對話實際上就反映了現在很多投資經驗不是很豐富的朋友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想要一個門檻又低、又沒風險還要收益高的產品,這種產品到底有沒有呢?


先來說說收益的事

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買個什麼東西會很在意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玩意它值不值這麼多錢,比如說你看中了我手中這塊表。

你說小趙你這塊雷達表我看著挺喜歡你賣給我吧。

我說好啊沒問題八萬塊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你說扯淡!你這表頂多9000。

我們來看看這段對話,我這雷達表確實只值9000,它顯然是不值八萬的,我直接跟你說我賣八萬你顯然是不會買的。

於是就有一種什麼情況呢?,我說我這塊表是XXX明星戴過的,他曾經戴著這手錶睡覺都不摘!通過包裝讓這塊“原味”手錶賣八萬,其中這原味就值7.1萬。

結果你一查XXX明星壓根就沒戴過手錶,那怎麼辦呢?於是我給我的表貼上勞力士的標,再鑲幾顆玻璃珠子冒充鑽石,我再賣到八萬,這回你可能就不大可能看的出來了吧?

這就是我們平常遇到的一些問題理財產品存在的典型問題,標明收益率8%的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風險對應的必要收益率可能去到20%,就相當於你八萬買了我9000的手錶,為了賣出產品發行方會對產品進行包裝。

比如產品底層是抵押了某地物業,評估稱該物業總值2個億,抵押率60%也就是融1.2億,然後跟你說這個物業地段是規劃地段,未來很繁華,若干年後這裡交通也會很便利balabala。

看上去很靠譜,結果實際一查,宣傳資料裡的評估資料是去年的,去年房價這片物業值2個億,今年就值1.6個億,而且價格還持續下跌,這就算了,現場實景是那片物業周邊毛都每一根,確實是規劃,但三五年都不見得有起色。你覺得在這種情況下發行方是要錢還是要這片物業?

在要錢還是要房這方面,地產開發商是看得很清的,市場好要房,市場不好要錢,如果有做工程的朋友今年應該收了不少房吧?一說到要結清工程款,開發商一句“要錢沒有,這幾套房抵給你了”就給你打發了。

扯遠了,在收益方面,如果底層價值不匹配,發生違約時兌付風險就越大,從目前來看信託主要是逾期,畢竟變現是需要時間的,私募債權那可就不一定了,所以懂得評估價值非常重要。


再來說說風險方面

還是上面的例子,價值不匹配還僅僅是逾期風險,掛羊頭賣狗肉那是實打實的本金風險,鉅X曾經就出過這種事情,宣傳資料中資金投向A公司,用於A公司經營,結果A公司把錢偷偷融給B公司,等要找A公司兌付時,A公司拿什麼兌?

雖然作為業內人得知內幕情況是A公司是想借機會投資B公司獲得高額利潤,但由於B公司經營不當資金沒有及時迴流,A公司資金鍊斷裂導致整個產品爆雷,但事實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了。

對於投資者來說原本投資於實力強勁的A公司是一件風險較低的事情,結果買到手的卻是不知名的B公司,這就好比我之前說的我把我9000塊錢的雷達表貼個勞力士的標一個意思。

說到這裡再給大家補充一點,在以前還有剛兌的時候一般信託、銀行理財對外宣稱產品都是保本保息的,所以很多時候大家就認為這類產品就是無風險的,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銀行理財、信託的剛兌是因為有銀行、信託公司兜底,也就是說銀行、信託公司依靠其風控能力承擔產品違約風險,就像前邊跟大家說的,如果出現違約就要開始走抵押物變現流程,這個是需要時間的,以前出現違約大不了就是先兜下來,把錢先給投資者兌付了,抵押物慢慢變現就好了,有強大的風控能力支撐,一般壞賬率都不會高。

這裡有個關鍵詞“兜底”,因為有兜底所以號稱無風險,但同樣兜底也是唯一的風險,如果兜底的公司都沒了,試問誰來兜呢?當然了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非常低,可以說在某些時間段內出現這類風險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資管新規打破剛兌後對於我們來說區別其實就在於壞賬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了,這種風險有多大?就看你我的能力了。

最後說說門檻

這點其實很容易理解,實際上是對投資人的一種保護機制,大家都知道有句俗語叫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對應不同檔次的投資理財服務,而資金量就是最簡單粗暴的評估模式了。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年關將至,銀行上調利率,之前的定期存款是否有必要取出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