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科技在疫情的催化下,與銀行業務加速融合,行業生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銀行起初不敢嘗試或初步接觸的新技術已經在各業務條線上順利跑通,尤其是雲計算、大資料等技術的高可用程度正變得越來越靠譜。
本文試圖簡單盤點2020年這一年,銀行業在ABCDMIX(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物聯網,以及5G、量子計算等尚未商用的前沿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作為,看看他們是如何親密接觸這些新技術的。
A、人工智慧:成本高,監管難
2019年,部分銀行推出智慧投顧,但到了2020年,我們可以發現,智慧投顧的發展程度並不高,銀行極力去推動的聲音少了。綜合2020的一些觀點,筆者以為,人工智慧是一個需要謹慎進入的領域。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工智慧投入成本大,二是監管難度大,容易觸發系統風險。
關於投入成本的問題,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的吳翼博士曾介紹說,亞馬遜在雲平臺上對進行OpenGO進行模擬訓練,每禮拜的花銷超過100萬美元。他表示,“AI真的很燒錢,有時候可能真的只有大公司才有這樣的財力去這麼燒錢。”
關於監管,我們可以引用證監會原主席肖鋼的觀點,“由於人工智慧主要依靠模型和演算法,因此在該技術運用於金融市場時,一旦資料質量不高或出現偏差,則有可能產生蝴蝶效應,帶來系統性風險,加大了監管的難度。”
因此,人工智慧在銀行業的應用依然還處於初步探索階段,這種初探階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直接進行人工智慧研發和大成本投入,二是透過大資料風控的形式與地方政府,或網際網路公司進行反欺詐,數字營銷,黑灰產對抗方面的應用。其主要應用層面是線上信貸、風險識別,防止被薅羊毛等。
雖然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的持續推進有難度,但這並不妨礙其在金融領域的生根發芽,特別是2020年疫情的持續影響更是加速了人工智慧在銀行領域的落地。多家銀行在智慧客服中使用或更新人工智慧應用,比如中國銀行就於2020年在全國上線了新一代智慧客服系統。
瑞萊智慧RealAI聯合創始人劉荔園在接受中國電子銀行網採訪時也表示,疫情期間很多銀行在資訊化佈局上做了更深的推進,線上化、數字化工具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這些“爆增”為人工智慧提供了更多的進化食糧。
不過,相對於金融業務的複雜程度,智慧客服目前還只是人工智慧的淺層次應用,未來,隨著人工智慧與金融業的更親密的接觸後,更多、更好用的智慧金融服務是值得我們期待一下的。
B、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成主要應用,但缺乏行業標準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天然與金融有著密切聯絡的共識技術,因此,談到金融科技,區塊鏈必不會缺席。
在鏈圈,私有鏈幾乎沒有商業價值,公有鏈效率低,投入大,短期很難看到商業前景,因此,多數機構將目光聚焦在聯盟鏈上。而當前,最典型的聯盟鏈應用之一就是供應鏈金融。具體的應用層還有跨境金融、保險理賠、銀行函證等。
這些應用的好處是,技術成本相對較低,能在一定範圍內降低節點之間的信任成本,提升資金運作效率。
不過,聯盟鏈是一個基於多中心物件構建的信任生態體系結構。這種生態體系結構需要一種標準去達成共識,但目前行業並未形成統一的標準。
原因是區塊鏈依然是一種新型技術,缺乏大量的實體驗證,以致標準尚難真正確立。另外,因為標準尚未確立,又未能普遍應用,事前監督和事後管罰的法理基礎也較為薄弱,法律治理層面也未能形成標準。
再者,標準的不確定也妨礙聯盟鏈之間的跨鏈合作和監管的介入,影響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C、雲計算:全量業務上雲是最大步調
2020年是銀行積極擁抱雲計算的一年,銀行上雲的深度和廣度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為體量的緣故,各銀行上雲的步調差距較大。國有大行的雲計算應用推進起來較為複雜,更多的是與雲廠商在大資料建模方面的合作,而中小銀行直接全量業務上雲,衝在了金融上雲的最前面。
今年以來,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青雲等雲廠商積極佈道金融雲應用,努力拓展自己與銀行業務的聯絡,為各家銀行推出整體解決方案,加速金融上雲節奏。
與大行的“船大難掉頭”相比,中小銀行的上雲動作就積極了很多,比如,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貴州銀行、廣州農商行、重慶農商行、甘肅銀行、華夏銀行、張家港銀行、常熟農商行、西安銀行等多家銀行上雲的動作都不小。
據瞭解,2020年,因為疫情的緣故,不少銀行透過與雲廠商的合作,實現了全員遠端辦公。比如,西安銀行在疫情期間就做到了3000多名員工線上辦公。
2020年,已經有不少銀行深刻地意識到,金融上雲這一步是不得不邁出去了。有農商行甚至表示,疫情期間,如果沒有云計算為基礎的沒有數字化轉型,連貸款都放不出去。
而部分銀行上雲的步子邁得更大,實現了全量上雲。近日,貴州銀行新一代資訊系統日前成功投產,實現全量業務上雲,自主可控,鍛造出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D、大資料:資料治理正當時,銀行大資料應用或迎春天
2020年前後的這些年裡,大資料在銀行業,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典型應用了。近年來,銀行透過央行徵信、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以及地方政府的大資料中心,在資料探勘和數字營銷方面取得不小的成績。建設銀行、江蘇銀行等多家銀行就透過多種資料合作方式開展信用卡、線上信貸等業務。
在與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合作時,銀行現階段比較認可的方式之一是採用聯邦學習技術進行資料建模,也就是在雙方資料都不出庫,保障銀行資料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大資料建模,然後產出資料結果,最後再根據輸出結果,矯正後繼續推進數字營銷等業務。
這樣做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規避資料隱私安全問題,也能較好地發揮彼此的業務場景優勢,實現共贏。
據筆者從多位網際網路公司的技術大拿們那裡瞭解到,銀行已經開始著手整合內部資料結構,朝著統一口徑、統一規範和統籌管理的方向進行內部資料治理,以便於將資料這種重要的資產發揮出更大的產能價值。畢竟,擁有大資料並不等於實現了資料治理。
不過,現在的大資料產業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就此,監管層也多次發聲。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曾指出,有企業存在過度採集、使用企業和個人資料,甚至盜賣資料的行為,嚴重侵犯企業和使用者的利益。至此,資料治理的問題再次被提上監管日程。
隨著《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等檔案的出臺,關於資料採集、加密處理、確權、使用等資料治理的問題都將被規範化監管。
另外,近期值得注意的一則訊息是發改委近日釋出《關於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全國範圍內資料中心形成佈局合理、綠色集約的基礎設施一體化格局。這或許將給包括銀行在內的各行業資料協同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資料治理的規範化和全國一體化資料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將有利於銀行更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料資源,促進業務更好發展。
M、移動互聯:手機銀行成技術迭代核心應用
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的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規模達13.19億,佔據全球網民總規模的32.17%,已是移動網際網路大國。而據《2020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的資料顯示,2020 年手機銀行滲透率達到 71%,手機銀行已是目前各家銀行服務使用者的最主要平臺。
近年來,幾乎每一家銀行都會按年為一週期進行大版本更新,以順應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趨勢,力求提升使用者體驗,豐富移動端應用場景,加強移動金融服務能力。例如,工商銀行上線醫保電子憑證,天津銀行推出手機號轉賬,民生銀行實現一鍵綁卡第三方平臺享優惠,平安銀行與微信、支付寶二維碼實現互認互掃等,建立與生活場景更緊密的聯絡成為提升手機銀行APP開啟率的重要舉措。
疫情的出現更是加速了銀行突擊移動端應用的步伐。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場景的日益豐富和成熟,銀行的線下網點喪失了一部分“下沉”能力,手機銀行成為重要的場景延伸渠道,也是金融服務滲透縣域鄉村和中老年人市場的重要抓手。今年,工行、建行、郵儲銀行等多家銀行推出縣域、鄉村、中老年人版本的新版手機銀行。
不過,隨著競爭的加劇,新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及使用者體驗的新要求,手機銀行運營仍面臨不小的壓力。
《2020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認為,如何提升使用者粘性和拉新依舊是兩個核心課題。促活方面,加強使用者的運營能力,把握當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熱點,在此基礎上,不斷最佳化手機銀行的使用體驗並豐富其功能,滿足使用者當下的要求與需求;拉新方面,個性化的產品與服務將是吸引客戶的突破口。
I、物聯網:一個需要產業叢集共同努力的生態
物聯網偏是一個偏產業叢集的生態體系,與智慧城市發展有著密切聯絡,是一個需要“組團”建設和運營的大事物。中國電子銀行網研究員撰寫的題為《物聯網金融(發展篇):物聯網時代下,金融業如何蛻變?》文章中指出,物聯網金融是物聯網產業與金融行業相互推動創新、不斷滲透、融合,使其界限愈發模糊,從而嫁接整合出一種新型產物。物聯網金融不僅擴大了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範圍,還在金融信貸、金融租賃、保險等多個領域創造出金融業務新生價值。
文章認為,物聯網金融可以減少業務中斷點的風險、降低管理成本、創造安全交易環境、實現定製化服務和差異化定價。
因為這是一個新領域,產業環境發展也尚未成熟,比如,資料未能統一標準,駭客攻擊風險未消除,銀行深入參與的時機也尚未到來。未來還需要銀行與各產業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打通資料、信任、安全等多方連線,特別是與智慧城市發展相相契合,共同推動物聯網的發展。
X:新技術應用以5G為先鋒
建行和農行用5G改造智慧網點,工行、中行等銀行則推出5G訊息應用。大行舉棋5G是明牌的狀態。
5G是銀行將金融服務、社交活動、生活服務等場景相連線的重要技術基礎,對提升使用者體驗,延伸銀行的服務能力有極大裨益。而5G訊息是銀行在輕量化5G應用上的新技能。其實,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都在早些時候就開始內部測試5G訊息應用了。
在5G訊息的具體應用中,便捷、安全、內容豐富成為其最大的三個優勢。不過,5G訊息雖然可以極大提升移動端的使用者體驗,但它並不能全面替代手機銀行業務能力,至少現階段還不可以。
關於量子計算這種更為前沿的技術領域,目前未見到典型案例,所以本文不便直接做總結。好在有更專業的人士對量子計算在銀行業的應用做了更好的闡述。
在中國電子銀行網舉辦的“2020金融文位元組-銀行數字化創新主題徵文大賽”上,有作者就量子計算與智慧金融的話題作了一篇綜述。
文章認為,量子計算具有強大的平行計算能力,與機器學習的交叉研究一樣,已成為近年來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未來有望重塑智慧金融的發展水平。不過,作者也指出,量子計算與智慧金融的結合還需要應對一些困難。全文見《量子計算與智慧金融:一個文獻綜述》,讀者若有興趣,也可以找來閱讀一下。
另外,還有熱心讀者發來題為《商業銀行如何下好量子科技“先手棋”?》的投稿,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些量子計算對金融業的應用前景。
他認為,“銀行更關注量子保密通訊的應用,工行、農行、中行、建行、浦發、徽商銀行均已經啟動量子通訊網路建設;科技型企業則更關注量子計算的應用,以華為和BAT為代表的企業紛紛佈局量子計算研究計劃。對於銀行來說,一方面需要持續拓展量子保密通訊應用場景,升級銀行資訊保安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啟動量子計算研發應用,為新時期智慧金融發展尋求更強大的算力支援。只有二者協同發展,才能更好地保障銀行的競爭優勢。”
他還就此提出了四點建議:1、關注發展動態,制定戰略計劃;2、推進多方合作,攻克技術難關;3、豐富場景建設,保持協同發展;4、組建研發陣營,培養專業人才。