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一”,不出乎意料的又一次重新整理了記錄:根據阿里的官方資料,開場僅96秒總成交額即突破人民幣100億元。最終全網銷售額共計約4101億元(約合美元585億),再一次說明了中國人強勁的購買力。而瀰漫在中國的“雙十一”熱潮剛剛散去,“黑五”又來了。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11月29日,美國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黑五”購物狂歡日。這個在感恩節後一天的大促銷,也被許多消費者和商家視為“決戰日”。
每逢“黑五”,美國街頭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商鋪剛開門,門口的隊伍已經排到了街的另一邊,而早入場的消費者已經帶著大包小包滿載而歸;甚至有人將這個過程當做一種儀式——帶著帳篷睡袋,頂著寒風在店門口排幾小時的隊,只為趕上“頭等艙”,把好貨掃蕩一空。
不過這個情況正在發生改變,與傳統認知不同的是,線上購物正在“黑五”中佔據越來越高的地位。據統計,今年“黑五”線上銷售額創新高,兩天合計消費1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19億元),而這個資料在2015年僅有2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4億元),智慧手機端貢獻的銷量越來越大。
兩相對比,“黑五”的線上銷售資料要遜色於“雙十一”不少,一方面“黑五”參與的商家主體仍然是傳統零售企業,大部分品牌都會同時線上下和網站做活動。雖然美國也有亞馬遜這樣的大型綜合電子商務平臺,但是許多品牌也搭建了自己的網站,還有許多商品甚至不在電商平臺上銷售,而消費者也往往可以線上下和線上各大電商與品牌自營網站中做選擇。另一方面中國的“雙十一”大多在天貓、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上進行,商家自營網站較少。
同時,與日益增長的線上銷售額相對的則是“黑五”線下正遭遇越來越多的“吐槽”。有在美華人表示,“黑五”最大的缺點是排隊,“買貨十分鐘,排隊半小時”,這是“黑五”這一天的常態。還有許多人感嘆,“黑五”讓商超擁堵不堪,反而對正常購物造成了阻礙。
在需求與利潤的驅動下,“雙十一”與“黑五”早已成了中美兩國消費者的購物狂歡日,商家在銷售渠道與營銷手段上或許存在具體差異,但最終目標都直指造節活動與刺激消費。
天價的成交額數字對零售行業而言是一場針對物流、倉儲、售賣諸多環節的考驗,對一國經濟而言則是判斷消費力、內需漲跌的晴雨表。消費者們或是徹夜排隊,等待成為第一波衝進商店的收割者,或是早早開始關注社交平臺、電商平臺上的各大必買推薦,設定鬧鐘期待成為無數顧客中手速更快的贏家。
這場購物狂歡,早已不僅是商家追求利潤的舞臺,更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這也引發了不少人的憂慮。
在中國,“雙十一”之後網民會在社交媒體上調侃自己為“剁手黨”,意為要“剁手”防止自己不受控制地再次進行購買。這個自嘲的網路詞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並未與自己實際的經濟能力相匹配。當人們驚覺於一不小心買得太多而落在了預期之外時,難免會生出些許恐慌、愧疚的情緒。一方面是所購買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往往在當下並非剛需,許多人趁購物節打折大促之機有大量囤貨的習慣,另一方面頻頻在眼前出現的廣告、營銷、社交平臺營造出的追捧都是難以抵擋的誘惑。
“買到就是賺到“,當人們受到誘惑而選擇購買時,可能在不自覺間便已被消費主義所裹挾。
無論“黑五”還是“雙十一”,無論是哪國“剁手黨”,在誘人折扣面前,還是要多一分理智,少一分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