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比特幣引發的熱潮持續吸引全球的目光,連帶引起世人、產業界與學術界逐漸對比特幣底層的核心技術──區塊鏈技術投以深入的關注。從應用領域來說,區塊鏈產業面又可分成幣圈、礦圈以及鏈圈三大領域。

(一)幣圈

幣圈的生態主要是以區塊鏈技術發行各種虛擬貨幣,所以才稱為幣圈。幣圈的生態非常蓬勃活躍,全球至少有上萬種虛擬貨幣存在,最有價值的虛擬貨幣就是比特幣,也有靠炒作推升幣值的多種空氣幣,甚至還有對價實體黃金或美金等法幣的穩定幣,例如倚靠穩定價值貨幣美元衍生出的泰達幣(USD₮)等。

在幣圈當中發行虛擬貨幣,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募資,新創企業為了募資,可以自行發行虛擬貨幣來募資,願意投資的人可將自己手中較具價值性的虛擬貨幣去投資新創企業,然後換回他們所發行的新虛擬貨幣,以期待未來的增值報酬,這種創新的募資手法,就叫做「虛擬貨幣首次融資公開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2017年ICO在全球掀起了創新融資的高潮。

另外幣圈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應用產業是「虛擬貨幣交易所」,亦稱數字資產交易所。因為全球發行了這麼多的虛擬貨幣,有些價值高、有些價值低,而且許多民眾很想在不同的虛擬貨幣之間做轉換,因此興起了交易所這個產業。

交易所就是提供使用者在其平臺上自由交易各種虛擬貨幣的園地,如果只提供虛擬貨幣對虛擬貨幣的買賣轉換,我們稱之為「幣幣交易市場」,若是提供虛擬貨幣對各種法幣買賣的轉換,我們稱為「法幣交易區」。可以說,虛擬貨幣交易所的出現,加速了虛擬貨幣的流通與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的過程。任何一種虛擬貨幣一旦發行了,最終目的都希望在一些知名的交易所上架,因為新幣一旦上了交易所,代表它的流通性大幅提升,也能夠逐步實現虛擬貨幣與真實世界的對價關係。

(二)礦圈

接著談談礦圈,首先必須知道礦圈與幣圈二者是息息相關的。幣圈中所發行的幣通常是不隸屬任何組織或機構,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讀取資料、交易的公鏈型幣種。

全球比特幣的交易紀錄,大約每10分鐘需要被打包記帳1次,並且寫進一個區塊當中,打包後就要廣播給全球節點進行同步的動作。至於比特幣的金融系統,由誰負責打包出塊來記帳?當初比特幣的創始發明者中本聰是這樣設計的:透過獎勵機制,看哪一個礦工(Miner)解出一道難解的數學題,誰就負責記帳,並且獲得新一批發行出來的比特幣作為獎勵報酬。

由於比特幣愈來愈有價值,因此吸引了眾多人馬投入搶記帳權,也就是投入挖礦的行列,挖礦是比誰運算得快,誰就搶得記帳權,也就獲得新的比特幣,因此產業界開始研發高效的運算機器來挖礦,這類機器就稱為「礦機」(Bitcoin mining machine)。

不只比特幣能挖礦,世界市值排名第二的以太坊(Ethereum, ETH)也可以挖礦,眾多虛擬貨幣都是可以挖礦的,差別是他們之間搶得記帳權的演算法不同。由於幣價行情好時,挖礦利潤誘人,促成礦機硬體產業蓬勃發展,

挖礦的歷史沿革是從使用一般個人電腦的中央處理器(CPU)挖礦開始,然後進展到繪圖晶片卡的圖形處理器挖礦,最後進階到專屬電路設計的專屬應用型晶片(ASIC)挖礦。

綜上所述,幣圈與礦圈之生態實乃二者息息相關,甚至可說,礦圈的存在不全是僅為挖礦圖利而已,礦工們其實還擔負著一種責任,即是為幣圈中虛擬貨幣之全域帳本的安全性,提供紮實的帳本驗證基礎與共識之依據。這是讀者在解讀區塊鏈的知識體系時,務必建立的重要觀念。

(三)鏈圈

鏈圈通常是指將區塊鏈技術單純發展於產業界應用範疇,目的是期望用區塊鏈技術來改善與最佳化企業商務流程等環節,通常鏈圈關注的是區塊鏈的底層技術與實際應用性,也幾乎很少在部署區塊鏈時採用代幣或通證。

隨著國際上金融科技的熱潮,這個源自比特幣基礎的區塊鏈技術,成為火紅的技術焦點。

鏈圈中知名的應用案例──丹麥快桅集團(Moller-Maersk)──使用區塊鏈(Hyperledger Fabric)來記錄貨物流向,減少跨國海運的人力與紙張成本,讓供貨商、運輸商和顧客都能即時得知該貨物目前的狀態。

17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被低估的科技股:資金加碼超9000萬,半導體材料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